从《这就是中国》谈高校图书馆传统文化传承

2020-09-03 02:16佟燕华
传媒论坛 2020年15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高校图书馆传承

佟燕华

摘 要:通过2020年思想型电视政论节目《这就是中国》,结合高校图书馆的传统文化传承实践,探索将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文化生活的应用策略,提升高校图书馆传承实践水平,推动高校传统文化传承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关键词:这就是中国;高校图书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5-0-02

一、引言

2020年1月,东方卫视、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观视频工作室、观察者网,联合推出全新模式的思想政论节目《这就是中国》。张维为教授结合中华文明特色和对中国五千年文化发展的深入研究,凭借自己走访100多个国家的国际视野和经验,以深刻的政治观和独到的视角,将中国崛起的理论体系、中国文化的优势和先进性传递给观众。节目采用演讲和真人秀相结合模式,将互联网思维融入中国话语体系,紧贴社会热点和时政问题,与年轻人一起讨论中国发展,帮助大众认识中国理解中国,传达“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精神。自播出以来,深受大学生喜爱,进入B站纪录片排行前三名,观众口碑评分达9.7,官方账号播出超过1300万人次,全站超过3000万播放量,30歲以下年轻受众占比达60%[1]。

二、高校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可喜与不足

中华传统文化也叫华夏文化,是中国五千年优秀文化的统领,是以儒家思想为主脉、文史哲为主体、道德教化为主旨,涵盖思想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礼仪制度等维度的多方面整体,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伦理要义和智慧之道[2]。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考察孔子研究院时指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3]。张维为教授在《这就是中国——文化自信》里谈到:注重教育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教育,把中国优秀的传统价值更多地激发出来,从而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积极向上。并重申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表述的一个观点:“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4]。

目前,我国各高校纷纷开设一些传统文化、非遗技艺的相关课程及活动。图书馆利用经典书目推荐、导读、讲座,引导学生喜爱传统文化。各地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文化事业单位,积极吸纳招聘毕业生。一些濒临绝境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因为年轻手艺人的加入而得以传承。从传统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曲艺,到传统医药、礼仪、民俗、传统美食、地方技艺等,可以看到越来越多年轻的90后,投身到传统文化事业的继承和发展中。校园中一些学生穿汉服、学习戏曲书法、吟诵经典诗词等。从整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是健康进取的。但网络时代,各种不良思潮的涌动,西方文化的侵蚀,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使少数学生迷失在其中,沉迷于虚拟世界,传统文化中一些基本的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出现民族观念淡薄、本土文化认同下降,价值取向扭曲,责任担当不够等问题。所以高校应加快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构建步伐,图书馆应利用传统文化典藏,涤荡其心志,影响其思想观念,提升其自身发展和社会价值,再造大学精神。

三、高校图书馆传统文化传承实践

高校图书馆利用丰富的典藏资源,通过工作人员介绍推广与传统文化精华相关的阅读文献,是传统文化传承中最基础普遍的方式。如“古典文学四大名著读后感” “新生必读书目” “静心阅读品味经典”等服务模式,让学生了解几千年来中国哲人的思想,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人文素养。开设各类专题讲座,是拓展学生传统文化知识面的重要方式。如“诗词讲座” “历史人文讲座” “典籍数据库利用” “非遗讲座” “书法讲堂”等,推动学生参与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专家学者近距离交流分享思想体会。举办展览展示传统文化特色。如“古典文学书展” “民国文献书展” “红色文献展” “馆藏名家书画展”等,是图书馆凭借资源优势,让典藏资源活起来,进行传统文化传播的显著途径。但是学生们日常多于喜欢用手机阅读流行文学,到馆率、借阅率低,图书馆文化传播受到影响,地位逐渐边缘化,文化传承活动学生参与度低,能静下心来阅读有大量不易理解的繁体字纸质经典的时间更少。张维为教授在《这就是中国——谈谈文化传播》中说:“总体上看,我们文化传播的影响力还远远跟不上中国崛起的步伐,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虽然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势头很好,文化传播的平台日益增多,但最大的问题恐怕还是传播的深度不够[5]”。

