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中特殊群体的平衡发展研究

2020-09-10 07:22马传丁
中学生学习报·研学版 2020年48期
关键词:特殊群体体育教育高等院校

马传丁

摘要:该文以我国特殊群体中残疾人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将切入点锁定于特殊群体中的残疾人体育教育,提出了当前特殊人群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涉及残疾人中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人的体育发展。对特殊体育教育的课程设置、参与渠道、福利延伸等方面进行了整理和总结。针对特殊体育教育“中心与边缘”进行反思,并给予一些相关建议,促进特殊人群体育教育发展。

关键词:高等院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

根据社会不断发展前进的规律,我国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前进中有了更多的要求,其中对教育平等在特殊人群实践中的优化也是重点推进的内容。体育教育的中心在于正常人接受体育教育,体育教育的边缘之一就是对容易受到忽视的特殊群体进行体育教育。残疾人作为普遍中的特殊,其生理和心理缺陷衍生出许多健康问题,许多研究人员都在特殊体育教育内容和特殊人群的服务上开展研究,但是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作为特殊的普遍性,其体育教育的滞后受到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影响。该文将特殊人群中的残疾人群作为特殊体育教育中最普遍的参与者进行论述,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作为特殊体育教育边缘参与者与其他残疾人的发展程度存在着较大差距,需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外部条件的调整,发展出一条与其他人不一样的特殊体育教育道路。

1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现状

1.1    体育教育的“中心与边缘”

关于体育教育近几年推行的政策很多,对于病残学生的《国家学生体制健康标准》测试体系也是在不断优化的,对高校特殊群体的体育教育也在一步步推进。目前,学校中特殊群体的体育教育方向是在情感、性格、道德和团队精神等方面培养,但是高校特殊人群的实际情况是一直处于免修或者单独进行体育保健课。对于处于较小学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基本采用随班就读、特教班和送教上门等方法,并在师资队伍和课程内容问题上进行了发展,也有了定向的特殊教师。此类特殊教师一般对口特殊学校,在普通学校当中极少存在,具有特殊体育教学业务的教师也是少数。

1.2    特殊体育教育的“中心与边缘”

能够进行高校教育的残疾人也是智力、语言和精神方面没有问题的,就他们而言,他们属于特殊体育教育的中心。而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在此方面较为落后,容易受到忽视,他们就属于特殊体育教育的边缘。在当前学者研究中,已经证明了体育对残障人士的生活能力提高有着显著效果。但是在特殊群体中,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容易受到社会的忽视,他们可能会被约束在一定范围中,体质健康方面就更加得不到重视。不仅受家庭条件制约,还受社会发展的制约,最重要的是残疾轻重程度制约着特殊人群进行体育教育。许多小型城市在特殊教育方面没有完全发展,在家庭中没有得到重视并进行后天的改造,因此我国特殊体育教育法律制度需要得到完善。无论是在特殊学校还是在正常学校,作为在校的特殊人群始终是在中心区域能够受到最直接的帮助,那些被安置在家中或者福利院等地方的特殊人群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1.3    特殊群体体育教育资源

由于起步晚、发展慢等原因,我国特殊群体体育教学资源与发达国家相比是较为落后的。因此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也滞后的,这就要追溯到体育教育资源的差异性。特殊群体的体育教育资源是指特殊群体教育过程中所要使用到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资源。

2高校特殊群体体育教育现状

2.1课程名称跟课程定位的矛盾

课程名称跟课程定位两个方面存在明显的矛盾,现阶段,我国全国各高校的体育教学大纲都有提出特殊体育课程最好是采取体育保健课,上述存在的这个提法比较容易跟普通的大学生的体育保健选修课之间存在混淆,分析其实际情况得到,上述这两种课程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的[4]。第一个方面是教学对象之间存在差异,第二个方面则是教学目标之间存在差异;第三个方面是教学内容跟教学手段之间存在差异,千万不要混淆两个的关系。对于普通的大学生来说,其保健课最为显著的特点有以下两个:第一个是群体性;第二个是普适性。在设定特殊群体相应的体育课程工作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以个体自我健康管理为基础,且还需要以适应性体育内容为基础,其存在的个体化特征非常的显著。所以,在实现特殊群体体育课程定位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定位在保健课,所以需要按照实际情况选择一个正确的名称。这里提到的这个问题,其实质上涉及到特殊群体具备怎样的内涵,这就跟特殊群体外延操作有着直接的关系。

2.2教材内容普适性跟特殊性的矛盾对于特殊群体体育课程的设置来说,教材内容选择是非常大的难点。现阶段,在分析高校体育保健大纲的基础上得到,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3高等院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

的改革措施体育保健课程是为身体特殊状况的学生开设的一门适应性体育教学课程。大部分高校的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成绩一栏填写的是“保健”等内容,使接受特殊体育教育的学生担心就业受到影响,因此会隐瞒身体状况勉强跟随普通班级上体育课,由于老师、其他学生都不知道他们的特殊情况,很容易出现意外事故,近年来经常出现的长跑比赛或者长跑考试中学生猝死的情况,给家庭、学校带来难以弥补的伤痛,也为这种体育教育的方式敲响了警钟。为了保障特殊群体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根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在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要体育课程的基础上,又从四大方面進行了改革。

参考文献:

[1]李波.AdaptedPhysicalActivity理念在普通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中的阐释〔J〕.浙江体育科学,2011(1):83-85.

[2]吴燕丹.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4):85-87.

猜你喜欢
特殊群体体育教育高等院校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迟开的花朵也能飘香
普通高中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学研究
探寻体育教育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