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中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策略

2020-09-10 15:23周琴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0年47期
关键词:良好习惯学前教育幼儿

周琴

摘要:幼儿园所接收的一般是3—6岁的孩子,这阶段的孩子处于知识启蒙阶段,也是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日后走进小学学习,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全面考虑幼儿身心发育的特点,了解其实际发展需求,据此改进教学策略,促进其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学前教育;良好习惯;幼儿;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学前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学前教育不能小学化,作为教师,应明确学前教育的目标,即注重对幼儿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而不难发现,由于很多家长教育观念落后,或者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导致幼儿养成很多不良习惯,行为任性,过于依赖父母,如果不加以教导,对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本文从习惯培养的意义为起点,讨论如何有效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意义

1.提升生活能力

幼儿必须具备基本的生活能力,只有这样,当他们脱离父母的羽翼,走进小学、初中校园,才能照顾好自己的衣食住行。但是,现阶段的很多幼儿备受祖辈或父母的溺爱,自理能力极差,穿衣、吃饭等很多基本的事情都需要家长的帮助。而在学前教育中,教孩子文明用语,培养其良好的卫生习惯,锻炼其自理能力,都是主要的内容。所以,加强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对提升其生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培养道德品质

在当今时代,文化知识和技术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但是,道德品质却给我们指引了正确的人生方向,使个体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做于人于己有益的事情,这体现了德育的重要性。但是,幼儿心智尚不成熟,强行给幼儿灌输各种道理毫无意义,然而从幼儿的语言和行为展开教导,使其形成文明礼貌的习惯,将会使幼儿逐渐分辨美丑善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所以说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培养其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二、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策略

1.编写歌谣,加强记忆

幼儿年龄小,理解能力、记忆能力较差,对于一些知识和技能,他们很难深刻掌握,所以在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就要另辟蹊径,选择一种幼儿能够轻松接受的方式。另外,幼儿一般行为任性,不愿意受到各种规则的约束,如果教师采取强制性管理措施,不仅会引发幼儿的逆反心理,也会给幼儿造成心理伤害,不利于其性格的形成的与发展。而考虑到幼儿对儿歌和童谣十分喜爱,且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童谣中的内容,所以教师可以将一些日常行为规范和技巧编写成歌谣,让幼儿在诵唱的过程中加强记忆、形成习惯。

例如:针对用餐习惯,教师可以教给幼儿“餐前歌”和“吃饭歌”,比如:

(1)餐前歌:吃饭前,洗净手;打喷嚏,遮住口;轻轻嚼,慢慢咽;不挑食,不剩饭。

(2)吃饭歌:右手一只勺,左手扶住碗,两腿并并好,身体往前靠,一口饭来一口菜,宝宝吃得好。

为了培养幼儿礼貌用语的习惯,教师可以编写《礼貌歌》:好宝宝,有礼貌,文明用语要记牢。见面互相问声“好”,告别“再见”把手摇。需要帮助“请”出口,“谢谢”常常挂口头。

另外,针对一些生活技能,幼儿很难掌握,教师也可以编写歌谣,比如为了让孩子认真洗手,教师可以教孩子唱:“小宝宝,爱洗手,第一先要卷袖口,打开龙头冲冲手。涂香皂,搓一搓,手心手背要搓到。再用清水冲一冲,关紧龙头擦干手。”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幼兒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文明礼貌的习惯,为其日后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2.多加鼓励,保护动力

幼儿内心敏感,自尊心极强,他们不能接受失败和来自长辈的指责,容易因此产生激烈的反抗行为或者低落的情绪,这是幼儿必经的心理历程,我们不能强行干预,只能顺应他们的成长规律,慢慢加以引导。而且可以发现,幼儿渴望得到父母、家长的认可,当他们得到夸奖时,会更加积极地表现自己、改变自己,所以对幼儿来说,鼓励远比批评更有效果。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教师要对幼儿多加鼓励,即便是幼儿表现不佳,也不能过分指责,而是尽量以鼓励的话语帮助幼儿纠正错误。这样才能保护幼儿学习的动力,培养其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

例如:为了让幼儿将来顺利升入小学,教师有必要培养幼儿读书写字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互帮互助的习惯等等,而在相关的教学活动中,孩子的表现自然不同,会有一些孩子极度好动,不服管教,这时教师也应采取鼓励的教育手段。比如,在上课过程中,教师需要指导幼儿的坐姿,并要求幼儿认真听老师说话,个别孩子却摇摇晃晃,交头接耳,扰乱秩序。这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这部分幼儿回答,比如怎样坐正、怎么握笔、怎样看书,然后对其提出表扬,并鼓励幼儿为其他小朋友做好表率。在老师的鼓励下,幼儿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能够主动改正。通过鼓励式教育,可以给幼儿营造温暖、充满爱的生活环境,这有利于其良好习惯和性格的形成。

3.丰富活动,深化意识

习惯的培养并不是朝夕之功,需要教师和孩子付出长期的努力。但是,一些幼儿认知水平较低,他们认识不到一些习惯的重要性,不理解其意义,所以在学习和执行的过程中没有太多热情,甚至会感到枯燥无聊,对幼儿园生活失去兴趣。为此,在教育指导过程中,教师不妨给幼儿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户外游戏、话剧表演、故事会等等,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认识到一些习惯的重要性,深化其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意识,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我们现在物质条件比较充裕,家长也会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导致一些幼儿养成浪费食物的习惯,比如剩饭、随意丢弃零食等等,而且他们认识不到这种行为的恶劣,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排演以“珍惜食物”为主题的情景剧。比如,在情景剧中,教师可以让孩子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的扮演农民进行耕种,有的扮演工人加工粮食,有的扮演大人辛勤工作,有的扮演妈妈制作美食,然后让孩子重现生活中浪费食物的各种现象,并让孩子自己评价这些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孩子能够了解到食物来之不易,其中包含了很多人的心血,进而能够认识到珍惜粮食的意义,形成珍惜食物的习惯。

总之,在学前教育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来探索教学指导方针,从各个方面出发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以提升其生活能力和道德修养,为幼儿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春芹.幼儿学前教育行为习惯的培养探究[J].新智慧,2018(33):136.

[2]黄硕.幼儿学前教育中的行为习惯培养初探[J].青春岁月,2018(03):114+113.

江苏省如皋市如城健康幼儿园

猜你喜欢
良好习惯学前教育幼儿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辽宁省盘锦市注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小学体育教学中良好习惯养成策略探究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