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作为“对话教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20-09-10 07:22吴松阳
南北桥 2020年16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

吴松阳

【摘    要】传统的哲学教育是一种发现“自我”的教育,传统的科学教育是一种“他者”专权的教育,那么,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是一种融贯“自我”和“他者”的走向主体间性的“对话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被人们误解为一种“独白式”“灌输型”“专断化”的哲学说教或科学化叙事教育的今天,作为“对话教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我们从教育方法上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奠定一个良好的行之有效的崭新范式与行为模式。

【关键词】对话教育  高校  思政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6.014

一、什么是作為“对话教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自我中心”“他者专权”到“主体间性”

传统的哲学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哲学,传统的哲学教育容易导致“自我中心”的困境。以理性为特点的哲学其实是一种反思性的哲学,也就是说,是一种以反思“自我”、认识“自我”、确认“自我”为核心的哲学。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哲学家们就已经以“认识你自己”为圭臬、以理性为法宝来反思自身了;近代以来,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为自我反思提供了基本的论证,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为自我确证提供了一个明证,而洛克、斯密、休谟等人的思想则为“自我满足”打下了诸多基础,黑格尔则以“理性的狡计”而将这种“自我哲学”推向了一个极致。这种反思哲学、这种理性哲学、这种自我哲学,其实就是一种独白主义,其不仅“否认不同意识在真理问题上的平等权利”,而且“否认在它之外有另一种意识存在,……独白不需要他人,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它将所有的事实客体化”。以这种思维为特点的哲学教育,其必然容易导致“自我中心”困境:其在理论上显现为诸如先验主义、绝对主义、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各类中心主义的大行其道;对个人而言则有自我意识、自我表现、自我陶醉的极度盛行,一句话,即“自我中心”的专权,从而使人陷入所谓的“我执”:执着于自我而不自知,自大不知谦敬,自满不知进步,自卑不知奋发,贪婪不知节制。

与传统哲学教育的“自我中心”困境相对,传统的自然科学教育则更易导致一种“他者”专权的误区。正如狄尔泰所认为的那样,我们既可以凭自然科学的方式理解世界,也可以借人文科学的方式感悟世界,自然科学是以“科学的经验”来确认世界,而人文科学则是以“活生生的经验”来认识世界。自然科学作为一种经验主义,不是聚焦人的生活,而是瞄准生活之外的东西,不是从人与世界相关的角度理解世界,而是从远离人自身的“世界的下面”来理解世界。而且,在“科学的经验”中,自然与我们是相异的。对我们来说,它仅仅是个没有任何内部生命的外物。社会是我们的世界,我们切身地体会着我们全部存在的力量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与“自我”独白式的哲学教育相异,也与“他者”专权式的科学教育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一种搌弃“自我”独白、否弃“他者”专权,融合“自我”与“他者”,贯通人类与世界,彰显不同主体间平等沟通的“对话教育”。

二、作为“对话教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责任意识”到“平等人格”

其一,在道德教育方面,“对话教育”是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方法。任何一个有道德感的人,都应该是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人。而责任意识的产生,恰恰是由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对话关系决定的。孔子云:“仁者,人也”,中国古人对道德意识的强调,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人与人之间责任意识的强调。一个人之所以要承担道德责任,不是因为“神或上帝的预先安排”,也不是因为“人是环境的傀儡”受外界环境的机械决定,而是因为人是一种社会化的动物,人的任何一种行动,都或多或少地要影响到他人,因而,作为一个社会性动物的人,就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故此,对话教育是能够加强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在这种人与人的对话关系之中,人不仅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同时也体悟到自己责任的限度。

其二,在人格教育方面,“对话教育”是塑造大学生“平等人格”思想的必要环节。作为个人在对自身理想的积极追求中形成的人的潜能、活动和习惯的总和,人格是人的价值的积极外显和体现,而平等人格教育也是人生教育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中国古人就非常重视教化中的平等人格问题。关于教化,根据近代思想家魏源的解释:“教以言相感,化以神相感”。二者要相互为用才能相得益彰。他认为:“有教而无化,无以格顽;有化而无教,无以格愚。”指出“教”与“化”在教育中都是必要的,但又更重视教育中人格影响的作用,“故言立不如默成,强人不如积感。”强调重视真诚的无言之教,平等的人格感化。

