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CT/CT融合显像对骶骨病变的诊断价值

2020-09-08 02:32青春赵祯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8期
关键词:显像剂骶骨片状

青春,赵祯

1.三六三医院核医学科,四川成都 610041;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核医学科,四川成都 610041;*通讯作者 赵祯zhaozhen1982@126.com

成人骶骨造血红骨髓含量丰富,血源转移性肿瘤及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生率在该部位相对较高[1];同时,骶骨易发生退行性病变、骨折、良性肿瘤等[2]。骶骨病变可因局部破坏或挤压周围神经及组织而导致患者出现骶区疼痛、行走困难等症状。准确鉴别病灶良恶性对于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3]。

全身平面骨显像(whole-body scanning,WBS)易发现骨病灶,但对病灶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有限[4];CT 诊断骨病灶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敏感性较低[5];SPECT/CT 断层融合显像既可通过SPECT 反映骨骼功能和代谢的特点,又可由CT 对骨骼病变解剖结构进行清晰显示,两者互补,可有效提高骨骼病变的诊断准确性,为临床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6]。目前,SPECT/CT 对脊柱病变的研究多集中在胸椎、腰椎[7-8],而对骶骨病变鲜见报道。本研究拟分析骶骨病变患者的SPECT/CT 融合显像特点,探讨SPECT/CT对骶骨病变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9年2月于三六三医院行全身骨显像示骶骨放射性分布异常,并因诊断不明确而加做SPECT/CT 融合显像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纳入48 例患者,其中男25 例,女13 例;年龄17~79 岁,平均(46.2±19.7)岁。其中肺癌15 例,乳腺癌11 例,前列腺癌9 例,食管癌2 例,胃癌2 例,肠癌2 例,淋巴瘤2 例,宫颈癌1 例,髓细胞肉瘤1 例,骨结核1 例,骶骨慢性炎症1 例,神经鞘瘤1 例。

1.2 仪器及方法 使用GE 双探头DiscoveryNM/CT 670 仪,配低能高分辨型准直器。静脉注射99Tcm-亚锡亚甲基二磷酸盐(99Tcm-MDP)740 MBq 后3.5 h行全身骨显像,能峰140 keV,窗宽20%,采集矩阵256×256,扫描速度15~20 cm/min。由1 位主治及以上核医学医师分析图像后,进行SPECT/CT 断层融合显像。先行CT 采集,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60 mA,视野400 mm,层厚5 mm,层间距2.5 mm,重建层厚2.5 mm。CT 采集完成后再行SPECT 采集,矩阵128×128,放大倍数为1,30 s/帧,连续采集360°。

1.3 图像分析 WBS、CT 及SPECT/CT 融合图像由2 位主治及以上职称核医学科医师在未知患者临床症状、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的前提下独立阅片,诊断意见不一致时共同阅片得出一致意见。图像诊断标准参照文献[9-10]。3 种图像均按照5 级法判断,即肯定恶性、可能恶性、无法确定、可能良性、肯定良性。以随访6 个月以上的综合影像及临床诊断为最终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MedCalc 19.0.7 软件,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计算WBS、CT 和SPECT/CT 诊断骶骨病变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比较曲线下面积(AUC),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灶数类型分析 48 例患者中,恶性病灶18 例,其中骶骨外来源肿瘤转移灶15 例、淋巴瘤2 例、髓细胞肉瘤1 例;良性病灶30 例,其中退行性病变17 例(56.7%)、骶骨慢性炎症1 例(3.3%)、神经鞘瘤1 例(3.3%)、骶骨结核2 例(6.7%)、骶骨感染2 例(6.7%)、骨岛2 例(6.7%)、骨质疏松伴陈旧骨折5 例(16.6%)。

2.2 不同显像方法对骶骨病灶的诊断效能 WBS、CT 和SPECT/CT 诊断骶骨病灶的AUC 分别为0.914、0.943 和0.999。与WBS 和CT 相比,SPECT/CT 对骶骨病灶的诊断效能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

图1 3 种显像方法诊断骶骨病变的ROC 曲线

18 例恶性病灶中,WBS 正确诊断14 例,包括局部非对称性结节状、块片状放射性增浓影10 例,局部显像剂缺损伴周边浓聚“炸面圈状”改变4 例(图2、3);WBS 误诊4 例,其中局部缺损不伴显像剂浓聚影和点状放射性增高影各2 例。CT 正确诊断13 例,包括7例有明显骨质破坏伴骨皮质不连续及软组织肿块形成,6 例呈典型的成骨改变(片状、面团状或结节状高密度灶无软组织肿块);CT 误诊5 例,其中4 例为溶骨性病灶小,软组织肿块不明显,病变未能发现,另1 例CT 显示骨密度未见异常。SPECT/CT正确诊断17 例,表现为骶骨非对称性结节状、团片状放射性分布异常增高,伴或不伴放射性稀疏缺损,相应的CT表现为溶骨性破坏或成骨改变;SPECT/CT误诊1 例,表现为点状放射性增高,相应CT 骨密度未见改变。