四、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文化生活策略

(一)创建传统文化特色数据库

如何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将传统文化活化传承,嵌入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活动中,探索传统文化的学科构建及人才培养,是当下图书馆工作的重点。当下网络技术日益更新,数字化阅读已是大学生重要的日常阅读方式,图书馆应利用他们所具有的信息素养优势,培养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提升文化创新能力。收集挖掘网络资源,改善传播方式,引进有关传统文化的数据库、应用软件,打破地域时空限制,多校联盟或联合博物馆、档案馆等传统文化机构创建传统文化特色数据库。如“中华再造善本数据库” “中国地方志数据库” “睿则恩历史文献库”、中国药科大学“道地药材数据库”、中国美术学院“印谱金石书画特藏资源数据库”、贵州民族大学“摊文化专题数据库”等,在为学生全方位呈现丰富的馆藏文化资源的同时[7],还能让他们深入了解其中某特色文化专题资源,使传统文化的传播,更接近大学生的网络阅读习惯,和更便利快捷的文献获取方式。

(二)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应用

张维为教授在《这就是中国——谈谈文化传播》中讲到了用高科技手段将《清明上河图》“活化”,使画面上的人物、动物活起来的成功案例。中央美院杨春选取宋朝经典名画《芙蓉锦鸡图》《果熟来禽图》整理临摹,拍成的动画短片《美丽的森林》,将传统古画与现代动画结合,展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8]。还讲到国内不少社交网站的叙事模式,是“把中国文化掰碎了讲,利用照片、视频、甚至表情包来讲,采用年轻人的网络语言和叙事方式来讲”[9]。高校图书馆的主角是学生,图书馆可以提供自身传统文化典藏资源,帮助学生在学习阅读的同时,联合艺术、设计等专业,举行传统文化元素设计大赛、书画大赛,让学生利用现代动漫、PS、CDR等技术,研究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应用,进行图书馆内部装饰的图案设计,让学生们进入图书馆能看到自己创作的作品,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与主人翁意识。还可联合古典文学、声乐等专业,举行填词、作曲、吟唱原创大赛,通过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媒介推送学生作品,定期在图书馆、校园的电子屏幕里播放,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校园、图书馆是他们的第二个家。

(三)开发传统文化文创产品

实践是传承延续的核心,高校图书馆应将“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引入传统文化的宣传活动中,使之与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生活相融合。搜集整理地域性传统文化文献资料,挖掘地方非遗技艺,将贴近学生生活的古筝、茶艺、糖人制作、字画装裱、古籍装帧形式制作、图书函套制作、传拓制作、传统风筝制作、铁笔烙画等技艺,引进校园。将其材料特色、制作工艺流程与教学科研结合,运用嵌入式课程和讲座,以生動有趣深入浅出的方式,常态化对学生进行展示和教授。让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唤醒他们的民族文化自觉性。投入经费开设传统文化、非遗技艺手工制作实训教室,学生文创产品开发与营销平台,拓宽传统文化传播渠道,满足学生的文化娱乐需求,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促进传统文化学科建设。

五、结语

传承文化是高等教育的精神内核,高校图书馆作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信息资源基地,同时承载高校文化和社会多元文化,拥有大量优秀传统文化典籍。近年来,高校图书馆利用该优势,不断探索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如何呈现引领,如何服务育人的文化传承之路,达到让学生融入其中,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汲取精神食粮。学好自己的文化,自信地坚持中华文明本位,增强文化自信;学好其他民族的文化,汲取他人之长知己知彼,在千载难逢的好时代里,实现符合中国民情、国情的现代化,与时俱进为中华文化发展繁荣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蒋波,丁涛.这就是中国——零距离“思想广场”讲述中国故事[EB/OL].http://culture.people.com.cn/GB/n1/2019/1201/c1013-31483374.html,2019-12-01.

[2]孙正林.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自觉[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8):15-18.

[3]王守国.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N].河南日报,2015-10-22:006.

[4]张维为.这就是中国——文化自信[EB/OL].https://www.guancha.cn/ZhangWeiWei/2019_12_01_526966.shtml,2019-12-01.

[5][6][8][9]张维为.这就是中国——谈谈文化传播[EB/OL].https://www.guancha.cn/ZhangWeiWei/2019_12_29_529848.shtml,2019-12-29.

[7]郭红.高校图书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途径探析[J].文化学刊,2018 (2):97-99.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高校图书馆传承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