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颅骨分离标本的制作

2020-09-03 02:19王献术
理论与创新 2020年13期
关键词:颅骨

王献术

【摘  要】颅骨之间通常是骨缝连结类的直接连结方式,其连接非常紧密,难于分离,采用的方法为浸泡、敲打、稀盐酸处理等处理和分离颅骨(以前采用大豆膨胀法)。此次试验的目的是获得骨学分离颅骨的标本。

【关键词】系统解剖学;颅骨;分离法

引言

系统解剖学是今后学医的基础,它与内科、外科、诊断学等医学类学科密切相关。因此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对于学生而言,这门课程内容很广,知识点多且难理解,其学习难度绝对不亚于其他任何一门医学课程。骨学作为系统解剖学的开篇章节不仅是人体构造的基本,也为今后的内脏学,神经学等打好基础。骨学又以颅骨的解剖结构为重难点,这是因为只有学好了颅骨的解剖结构才能掌握颅骨中中枢神经即脑的特征、各颅内器官的作用、结构及其之间的联系,进而更加清楚的了解全身的血管神经。邓小平总理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使书上的描述再精确,图片再清晰,学生在看书过程中也不能全面的理解各个结构的位置及其重要的临床意义,对于医学生来说自己动手实验才是学习最好的方式,在实验过程中,加深了我们对骨的认知,通过拿着实验标本对照着书上的知识点更加的容易理解,在实验老师的讲解中更加理解各个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其重要意义进而加深我们的立体印象。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和自己动手的能力。颅骨很坚韧,仅看表面根本看不到其内面结构以至于学起来也是云里雾里,要将其分离开来,将里面的结构露出来才有利于我们的学习,那么怎样分离且制作颅骨标本呢?

1.颅骨的组成

分离颅骨前要了解到颅骨的组成,除3对听小骨外,颅骨共有23块骨,8块脑颅骨;15块面颅骨[1]。脑颅骨包括成对的顶骨与颞骨,不成对的筛骨、蝶骨、枕骨;面颅骨包括成对的颧骨、上颌骨、鼻骨、泪骨、腭骨等,不成对的犁骨、下颌骨、舌骨。它们之间有的由韧带、结缔组织和骨连接等结构有的靠骨缝连结,在颅盖骨之间存在囟(新生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当长到1岁左右最后一块囟才会闭合,各颅骨间逐渐以骨缝的方式连接,成长时骨缝慢慢骨化演变成骨性结合也就是膜内成骨;也不是所有的颅骨都以这种方式成骨,颅底骨则是软骨内成骨,它们之间是软骨连接,随着年龄的增长软骨逐渐演变为骨最终形成骨性结合。因此颅盖骨和颅底骨不易分离。

2.分离选材

选材是实验的最先步骤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步。头骨就像全身的器官一样会逐渐发育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头骨与面的占比与新生儿时期相比有明显的变化,新生儿及婴儿时期面约占脑的八分之一,成年时期面约占脑的四分之一。其连接方式也会改变,故在实验前要选择适当的头骨年龄,一般情况不会超过25岁,因为在此之后的颅骨骨缝完全成骨且闭合这样的骨非常坚韧不易分离,对于实验来说又不能太粉容易破损,要有一定的韧性,否则不能分离出完整的骨块。由此,理想状态下最佳的选择是一定的坚韧性、骨缝尚未完全闭合且明显、完整无损的颅骨。其分离的效果最好有利于后续实验的开展,对于颅骨年龄和不完整性的重要性来说,韧性不适中都可以通过后期温水浸泡,或者敲打等来改进。结合上述所知完整度很低或已愈合的颅骨则不作为首选材料。其次是试剂的选择,对于分离颅骨的试剂来说稀盐酸是我首选的试剂,因为其能脱去骨中的钙元素,使其各骨缝之间分离有助于实验。最好是出土的颅骨因为其骨面能与稀盐酸直接接触;骨缝完全骨化的颅骨亦不能。

3.分离颅骨的方法选择

冲击扳开分离法、温水浸泡法和盐酸分离法均为比较常用的方法。冲击扳开分离法对颅骨的损伤比较大,不能确保颅骨的完整性而温水浸泡法太费时,因此前两种一般不单独使用,所以盐酸分离法是相比较来说较好的方式,也是占主要作用的方式。

