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民族传统文化认同

2020-09-10 07:22刘屿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预科生认同感少数民族

摘要:少数民族预科生是高校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少数民族预科生多数是来自我国的少数民族管辖区,是准大学生,他们的成才成长关系到各少数地区未来的发展建设。他们长期生活在以自己文化为主的文化世界中,民族认同是他们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如何提高少数民族预科生对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也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民族传统文化认同

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预科生是享受国家少数民族政策的准大学生,自出生以来,他们一直生活在民族区域里,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生活习俗、所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影响,他们进入大学校园之后就会受到大学校园中主流文化的震荡。在此影响下,预科生们从本能出发,一定会维护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但是还要接受主流文化。因此,各民族学生之间难免会有一些因生活习惯的不适应和人际交往上的不和谐而产生的矛盾,加上由于生活地域、各民族语言等某些客观因素造成学生间的民族的沟通和了解的不够顺畅和深入。所以,提高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要少数民族预科生要达成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必然要逾越各种障碍。

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对于民族认同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认识。狭义的“民族认同”的含义是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仅仅认同自己本民族的身份,而广义的“民族认同”的含义就比较广泛,上升到了对国家民族身份的认同,更包含了对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的认同。

要提高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民族认同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通过母语的学习,筑牢民族认同感的基石

对文化的认同,是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民族认同的首选。而母语的认同是文化认同的体现。目前,全球各国都在发出一个声音,那就是“经济一体化”,媒体技术和信息全球化共享技术的日趋发达,让世界上每个国家的每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模式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的压力,要使自己民族的生命力保持长盛不衰,就是要让自己民族的母语发扬光大。“一个民族就是由说同一种语言的人组成的集体,民族精神的创造集中体现在语言当中,民族精神在语言历史上的连续性赋予了一个民族的某种自发性。”

二、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建构民族传统认同的内容

黑格尔认为,一个民族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认同感,会形成一个民族的独特风尚并代代相传,潜移默化而成为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再慢慢演化成为每一代个体习惯的意向,即个体的“第二天性”。可见传统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主导思想和精髓,更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支柱。 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内容包括:政治认同、民族国家认同、母语认同、民族文化认同、传统文化认同等。其中,传统文化认同在民族文化认同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因为大学是实施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传递的平台,所以各大高校应通过设置选修课的方式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这一举措势必会增强少数民族预科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早在几千年前的古人创造的“甲骨文”,和在此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方格汉字,在世界文字宝库中堪称一绝。这些奇形怪状的文字符号,记载了祖辈文人的聪明才智和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展望。这些文字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仍经久不衰。如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我国乃至世界教育发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主张人不分贵贱不分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开创了教育普及的先河;再比如《周易》中宣扬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酝酿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不言放弃的性格;孟子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造就了中华民族刚正不阿、顶天立地的秉性;庄子的“超然物外”滋养了中华民族的富有诗意、充满幻想的情怀。此外还有中华文学宝库中的唐诗宋词,一首首的唐诗宋词婉如一杯杯芳香四溢的清茶,散发出沁人心脾的幽香,回味无穷。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文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是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潜移默化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教材。各大高校应该下大力度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激发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民族认同感。

三、以红色文化教育为载体,增强民族传统文化认同的精神力量

红色文化区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的红色文化是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进程中人们民实现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凝结而成的观念意识形式。红色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大学校园文化体系中的核心和灵魂部分。红色文化是经过革命战争长期的历史考验的,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它已经内化成为中华传统的民族精神,构建成为了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因此,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设立红色主题系列教育,比如采用唱红歌、读红书、看红色电影、办红色主题的讲座、请老红军、老革命将红色故事、利用假期有红色之旅等形式,对少数民族预科生进行红色文化的教育,净化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懂得珍惜眼下的美好生活,勤奋学习,将来报效国家,报效民族。

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为少数民族地区输送品学兼优高级人才的渠道。然而长期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民族预科生步入大学生活之后会遇到民族认同的困惑,高校要科学地、妥善地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理解问题,解决好此类问题,促使他们的省心健康成长,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开拓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艳峰王金本大学生认同感培养宜宾学院学报 2011(8)115-116

[2]凌从杠丁茵张璐从传统文化层面加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

[3]安吉少數民族预科生的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的相关研究才智2013.20:213-214

[4]李旭珊王琦卢富荣孙西艳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民族认同、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 1:75-79

[5]夏天成克力比努尔论新疆少数民族文化适应与文化认同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4 5:65-66

[6]黄彩文于爱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与文化认同—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 7:47-57

[7]胡玲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群文天地 2012 14:10

[8]郭仰东少数民族大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5(06):169-173

[9]王步高论母语对学生成才的意义与作用大学语文研究论文集二集代序

[10]孔梓力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现实意义科教导刊 2015年第四期(下)

[11]陈达云民族院校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思考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2(10):34-37

作者简介:

刘屿(1969-),女, 汉, 江西,讲师 ,本科 ,主要从事英语教育研究 。

猜你喜欢
预科生认同感少数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服装
大作家
网络环境下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预科生导读服务初探
新疆高校加强预科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
监狱管理专业警务技能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革的思考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工作认同感日本人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