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利湿热法在肾病中的应用

2020-09-10 06:53郭辉
康颐 2020年7期
关键词:应用效果

郭辉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阐述应用清利湿热法在肾病中的应用规则。方法: 湿热证的治疗以祛湿和清热为主要治则。临床常用清热化湿,清热燥湿和清热利湿等法,使湿化热清,病情缓解.若徒清热则湿不化,徒化湿则热愈炽,有顾此失彼之虞。但在具体应用时,不仅要根据湿象和热象的孰轻孰重,决定祛湿与清热的主次,还要根据湿热所处的上、中、下焦的不同部位分别采用清化、清燥、清利之法。由于湿热病邪常弥漫三焦,故还要考虑数法联合应用。结论:以上诸法是治疗湿热证之常用方法,湿热证多属虚实夹杂,当分清标本缓急,处理好祛邪与扶正的关系,尤其在清热祛湿时应用清热药不得过于寒凉,以避冰伏难解之嫌,用祛湿药不得过于温燥,以防助热伤阳。

【关键词】肾脏疾病;清利湿热法;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277.5 【文献标识码】B

引起肾脏病的原因比较复杂,一般认为外邪侵袭,脏腑功能失调以及脏气亏虚是肾脏病的主要原因,由于这些原因影响了脏腑的气化功能,致使肺气不能通调水道,脾气不能转输津液,肾气不能蒸腾水液,三焦决渎不行,膀胱气化不利,使人体水液的敷布与排泄发生障碍,导致水湿停聚而发生各种病证,而水湿的出现时以脏腑本虚为基础的,水湿作为肾脏病过程中最重要的病理表现,如果治疗不及时,或调治失当,势必酿成新的病理变化,出现新的病证。此外,过食辛辣厚味,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邪停聚,郁久化热,亦可蕴生湿热之邪,可变为实热证。

1 清利湿热法则的临床应用

湿热证的治疗以祛湿和清热为主要治则,但在具体应用时,不仅要根据湿象和热象的孰轻孰重,决定祛湿与清热的主次,还要根据湿热所处的上、中、下焦的不同部位分别采用清化、清燥、清利之法。由于湿热病邪常弥漫三焦,故还要考虑数法联合应用。总之,要视病情而定。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提出治疗是热病的分消走泄的原则,与祛湿和清热的原则一样是治疗湿热病的准绳,只是立论气角度不同。祛湿清热是针对病邪性质而言,分消走泄是祛湿清热的方式,从这一点讲,分消走泄实祛湿清热的具体化,也就是说,要通过宣畅气机,开郁行滞,疏通三焦。使湿热或痰热邪气从上中下三部得以清除,现将有关治法分述如下:

1.1疏表宣肺,清热化湿

用于外邪袭表,肺气失宣,湿邪郁滞化热之证。本法以透化湿邪为主,佐以清热。中焦有“湿热治肺”之说,肺主一身之气,总领一身气化,气化则湿亦化。从湿而论,叶天士说:“宜从开泄,宣通气机,以达于肺,如近俗之杏、蔻、橘、桔等,是轻苦微辛,具流动之品耳。”但还有一个热的问题,湿热病是热处湿中,湿裹热外,互为交混。本法着重清化,湿化清热,故湿去热退。

1.2辛开苦降,调畅枢机

用于湿热痞阻中焦,脾胃枢机不利,升降失和之证。其作用为醒脾燥湿清热,平衡中焦湿热之偏,即吴鞠通“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谓也。方用泻心汤类或黄连加味温胆汤等以分消走泄,调和脾胃升降之枢,如湿热毒秽偏盛者,当取芳香化湿之法以辟秽去浊。常用药如鲜藿香,鲜佩兰,鲜菖蒲,鲜荷叶,鲜银花,青蒿等。

1.3通阳化湿,通行三焦

用于水湿化热壅滞而见全身浮肿,咳嗽,气喘,脘腹痞闷,尿黄浊少,大便不爽等症,其作用为分清宣化,通利小便,即可使三焦弥漫之湿得以从膀胱而去,又可使阴霾湿浊之气既消后而热邪自透,从而阳气得通。《温病条辨》运用通阳利水之要在于既注意到助膀胱气化,翰旋脾胃中阳之气又注意到利三焦宣肺气,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解。如草果茵陈汤治湿滞痞满之证,在用茯苓、猪苓、泽泻,渗湿利小便的同时,又用陈皮、大腹皮、厚朴苦温燥湿行气,草果温通助膀胱气化,妙在茵陈一味导热下行,共奏通阳化湿之效。由此可见,通阳化湿仍不失为湿热治疗中的一大法则。运用本法,临床可运用桂苓甘露饮化裁。

1.4清热泄湿

主要用于湿热在下焦之证,如下肢肿胀,少腹胀满,小便淋漓,涩滞不畅等,本法可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解,即所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可用八正散加减。

1.5清热利湿解毒

用于湿热胶结,化火成毒,热毒较重之证,取其苦寒既能直清里热解毒,又有燥湿作用。临床多选用黄芩、黄柏、石苇、白花蛇舌草、白茅根、金银花等。

2 结论

以上诸法是治疗湿热证之常用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首先,如果见湿热淤血交阻之证,单用清热化湿之法尚难以奏效者,当活血祛瘀同用,使湿热瘀血并化;第二,有些肾脏病的恢复期,湿热未尽,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故不宜温补,当用芳化清利之法,促其恢复。第三,湿热证多属虚实夹杂,当分清标本缓急,处理好祛邪与扶正的关系,尤其在清热祛湿时应用清热药不得过于寒凉,以避冰伏难解之嫌,用祛湿药不得过于温燥,以防助热伤阳。

3 讨论

湿热一词,在中医学中,有三种概念,一指病邪,《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驰长,短为拘,驰长为痿。”二是指病名,薛生白《湿热病篇》第一条自注:“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同,且与温病大异。”三是指证型,《景岳全书》说:“然湿证虽多,而辩证之法,其要惟二,则一曰湿热,一曰寒湿,则尽之矣。”由此可知,湿热既是病因概念,也是证型概念,当然也是疾病的名称,一般说来,湿热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泛指一切由濕热病邪所引起的既是湿象又是热象,表现为双重特性的病证。此病证可遍及内、外、妇、儿、皮肤、五官各科,而在肾病中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论重症患者之湿邪[A]. 陈腾飞.第四次全国温病学论坛暨温病学辨治思路临床拓展应用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 2018

[2]略论《内经》湿邪致病及其病机演变[A]. 郭明阳,呼永河.全国第十一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 2013

[3]藿朴夏苓汤对湿证内外相关因素作用的研究探讨[A]. 程明,周福生.第二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 2009

[4]《内经》论“湿”述要[A]. 孙天福.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次血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 2009

[5]男性疾病中下焦湿邪的治疗策略[A]. 刘承勇.新编男科理论与临床——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七届中医男科学术大会;全国中医男科临床与科研方法高级研修班;2006年云南省中医男科诊疗技术培训班讲义与论文集[C]. 2006

[6]湿证新论[A]. 张雪亮.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猜你喜欢
应用效果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C 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手术中个性化心理护理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的应用
健脾扶正汤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
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的临床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