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主题,不同精彩

2020-09-10 07:53周杨杨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0年34期
关键词:同课异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

周杨杨

摘要:国家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入阶段,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同课异构 ”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模式,以真正实现高效的教学为目标,有利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优化,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同课异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

“同课异构”是指同一课程同一教学内容,由一位或不同教师依据学生学情,自身教学风格、习惯及现有教学环境等的差异所导致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等方面存在差异的教学研究模式。“同课异构”教学研究模式在中学历史教研活动和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中经常被采用,这种模式有利于打开教师的教学思维,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打造有灵魂的历史课,从整体上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智慧,有效地促进历史课堂的改进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本人拟从“同课异构”和有效教学的角度,以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辛亥革命》一课为例,从新课导入、史料选择、教学语言、课后总结等方面谈谈思考和认识。

一、新课导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地导入新课,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像块磁石,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使教学自然而然地深入,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一位教师在导入《辛亥革命》一课时,课件出示林觉民《与妻书》部分内容及相关视频,用低沉的话语深情地讲述:为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公元1911年4月27日,革命志士炮轰两广总督府,遭遇清军围攻,死伤惨重,其中一位年仅24岁的青年林觉民,留下了一封荡气回肠的《与妻书》,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感动天下。今天,我们将走近《辛亥革命》,一起感知为国家和民族前赴后继的英雄們。在视频氛围的渲染下,短短几句话,很快地将学生吸引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点明了本课的主题。另一位教师在导入本课时,展示疫情时期武汉抗疫图片,由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引入辛亥革命。这种时事导入方式,材料比较新颖,与教材主题十分贴合,能帮助学生在历史和现在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从而让学生对历史学习更有兴趣。

二、史料选择

在“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下,历史教师在运用史料时要达到以下目的,“一是使学生对给定的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场景有更加鲜活和更加丰富的认识;二是使学生对于给定的历史现象或历史事实的原因及背景有更加广泛和深入的认识。”[1]

《辛亥革命》这课的教学难点在于“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一位教师引用了以下材料:

材料:天子已退位,清朝统治不复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国已经正式成为一个共和国。历史上很少见到如此惊人的革命,或许可以说,从来没有过一次规模相等的、在各个阶段中流血这样少的革命。革命的最后阶段是否已经达到目的,这是未来的秘密。

——1912年2月12日伦敦《泰晤士报》社论

另一位教师则展示了几张图片,“清”字被“民族”、“民权”、“民生”三把利剑刺穿,象征清政府皇权至上的龙旗被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象征满洲贵族的“辫子”被剪掉了,长袍马褂这种象征封闭、保守、落后的封建服饰被象征开放、自由、先进的中山装和旗袍取代,这些图片展示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不管是文字史料还是图片史料,目的都是为了说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2]两位教师选择的史料都能丰富教材,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运用,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证意识,还能提高历史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严谨的辩证思维,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三、教学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历史讲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以现在的技术,我们不可能让学生穿越时光回到过去,这就需要教师运用知识性、趣味性、激励性、凝练性的语言,把史实生活化、直观化、通俗化。

两位教师在教授《辛亥革命》一课时,都注意到了语言的曲调,时而低沉,时而慷慨激昂,抑扬顿挫,充满激情,牢牢抓住了学生的耳朵。在具体学习《辛亥革命》内容时,一位教师设计了四大专题:碧血丹心说英雄——丧钟敲响震九州——千年帝厦一朝倾——峥嵘岁月铭记心,分别引导学生学习了革命志士的奋斗、武昌起义、革命全国响应及辛亥革命的影响。设计思路清晰新颖,主题鲜明,运用鲜活的语言,彰显了历史课堂的文化品位,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学科素养。

四、课后小结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重视新课导入和教学过程,最后课堂小结一带而过甚至忽略。课堂小结在课堂教学中起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辛亥革命》一课进行课堂小结时,采用归纳概括法,从“革命志士的奋斗”、“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影响”三个方面,依据教材,展现整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化繁为简。虽简短,但整节课的知识线索和脉络十分清晰,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总结,贴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对该内容的记忆和运用。另一位教师用一段话进行小结,“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而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奋斗,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的革命就是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正如林觉民在《与妻书》中所说的“为天下人谋永福也”。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志士不屈的斗争精神,将继续激励着我们不断开拓进取。” 与导入相呼应,升华主题,情感上富有渲染力,有利于本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最终实现高效的教学,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理念更新和专业水平的再提升显得更为重要。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要把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我们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学习方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6.

[2]齐世荣.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5.

[3]张向阳.历史教学论[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1:74.

猜你喜欢
同课异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浅谈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慕课的应用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