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蛋白酶在玉米燃料乙醇浓醪发酵中的应用*

2020-09-10 11:41惠继星宁艳春陈希海屈海峰胡世洋
化工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发酵液蛋白酶糖化

惠继星,岳 军,宁艳春,陈希海,王 硕,屈海峰,胡世洋,范 锐

(1.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 研究院,吉林 吉林 132021;2.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责任公司,吉林 吉林 132101)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定点燃料乙醇生产企业补贴标准的逐步降低,乙醇发酵工业更多将焦点放在提高生产效益,降低生产成本[1-4]。据公开文献测算,发酵醪乙醇体积分数(玉米为原料)每提高1%,乙醇收益增加30~40元/t[5],乙醇浓醪发酵一般是指φ(乙醇)>12%的发酵生产[6],采用浓醪发酵法生产乙醇对生产企业提高效益,降低能耗,提高设备利用率,保护环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已经成为国内酒精行业的发展趋势[7]。

氮源是制约玉米酒精发酵速率和成熟醪酒份的主要因素,在传统的酒精生产中,酵母生长所需要的氮源采用尿素。随着GB2760—2014的实施,尿素禁止在食用乙醇生产过程中使用[8]。对于玉米燃料乙醇生产企业而言,尿素可能会随着副产品(玉米酒糟饲料DDGS)进入食品环节,威胁人体健康,因此玉米乙醇领域急需开发出替代尿素的新型氮源[9-10]。以玉米为原料生产酒精时,在发酵过程中添加适量的酸性蛋白酶,能有效地水解原料中的蛋白质,破坏原料细胞壁结构,利于糖化酶的作用,使原料中可利用的糖增加,提高出酒率。同时,由于蛋白酶的水解作用,增加了醪液中可被酵母利用的有机氮,促进酵母的生长和繁殖,增强酵母菌的产酒能力,提高发酵速度,缩短发酵周期[11]。有关酸性蛋白酶应用方面的报道较多,但是将酸性蛋白酶应用于玉米燃料乙醇浓醪发酵的报道较少。作者研究了玉米糖化醪初始pH值、w(糖化醪干物)、酸性蛋白酶添加量等条件对乙醇发酵过程的影响,得到较适宜的w(糖化醪干物)和酸性蛋白酶添加量,为玉米燃料乙醇浓醪发酵的中试放大及工业化实验提供参考。

1 实验部分

1.1 原料、试剂与仪器

玉米粉、酸性蛋白酶:酶活力5×104U/mL,糖化酶:10×104U/mL;耐高温α-淀粉酶:24×104U/mL,均为市售;超级酿酒高活性干酵母:湖北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

磷酸:辽宁新兴试剂有限公司;氢氧化钠:北京化工厂;均为分析纯。

立式全温振荡培养箱:ZQPL-200,天津市莱玻特瑞仪器设备有限公司;洁净工作台:SW-CJ-1FD,苏州净化设备有限公司;高压灭菌锅:MJ-78A,施都凯仪器设备(上海)有限公司;离心机:A14,Sartorius公司;液相色谱:LC-20A,日本岛津公司;数字酸度计:PP-25-P11,Sartorius公司;快速水分测定仪:MS-70,日本AND公司。

1.2 实验方法

1.2.1 原料液化、糖化

按照一定的w(糖化醪干物),将市售玉米粉用60~70 ℃温水调浆;95 ℃糊化液化120 min,液化酶加量为30 U/g玉米粉;60 ℃恒温糖化60 min,糖化酶加量为70 U/g玉米粉,得到玉米糖化醪。

1.2.2 pH值调整

利用磷酸、氢氧化钠溶液调节玉米糖化醪的pH值。

1.2.3 酵母活化

称量0.3 g安琪超级酿酒高活性干酵母,加入装有100 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在t=32 ℃、n=180 r/min的摇床中活化60 min。

1.2.4 发酵

向100 mL玉米糖化醪中加入1 mL酵母活化液,加入适量的酸性蛋白酶,在n=180 r/min、t=32 ℃的条件下开始发酵。

1.3 分析方法

1.3.1φ(乙醇)和ρ(葡萄糖)测定

取发酵液样品1.8 mL加入2.0 mL离心管中,n=12 000 r/min,离心3 min,取上清液稀释10倍,然后用0.22 μm的水系滤膜过滤,用液相色谱仪(检测器:示差折光检测器;流速:0.6 mL/min;流动相:0.005 mol/L硫酸;柱温:55 ℃)测定发酵液中φ(乙醇)和ρ(葡萄糖),按公式(1)、(2)计算。

