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体验 在活动中发展

2020-09-10 07:22郑玉丽
数理报(学习实践) 2020年30期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小学数学管理

郑玉丽

摘要:伴随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如今很多小学教师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给予了广泛关注。综合与实践课程本就是小学数学四大课程内容之一,合理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锻炼学生做题的技巧。本文主要分析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开发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管理

引言:世界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提出有关数学现实的原则,即数学学习既要源于现实又要扎根于现实。在小学阶段,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它不仅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还能够逐步完善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恰好能不断帮助学生不断去完善这些能力。

一、从准确定位中提升数学教学理念

具体而言,小学数学的每一堂综合实践课,都要从如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在此基础上将实践操作作为重要载体,将逐步提升学生对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作为重要目的。

比如,在小学二年级“长度单位”这一章的学习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对米、分米、厘米等单位的正确认识与感知。教师给学生讲解完这几个单位的换算方法后,让学生试着回答一个课桌的长度、一支粉笔的长度、一个文具盒的长度等,因为这些东西都是学生比较熟悉而且在日常上课中容易见到的。教师可问学生“假如我们课桌的长度是10分米,那么我们一个人的身高又是多少?”学生就会回答“应该是十几分米吧。”教师说“那把分米单位换算成米呢?人的身高又会是多少?”学生回答“一米多”。然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回答“教室门的高度大概是多少?”“教室中墙的高度又是多少?”等,通过这样问答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每个物体可以使用的标准长度单位。

二、结合生活实际,开展课前实践活动

在新课改倡导下,教师应将学生放在教学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前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动起来。

比如,在学习小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时,教师在开始教学这一章内容时的前几天就可引导学生们多多对周围环境进行细致观察,归纳整理出关于圆形的事物。学生们通过主动收集,会在课堂上兴奮的说出“手表的圆盘、皮球的横截面、煮饭用的锅、吃饭用的碗以及光盘等都是圆形”,老师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们:“为什么要将这些东西做成圆形呢?圆形形状有什么特征?”同学们会继续回答:“如果皮球不是圆形的,就不会在地上自由滚动。如果煮饭用的锅不是圆形的,可能会产生受热不均的现象。如果车轮不是圆形的,可能就没法在地面上做快速旋转运动。”可能学生的答案会千奇百怪,但这些答案也证明了学生证对原型认识并主动思考。接下来,教师可以从对圆形疑问这些问题入手,为学生们讲解圆的特征及作用,圆的周长及面积,采用层层深入的方法让学生们对原型有更深刻的了解。

三、科学选择内容,开展课堂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这部分内容不仅非常丰富而且综合性比较强,因此可以通过科学选择内容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实践活动进行综合应用。在进行实践活动时,教师要依据灵活方式选择合适场地,因此将教学中比较枯燥的问题变得更加简便易懂。

比如,教师在教学小学三年级下册“制作活动日历”这一节内容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基础。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新课开始之前自行准备4个正方体木块或纸盒,水彩笔等相应工具材料。在课堂教学内容开始时,先引导学生认识日历并说出日历的作用,学生进行组内交流汇报并根据日历上的日期指出自己家庭成员的生日。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日历的组成部分详细观察,归纳出日历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制作活动日历需要呈现的具体内容。最后,充分发挥学生的协作能力,分组合作制作出日历。在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就是最好的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完成每一项操作步骤。

四、适时走出课堂,开展课后实践活动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数学是一门思维逻辑比较紧密的课程,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利用数学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索并给予实际解决的方法。在教授完数学课程之后,教师还要学会引导学生如何利用课外延伸将所学到的知识充分与实践相结合。

比如,教师在教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章内容后,可以与学生家长做好沟通工作,让家长充分配合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一次综合性实践活动。例如,家长可以给学生20元钱,然后让他们自己到文具店购买铅笔、橡皮、直尺等文具,家长要让学生独立完成购买的过程,家长要将学生完成的整个细节详细记录。学生怎样分配这20元钱,买玩具一共花了多少钱,最终还剩下多少钱等。之后,家长和学生回到家,家长会将记录的问题整理出相应的数学题让学生进行计算,因为学生完全参与了整个购买过程,因此能把数学知识与整个实践活动充分结合得出最终的答案,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加深了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

五、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若想真正实现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课程的目标,数学教师就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避免内容流于形式。教师不仅要有清晰的教学目标而且还要找准课程的着力点,将如何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积累当做重点。同时,教师还要针对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完整的教学环节。

比如,教师要注重在平日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能力。分数应用题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所占的分值较高,例如下面这一道题:小文在去强强家的路上买了一盒泡泡糖,泡泡堂共有12只,其中1/4为苹果味,1/4为草莓味,剩下的都是哈密瓜味,请问小文一共买了多少支哈密瓜味的泡泡糖?教师针对这样一道分数应用题,要引导学生们充分了解题中“其中”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们可以把12只泡泡糖看成一个整体,通过分数应用法则进行相减,然后将最终的分值与泡泡堂总数进行相乘,从而得出哈密瓜味泡泡糖的数量。同理,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运用举一反三的理念练习类似同样的题,让学生掌握住具体的解题方法,不断运用思维进行深入理解,以此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结语:由上述可知,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教学阶段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还要不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不断改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才能充分结合综合与实践课程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宇辉.浅谈如何有效开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J].师道:教研,2018(3):15-17.

[2]姜丽娟.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策略的反思[J].教育界,2017(29):80-81.

猜你喜欢
综合与实践小学数学管理
关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探究
让“综合与实践”活动“活”起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