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媒体预警的职能与策略

2020-09-10 07:22杨默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摘 要:媒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具有重要的社会预警职能。本文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的传播特点,提出加强动态监测、防范次生事件、普及应急知识、整合媒体平台等媒体预警策略。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预警;媒体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6-0090-02

2020年初,新冠肺炎袭击武汉、弥散湖北、蔓延全国,不仅威胁着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了极大冲击。各地媒体迅速反应,纷纷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成为疫情预警信息发布体系的重要一环,发挥了重要的晴雨表作用。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应对过程中,媒体作为信息流通中枢,具有重要的预警职能,为政府决策和公众行为提供重要依据。媒体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时,要当好“船头的瞭望者”,自觉配合政府部门,发挥渠道优势,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保护公众生命健康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媒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会预警职能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预警,有助于形成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机制,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媒体应当积极发挥社会预警职能,推动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配合和监督政府进行高效应急管理,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和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避险救助能力。

(一)为公众行为提供依据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媒体配合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发布权威预警信息,随着疫情发展态势不断升级,加大了宣传教育力度,进行疫情动态报道,普及科学防疫知识,引起了公众的充分关注,起到了有效的预警作用。鉴于主流媒体长期积累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通過主流媒体发布的预警信息为公众提供了应对疫情的心理安慰和行为依据,有助于将疫情造成的危害降至最低。

媒体社会预警职能缺位,则往往会使公众对公共卫生环境变化丧失警觉,许多可以避免的危机事件也因此发生。“非典”暴发后,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布机制有待完善,各级媒体未能及时进行社会预警,在长达5个多月的时间内,先是集体“失语”,而后半捂半报,未能及时引起公众警惕并采取有力防护措施,防控疫情的黄金时机就此错失。

(二)监督政府履职尽责

行政资源的调配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中起着关键作用,政府积极有效的应对可能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扼杀于萌芽之中。媒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的报道,对政府的应急管理来说,既是一种信息服务,也是一种勉励鞭策,有助于政府在应急管理过程中掌握主动权,采取有力的应变举措。

同时,局部和小范围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预警,有助于政府及时发现和改进应急管理中的疏漏之处,避免更加严重的后果。2016年的山东疫苗案引发了公众对国产疫苗的普遍怀疑,2018年的长春长生疫苗事件更使得我国疫苗安全问题彻底暴发,媒体对这两起问题疫苗事件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和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为我国完善疫苗监管体系敲响了警钟,促进了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研制、生产、流通、预防接种全过程全链条的疫苗监管,有助于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三)缓解潜在矛盾冲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各方利益的激烈冲突,及时告知公众真实信息,让公众做好防控工作,保护身心健康,对社会舆论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公共危机的缓解和政府危机管理有重要影响。[1]媒体的及时预警既有助于政府建立与公众沟通的渠道,及时获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也能够促使公众采取科学防护措施,配合政府做好预防和应对工作。

除警示作用外,媒体的及时预警还能够动员公众积极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应对,促成各方共同参与决策,从而提高公众对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避免可能发生的冲突和纠纷。此外,公众的反馈信息也有助于完善媒体预警系统,督促媒体提高信息服务水平,使相关各方信息对接更加顺畅,防止信息不对称导致决策分歧,进而造成激化矛盾的后果。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的传播特点

由于种种条件限制,绝大多数公众无法直接感知突发公共卫生环境变化,在多元化的传播格局下,媒体报道在各种传播渠道中仍然占据优势地位,自媒体的发展又为信息把关带来了新的挑战。把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传播特点,有助于提升媒体预警能力,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防止不实信息造成公众恐慌。

(一)真相和谣言齐飞

自媒体的高度发达,为积极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各方都提供了传播信息的条件,也为别有用心者散播不实信息或煽动性言论提供了便利。不同个体的信息掌握情况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利益诉求不同,传播的信息可能大相径庭。

在新冠肺炎防控进程中,先后出现“猫狗会传播病毒”“雪中容易带有病毒”“病毒在体外存活不超过一天”“没有症状的人不会传播病毒”等谣言,在误导公众的同时增加了疫情防控难度。谣言与真相齐飞的情况下,媒体必须当好舆论引导者,以权威的解释和评论消除谣言、澄清事实,稳定社会人心。[2]否则,真实信息和权威声音处于劣势,将使公众丧失应有的警惕性或陷入盲目恐慌之中,造成理性的丧失和信任的断裂,此时重新夺回话语权就绝非易事了。

(二)信息加速扩散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因广受关注而具有极高的扩散速度,传播工具的便捷化更使相关信息的即时传播成为可能,这无疑对媒体的反应速度提出了更大挑战。在发挥传统媒体报道深度、广度、高度等方面优势的同时,运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手段及时跟进报道,充分发挥媒体联动效应,更加灵活、迅速、深入地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是媒体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进行速度竞赛的同时,如何保证将准确、严谨、理性的预警信息传达给公众,也是媒体需要深思的问题。新冠肺炎暴发后,有媒体报道“双黄连可抑制病毒”,被很多人解读为“双黄连可预防新冠肺炎”,并连夜在药店门口排起长队购买双黄连,对社会秩序产生了不良影响。对类似消息进行报道时,可以对相关表述辅以解释性说明,并审慎评估信息传播效果,力求报道产生正面效果。