φ(乙醇)=φ×稀释倍数/100

(1)

ρ(葡萄糖)=φ×稀释倍数/100

(2)

式中:φ为测定值。

1.3.2w(糖化醪干物)测定

w(糖化醪干物)的测定参照GB/T2793—1995,干燥温度为105 ℃。

2 结果与讨论

2.1 初始pH值对酸性蛋白酶作用效果的影响

在w(糖化醪干物)=27%、酸性蛋白酶添加量为 0.10 kg/t干物的条件下,考察了发酵液的初始pH值对乙醇发酵过程的影响,发酵前后发酵液pH值的变化见表1,发酵液中φ(乙醇)随时间的变化见图1,ρ(葡萄糖)随时间的变化见图2。

表1 发酵前后各发酵液的pH值

t/h图1 φ(乙醇)随时间的变化

t/h图2 ρ(葡萄糖)随时间的变化

由表1可知,发酵后各实验的pH值均较发酵前有所降低,表明乙醇发酵是产酸的过程。由图1、图2可知,初始pH=3.5~6.0的φ(乙醇)曲线和ρ(葡萄糖)曲线均发生了重叠,表明初始pH=3.5~6.0对酸性蛋白酶作用效果的影响差别不大;当发酵液的初始pH=3.0时,相对于初始pH=3.5~6.0发酵液的φ(乙醇)明显降低,相应发酵液中ρ(葡萄糖)明显升高,表明当发酵液初始pH<3.5会对酸性蛋白酶的作用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发酵液初始pH值不宜低于3.5。由于糖化醪的初始pH=5.5,因此酸性蛋白酶适宜于玉米燃料乙醇发酵,在酸性蛋白酶的应用过程中无需对发酵液的pH值进行调整。

2.2 w(糖化醪干物)对乙醇发酵过程的影响

在w(糖化醪干物)=27%、29%、31%、33%、35%,不添加酸性蛋白酶的条件下进行乙醇发酵实验,发酵液中φ(乙醇)随时间的变化见图3,ρ(葡萄糖)随时间的变化见图4。

t/h图3 φ(乙醇)随时间的变化

t/h图4 ρ(葡萄糖)随时间的变化

由图3、图4可知,随着w(糖化醪干物)的增大,最终发酵液中φ(乙醇)逐渐升高,φ(乙醇)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后移,发酵周期延长。w(糖化醪干物)=27%,发酵液中φ(乙醇)在48 h达到最大值11.5%;w(糖化醪干物)分别为29%、31%时,发酵液中φ(乙醇)均在56 h达到最大,分别为12.7%、13.8%;w(糖化醪干物)=33%,发酵液中φ(乙醇)在72 h达到最大值14.1%,此时ρ(葡萄糖)=1.0 g/L;w(糖化醪干物)=35%,发酵液中φ(乙醇)在56 h达到最大值13.9%,发酵停止,此时为ρ(葡萄糖)=37.2 g/L,表明当w(糖化醪干物)过高时,物料的流动性变差,醪液在搅拌、输送和加热冷却时都变得十分困难,不利于酵母菌的生长繁殖[12-14]。

2.3 酸性蛋白酶对乙醇发酵过程的影响

在w(糖化醪干物)=27%、29%、31%、33%、35%,每100 mL糖化醪中添加4 μL酸性蛋白酶的条件下进行乙醇发酵实验,发酵液中φ(乙醇)随时间的变化见图5,ρ(葡萄糖)随时间的变化见图6。

t/h图5 φ(乙醇)随时间的变化

t/h图6 ρ(葡萄糖)随时间的变化

由图5、图6可知,当w(糖化醪干物)分别为27%、29%、31%、33%时,发酵液中φ(乙醇)均在48 h达到最大,分别为11.5%、12.6%、13.8%、14.6%;当w(糖化醪干物)=35%时,发酵液中φ(乙醇)在56 h达到最大14.7%,此时发酵液中ρ(葡萄糖)为17.7 g/L,表明添加酸性蛋白酶改善了发酵液的营养状况,促进了酵母菌的生长繁殖,有利于提高乙醇发酵速率,但是当w(糖化醪干物)过高时,较高的φ(乙醇)是抑制酵母菌的生长繁殖的主要因素。