30 例良性病灶中,WBS 正确诊断19 例,包括15 例表现为类似对称性显像剂增浓影,点状、结节状、类“H”征,4 例对称性显像剂稀疏区不伴周围浓聚影(图4);WBS 误诊11 例,影像表现为结节状5 例、片块状或团状异常显像剂浓聚影6 例。CT 正确诊断26 例,包括退行性病变17 例、骶骨慢性炎症1 例、神经鞘瘤1 例、骨岛2 例、骨质疏松伴陈旧骨折5 例;CT 误诊4 例,经随访发现均为感染所致。SPECT/CT 正确诊断29 例,表现为骶骨点状或结节状、对称性片状放射性增高影,相应的CT 表现为退行性改变、陈旧性骨折、炎性改变、骨岛;SPECT/CT 误诊1 例,表现为团状放射性浓聚影,相应CT 示骨质破坏,修复不明显,经随访证实为感染。

图2 男,72 岁,成骨性转移病灶前列腺癌。骨显像示骶骨右侧份结节状代谢增高灶,为新增病灶(箭,A);CT 示骶骨右侧份(S3~4 水平)见片状密度增高影,呈成骨改变(星号,B);SPECT/CT 示骶骨右侧份(S3~4 水平)放射性浓聚灶与骨质破坏区融合一致(箭头,C)

图3 男,62 岁,肺腺癌患者溶骨性转移病灶。骨显像示骶骨片状放射剂稀疏缺损,周围呈环状放射性异常浓聚灶,呈“炸面圈”改变(箭,A);CT 示骶骨(S2~5 水平)骨质破坏明显,骨皮质不连续,骨结构消失,可见软组织肿块,溶骨性改变(星号,B);SPECT/CT 示骶骨放射性分布异常区与骶骨(S2~5 水平)骨质破坏区融合一致,诊断为骶骨转移(C)

图4 男,71 岁,良性病灶食管鳞状细胞癌。骨显像示骶骨见不规则放射性摄取增浓影(箭,A);CT 示骶骨骨质结构稍混乱,S3~5 局部骨质密度不均匀稍增高,似见模糊线性影,骨皮质连续,未见软组织肿块密度影(星号,B);SPECT/CT 示骶骨近似对称性分布增浓区与S3~5 局部骨质密度不均匀增高区融合一致,诊断为衰竭性骨折(C)

3 讨论

骨转移瘤是常见的骨骼恶性肿瘤,在恶性肿瘤中的发生率为30%~70%[11]。全身骨显像是诊断肿瘤骨转移的首选方法。一次显像可同时了解全身骨骼情况,排除肿瘤转移性病变或了解原发性骨肿瘤有无转移,对于骨原发肿瘤及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分期、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12]。然而,全身骨显像特异性较低,对病变性质难以做出准确诊断;CT 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但无法反映病灶的代谢情况;SPECT/CT 将功能显像和解剖显像相结合,一次检查可提供多种诊断信息[13]。近年关于骶椎病变的SPECT/CT 研究较少。

本研究中,WBS 诊断骶骨病灶的AUC 仅为0.914,其原因为WBS 对病灶解剖学特征显示有限,无法进行定性诊断;CT 诊断骶骨病灶的AUC 为0.943,但需要平面骨显像的引导确定扫描范围;SPECT/CT 诊断骶骨病灶的AUC 为0.999,较单独的WBS 及CT 明显提高,与既往研究结论一致[6,14]。

本研究在WBS 出现骶骨放射性浓聚的基础上行SPECT/CT 融合显像,存在以下局限性:①骶骨病灶在WBS 呈阴性,但CT 结果为阳性,可能的原因为该骶骨病灶血流不够丰富或骨质破坏迅速尚来不及产生反应性新骨,而导致病灶不摄取显像剂。②在同一扫描视野内,膀胱放射性明显聚集会影响对骶骨病灶的显示,甚至掩盖骶骨病灶。

总之,SPECT/CT 同机融合显像可显示骶骨病灶的特征性影像学改变,将解剖信息和功能信息相结合,对于骶骨病灶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猜你喜欢
显像剂骶骨片状
做PET/CT检查时喝的几瓶水有何作用
片状变燃速发射药燃烧性能的数值计算
二成份硒鼓Auger Mark问题浅析
片状电阻器开短路失效模式浅析
骶骨功能不全性骨折的99mTc-MDP SPECT/CT影像特征
中枢神经系统临床用PET显像剂的研究进展
产前超声联合MRI诊断胎儿骶骨发育不全1例
一种实用显像剂的研发实验
中国骶骨肿瘤外科治疗的进步
有机物凝胶—助熔剂法制备片状钡铁氧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