没有严格规定必须使用多少的盐酸这是由于不同的颅骨的骨质不同,同一颅骨的不同部位其骨质也有所不同。幼年的颅骨通常采用5%的稀盐酸,成年的骨通常采用10%的稀盐酸,根据实际情况来定盐酸的浓度。因为不是整个颅骨的骨质都一样,有的地方骨质较薄,例如翼点,在实验中要注意盐酸的使用防止其脱钙严重导致颅骨松散。除浓度的选择以外,浸泡的时间也极其重要。根据不同位置的骨质厚薄而分区浸泡。时间过短,不能充分浸泡,时间过长会导致过分脱钙,这样两种结果都不利于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难免会有脱钙不恰当或者分离时方法使用不当的情况,所以将以上三种方法结合起来会实现更好的分离效果更好。此外还可以采用1%-2%氢氧化钠溶液等碱性溶液浸泡法、生石灰制作分离颅骨法(此法需要耐心的用生石灰分离骨缝)等。再次便是选择适当的工具,在选择之前仔细观察各个颅骨之间的骨缝连接情况以及连接的紧密程度,才能确保其成功分离。

4.标本的制作

分离过后便是标本的制作,包括漂白、上漆和保存三個主要的步骤。漂白的时长与盐酸分离的时长是一致的,根据颅骨的年龄情况来决定漂白的程度,较新鲜年幼的颅骨用时较少,而老陈的颅骨用时较长,漂白期间难免会有漂白剂被稀释的情况,因此在漂白期间可更换漂白剂。在过程中要注意盖上容器盖避免被稀释较多漂白溶剂,并且定时进行仔细观察其漂白程度,静等漂白成功,变成白色然后取出颅骨并晾干便可,别放在太阳下暴晒,在阴凉的地方等其自然风干。

为了提高标本的表面强度、光洁度和防潮性能等通常采用浸蜡处理,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一定程度上满足以上三种条件还能保护标本以防止被污染和风化。在浸蜡的实验过程中对于骨质较薄的部分要谨慎处理耐心浸润以免被损坏,在浸蜡过程中要慢慢将其浸润,可用刷子等工具处理如果使用不当还可能导致其原有成色发生改变,因此对于这些较薄的颅骨,如果浸蜡会对其造成不良影响在处理时也可以不采用浸蜡的步骤,以防万一。在此之后就到上漆的步骤,上漆是整个实验的最后一步,上漆次数通常3次最为恰当,最好做到薄涂多次,这样最的上漆效果最佳。第一次上漆后5-8小时基本可以晾干,然后再进行第二次,第三次上漆,上漆过程是要注意均匀涂抹,慢工出细活。实验后同样要注意像漂白的最后一步一样不要放在太阳下暴晒,放在阴凉处让其风干。

总而言之,颅骨的分离及标本的制作十分不易材料也很难得。我们在观看及保存颅骨标本时要小心抚摸小心保护,最好是使用专门的标本存放盒来存放颅骨标本。不管是颅骨标本其他的标本也要如此,因此学生在进行实验课时要好好保护实验室内的实验材料。头骨的这样保存有利于维持骨块的完整,及维持其实验价值。任何实验材料的分离及标本的制作都非常的不易。在此试验中对于筛骨、蝶骨、下鼻甲、犁骨等骨质较薄的颅骨标本,完整分离更加困难。并且在使用中难免会出现弄混淆的情况,因为颅骨的整体结构都相差不大只是因为人本身或者年龄的不同骨质和闭合程度等方面有所差距,针对此情况最好的方式便是将一个分离的颅骨标本放置在同一个盒子,学生在进行观察时不混淆观察。这样不但可以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弄混,也可防止丢失等事件的发生。对于小块骨,在博物馆及实验室等地方展示标本制作的时候可将其粘贴在有机的玻璃盒壁上,已经分离成功的颅骨也可以按其原本位置用金属进行连接和固定,变成一个完整的骨架,这样既可以观察他们各自的形态,也可以观察它们之间的邻里关系,加强学生的立体记忆。

参考文献

[1]吴茜茜,李淅,肖逸心, 等.人体颅骨枕间缝与完整印加骨变异一例[J].解剖学杂志,2019,42(6):前插1.

[2]龙润雨,王姬,刘朝彤, 等.卵圆孔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9,29(14):97-100.

猜你喜欢
颅骨
When weird weather strikes 当怪天气来临时
颅骨在人体解剖实验示教中的体会
内蒙古化德县裕民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M1人骨研究
原发性颅骨内溶骨性脑膜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More gum disease today than 2,000 years ago
绝经后骨质疏松大鼠颅骨改变的实验研究
打仗是件残酷事
颅骨峽谷
头皮扩张修复颅骨植皮后骨外露合并毛发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