那么,如何实现无言之教和平等的人格感化呢?一般而言,作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必须具备“为人师表”的师德。有人认为“为人师表”就是要有教师的样子,为了维护教师的尊严而保持师生间距离,其实却事与愿违,最终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好的教师应实现言教与身教的统一,这要求教师和学生要有课堂上下的交流与交往,实现师生交往这一目标,必须转变观念,建立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作为“对话教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下要求:从“我你关系”“交互关系”到“直接关系”

如何通过对话的方式加强和改进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既是一个教育内容的问题,也是一个教育形式的问题,如果说,正如前面所述,“对话教育可以加强大学生的民主意识、责任意识和平等人格意识”从内容和主题方面对此作了一个基本阐述与说明的话,那么,下面,我们将以走向“三种关系”即教育主体上的“我你关系”、教育方法上的“交互关系”和教育过程中的“直接关系”为核心从教育形式角度谈谈对“作为对话教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构建与想法。

其一,在教育主体的设定上,用“我你关系”取代“我它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它”既可以是非人类的对象,也可以是其他的人,总而言之是一切我与之遭遇并因其有用而加以利用的东西。这是一种使用者与被利用对象、观察者与被观察对象、改造者与被改造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单面的、线性的、居高临下式的关系。其中的“我”只关注自己的目的和欲求所在,而将这个“它”置于一个使它能够被衡量和被研究的距离之下。

“我你关系”指引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主体间性”教育。在我你关系下,教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而是真理的追求者,学生不再是话语的接收器,而是问题的发动源;教师与学生已经成为颉颃齐飞探求真理之旅上的同路人。教师不再是“自我独白”,学生不再是“缄默不语”,反之,学生也不再是“众声喧哗”,教师也不再是“旁观旁听”,教师与学生已经成为教学相长指向真理的交互主体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从“我它关系”向“我你关系”转换,从而摆脱思想政治教育枯燥无聊、毫无生机的单纯政治宣讲与呆板理论说教,而成为充满活力、富有成效与颇受青睐的,对大学生来说是“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真正喜爱的教育。

其二,在教育方法的使用上,用“交互”关系取代“主从”关系。“主从关系”指引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典型的“支配性”教育。在主从关系下,其所采用的方法原则,就是一种支配原则,即教师支配学生、知识支配真理、教材支配文本、理论支配生活。在这种关系下,教材往往被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而忽略了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教材背后的文本。教育者往往依据教材而实施“填鸭式”“灌输式”“指定式”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知、情、意等诸多要素,忽视了教学的生成性、情境性、开放性、建构性与不确定性,以致本应活泼生动、复合多样的教育,变得没有生气与缺乏活力。在这种关系下,理論往往支配了具体的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决不简单地体现为经验哲学式、纯粹学理式的从概念到概念的推演与说教,也决非仅让教学囚闭于理论世界或者课本世界的理性活动,而是一种置身于生活世界的信仰教育、对话教育。

而“交互关系”指引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沟通式”教育。当知识、与真理互证时,知识不再成为对冷漠世界的复写、映现,而如柏拉图所语那样直接成为“美德”,如培根所谓那样成为“力量”,而真理也不再成为离我们遥不可及的奢侈品,而真正如中国古人所宣示的“人人可以为务舜”般对人们而言近在咫尺并触手可及了。当教材与文本融合时,教材作为指定的话语表达方式有了丰富文本的有力支撑,而文本作为思想的承载者、作为教材背后的东西而真正有了发言人。当理论与生活相映相显时,理论因其克服了对生活的疏离、对人的疏远以及对人生意义的疏忽而改变单色成为彩色,生活也因理论的照耀成为自然与文化交融并立的、开放的、动态的世界,成为听者与言者相会相遇的场所,成为我们之间内在理解、深层共有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杨生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理解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06).

[2]列宁.黑格尔〈逻辑学〉摘要[M].《列宁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