(三)影响波及范围广

“在网民及媒体的作用下,突发事件因舆情聚焦而‘爆出’或‘牵出’更多‘次生事件’。这些事件可能是当事人在其他场所(或彼时)某些负面事件的呈现,也可能是当事人及相关者其他事件的呈现。”[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往往会迅速成为媒体热点和舆论焦点,如果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置,就会变成引爆相关诉求的导火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态不断扩大后可能形成现象级话题,局部事件或许会演变为影响全局的重大事件。2005年11月3日,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造成松花江下游江水污染,哈尔滨市政府却以“管道检修”为由下令停水4天,遭到普遍质疑,“地震”“污染”等说法广为流传,很多市民恐慌之下争抢食品和药物,而后更有不少市民外出避难,甚至有市民在城市广场搭建帐篷,造成了大面积混乱。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的媒体策略

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进行社会预警,可以为政府决策和公众抉择提供必要参考,督促各方积极预防和应对,避免出现责任主体缺位现象,从而达到防微杜渐、规避风险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应当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和高超的传播策略。

(一)加强动态监测

公众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知和判断,很多来自媒体的报道,通过议程设置,媒体能够有效唤起公众的警觉性。媒体应当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监测,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的长效机制,增强对环境变化的敏锐性和危机意识,密切配合有关部门工作,及时向公众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澄清不实信息和谣言。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的报道包括信息的收集、辨伪、转码、发布、更新等环节,是一个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的过程。对于未按规定采取预防措施,未及时消除已发现的可能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隐患,未做好应急设备、设施的日常维护、检测工作,未及时组织开展应急措施工作等情况,媒体要及时预警,避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或危害扩大。

(二)防范次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的发布往往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媒体进行相关报道时必须慎之又慎,如果处置不当,极有可能造成次生事件,引起更加严重的混乱和恐慌。

首先,报道预警信息要把握最佳时机,如实客观地向公众说明情况,既不能固守“报喜不报忧”的落后理念或迫于外部压力而谎报、瞒报相关情况,也不能为了阅读率、收视率、点击率而夸大其词、危言耸听。一味夸大事态的严重程度,可能造成各界的过度反应,长此以往公众也极易形成对类似消息的“免疫力”,产生“狼来了”效应,反而起不到应有的说服效果。

其次,相关报道要格外注意言辞准确、分寸得当,公众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身心更加脆弱,使用煽动性和情绪性表达可能造成非理性应对和过激行为,产生更加严重的“人祸”。

(三)普及应急知识

有效和负责任的预警应当为公众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指导,通过做好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可以有效增强和提升公众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不仅有助于个别事件的预防与应对,更能帮助公众在面对类似情况时采取合理举措,从根本上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因此,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应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媒体从业人员要增加自身应急知识储备,为公众提供更具有参考价值的指引和建议。在此基础上,要与相关领域专家保持密切联系,向公众传递更加权威、专业的信息,预测发生突發公共卫生事件可能性的大小、影响范围和强度等情况,进而有效协调和引导公众行为。

(四)整合媒体平台

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站、微博、微信、抖音等传播渠道各有所长,传统媒体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新媒体具有更强的即时性和互动性;纸质媒体擅长具有深度、广度、高度的报道,电子媒体在内容具象、表达生动方面优势明显。只有搭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的全媒体平台,才能全面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传播的速度、质量和效果。

用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的全媒体平台,要求媒体具备资源和平台整合能力,充分把握不同传播渠道的特点,具备全媒体视野和理念。具体来说,应当通过搭建全媒体平台,合理配置媒体资源,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传播时效性,动员公众有序加入防控信息传播,呈现更加全面、更有深度的报道内容,提升预警信息的传播效率和传播效能,实现媒体平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四、结语

在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媒体承担着重要的预警职能。媒体只有充分认识到自身肩负的社会职能,立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的传播特点,才能进一步把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媒体预警的策略,从而更好地履行媒体社会责任、优化媒体预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梁燕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媒体传播作用调查[J].青年记者,2012(2):7-8.

[2] 沈峥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媒体策略——从《新华日报》禽流感系列报道说开去[J].新闻战线,2014(6):102-104.

[3] 王国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动力要素及其治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72.

作者简介:杨默(1986—),女,黑龙江讷河人,博士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编辑,研究方向:广播电视学。

猜你喜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从当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微生物和免疫学教改的思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访问题研究
基层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实践
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制管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博、微信的议题呈现异同
佳木斯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及运行机制研究
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卫生应急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博、微信的议题呈现异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的新思考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学方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