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分析

2020-09-05 07:07李顺芬
医药前沿 2020年14期
关键词:预见性心肌梗死研究组

李顺芬

(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广西 钦州 535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心肌坏死性疾病,是目前对患者生命威胁较大的疾病之一,发病急,病情严重,并发症发生风险高,临床治疗多以冠脉支架植入术及早期溶栓为主,但是临床某些护理人员只关注治疗过程,忽略患者心理应激反应[1]。对此,为能增强治疗效果,在临床护理中引入预见性护理思维尤为重要,预先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疾病特点及发展规律,预先发现潜在或已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以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预后效果[2]。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近1 年所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2 例,分组采取不同护理方式的效果,旨在探讨预见性护理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为2018 年11 月—2019 年10 月31 日,研究对象是82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1 例,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见表1,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可对比。

表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科学评估患者的病情,叮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密切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予以用药护理、饮食护理等干预。研究组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具体如下:

1.2.1 心理预见性护理

患者因患病影响,负面情绪强烈,护理人员需每天和患者交流,注意患者情绪变化,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视频、健康指导手册等方式进行宣教,提高对疾病的认知度,缓解不安情绪;引导患者宣泄内心情绪及压力,鼓励患者家属积极参与并支持患者,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缓解负面情绪[3]。

1.2.2 用药预见性护理

预先准备好抢救仪器(呼吸机、除颤仪等)及抢救药品(阿托品、肾上腺素等),在予以患者镇痛药物前,先进行硝酸甘油治疗,如果未缓解疼痛,则采取哌替啶、吗啡等,叮嘱患者不宜随便改变用药剂量,在用药期间,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如果患者出现不良反应,需根据患者病情,快速准确用药[4]。

1.2.3 并发症预见性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此,基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并发症,需提前做好护理预案,同时护理人员需加强护理巡视工作,动态观察患者的心电图,一旦发现异常,或一旦出现相应并发症,需及时上报给医生,并提前处置。

1.2.4 预见性健康教育

在健康教育方面,不仅需要向患者详细讲解疾病相关知识,还需准确说明疾病发生原因、治疗方案及护理流程等,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回答患者的疑问,使得患者了解自身疾病情况,正视病情,提高治疗依从性和配合度。

1.3 评价标准

(1)心理状态:采取SAS、SDS 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况,分值越高,代表心理状态越差。(2)并发症: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心律失常、再发心梗、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衰、心室壁瘤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 对本研究数据分析,心理状态指标等计量资料采取平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采取t 检验;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采取百分数表示,采取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对比

两组患者护理前SAS、SDS 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均明显改善,SAS、SDS评分明显降低,研究组患者SAS 降为(35.57±3.52)分、SDS 降为(38.37±3.51)分,对照组SAS 降为(46.21±4.53)分、SDS 降为(49.27±4.32)分,研究组患者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前后心理状态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护前后心理状态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SAS SDS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研究组 41 51.29±5.12 35.57±3.52 54.21±5.29 38.37±3.51对照组 41 51.28±5.09 46.21±4.53 54.29±5.31 49.27±4.32 t - 0.009 11.876 0.068 12.539 P - 0.993 0.000 0.946 0.000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12.2%(12.2%),对照组患者的并发发生率31.7%(13/41)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例)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突发性心血管疾病,病情危急,并且病情发展迅速,若治疗不及时,将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据相关文献表示[5],急性心肌梗死预后效果和护理质量有直接关系,在患者发病后,机体脂代谢异常、氧含量不足严重、心脏供血不足严重,临床上一直深入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研究,同时不断提高实施有效护理,挽救患者心肌功能,为后续治疗及预后奠定良好基础。

预见性护理是以预防为指导原则,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深入了解疾病,科学评估患者病情,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并实施护理计划,基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经常发生的并发症予以有效护理预防,有效解决护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前协调好各项护理措施,保证护理方案实施的针对性和系统性[6]。

本研究对入选的研究组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并与同期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进行对比,研究显示,研究组患者护理后SAS、SD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提示,预见性护理可有效疏导患者的心理情绪,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注意并发症相关指标变化,在短时间内及时发现并处置异常情况,有效避免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预后,有利于身体康复。

总而言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及时减少护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可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防止发生不良事件,有效改善患者机体状况,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成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预见性心肌梗死研究组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减少胸腰椎术后腹胀的预见性护理策略及其成效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预见性护理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预见性护理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自我保健在预防心肌梗死复发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