2.4 酸性蛋白酶对乙醇发酵周期的影响

对不同w(糖化醪干物)条件下添加酸性蛋白酶和空白实验的发酵周期及发酵终点时φ(乙醇)和ρ(葡萄糖)进行了对比分析,酸性蛋白酶对乙醇发酵周期的影响见表2, 酸性蛋白酶对发酵终点时φ(乙醇)的影响见表3,酸性蛋白酶对发酵终点时ρ(葡萄糖)的影响见表4。

表2 添加酸性蛋白酶对乙醇发酵周期的影响1)

由表2可知,随着w(糖化醪干物)的增大,空白实验和添加酸性蛋白酶实验的发酵周期均明显增长;当w(糖化醪干物)相同时,添加酸性蛋白酶实验的发酵周期均较空白实验明显缩短;随着w(糖化醪干物)的增大,添加酸性蛋白酶实验较空白实验的发酵周期缩短值明显增大,表明添加酸性蛋白酶更适合于乙醇浓醪发酵,作用效果尤为显著,为浓醪发酵所不可缺少。

表3 酸性蛋白酶对发酵终点时φ(乙醇)的影响1)

表4 酸性蛋白酶对发酵终点时ρ(葡萄糖)的影响

由表3、表4可知,当w(糖化醪干物)=27%~33%时,较空白实验,添加酸性蛋白酶可提高发酵成熟醪中φ(乙醇)=0.1%~0.5%,降低ρ(葡萄糖)=0.02~0.50 g/L;w(糖化醪干物)=35%,发酵成熟醪中φ(乙醇)较空白实验提高0.7%,ρ(葡萄糖)降低19.5 g/L,此时的φ(乙醇)与w(糖化醪干物)=33%相同,经济性较差,因此选择w(糖化醪干物)=33%较佳。

2.5 酸性蛋白酶添加量的优化

在w(糖化醪干物)=33%,酸性蛋白酶添加量为0~0.18 kg/t干物的条件下进行乙醇发酵实验,发酵液中φ(乙醇)随时间的变化见图7,ρ(葡萄糖)随时间的变化见图8。

酸性蛋白酶添加量/(kg·t-1干物)图7 φ(乙醇)随时间的变化

酸性蛋白酶添加量/(kg·t-1干物)图8 ρ(葡萄糖)随时间的变化

由图7、图8可知,发酵24~36 h,随着酸性蛋白酶添加量的增加,发酵液中φ(乙醇)逐渐上升,当酸性蛋白酶添加量大于0.09 kg/t干物时,发酵液中φ(乙醇)增长缓慢;发酵48~72 h,当酸性蛋白酶添加量为0.09 kg/t干物时,发酵液中φ(乙醇)达到最大值14.6%,继续增大酸性蛋白酶添加量φ(乙醇)不再上升,因此酸性蛋白酶的适宜添加量为0.09 kg/t干物。

3 结 论

发酵成熟醪φ(乙醇)并不随w(糖化醪干物)和酸性蛋白酶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酸性蛋白酶更适合于乙醇浓醪发酵。优化的玉米浓醪发酵工艺为酸性蛋白酶添加量0.09 kg/t干物,w(糖化醪干物)=33%,糖化醪初始pH值(自然)无需调整,在以上条件下,发酵成熟醪中φ(乙醇)可达14.6%,发酵周期缩短24 h。

猜你喜欢
发酵液蛋白酶糖化
不同蛋白酶酶解制备鸡肉小肽的工艺条件研究
酪酸梭菌-糯米复合发酵液对鼠伤寒沙门菌的抑制作用及其对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小鼠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影响
利用残次果发酵液提升梨果品质
糖尿病患者为何要做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低温刺激对不同温型香菇发酵液菌株酶活性的影响
院外延伸干预模式对糖尿病合并脑卒中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自护行为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酶法水解杏鲍菇谷蛋白制备抗氧化肽
关于麦芽中蛋白酶的分解研究
应用安琪酿酒曲糖化工艺的研究
食用菌发酵液中水溶性糖类含量的检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