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视角下志愿服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

2020-09-10 07:22涂佳
客联 2020年11期
关键词:人际关系志愿服务大学生

涂佳

【摘 要】本文立足于依恋视角并结合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以成人依恋为中介阐释志愿服务对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影响,揭示了志愿服务可以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积极作用,得出结论志愿服务可以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依恋;大学生;志愿服务;人际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与相关文献述评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思想觉悟高、社会责任感强、热心公益事业的在校大学生结合专业知识,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理念,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的各种公益活动[1]。

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也有很多具体的研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方面来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提出不同的观点与见解。结合不同学者关于志愿服务的不同研究,将其归纳为两个角度的研究:首先,以志愿服务的行动主体“大学生”为主体,研究志愿服务对于大学生的积极正向作用。正向作用大致又分为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教育角度:就学校这个主体而言,德育,品德提升——精神培育方面。学者张红霞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提出大学生志愿服务对于大学生的育人作用,并据此进一步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2]。另一方面,心理角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角度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发挥;就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的心理亚健康并就此影响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的背景,有部分学者进行相关的研究,但是关于从心理角度出发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较少。其中学者朱春花即是从心理学角度考虑大学生志愿服务对于大学生的积极作用的研究,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对于大学生的人格塑造的作用进行了论述,得出相关观点与结论。[3]其次,以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志愿服务”为主体,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对于整个志愿服务体系的积极作用,对该体系专业化发展的路径探析,提升的策略、机制体系的完善与健全。学者杨威解读了关于志愿服务的现状的分析以及相应的存在的问题;学者张建航等提出把整个志愿服务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的观点,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建构问题[4]。

结合以上相关领域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学者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但是基于大学生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与需求的积极作用的研究以及基于依恋视角的相关研究较少,需要进一步推动相关的研究,促进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更好的发挥并推动志愿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二、关于依恋与人际关系的研究

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为止,依恋理论的研究大多局限在儿童研究领域,直到1987年,依恋的研究拓展到了成人阶段,典型的代表作是Hazan和Shaver发表的一篇题为《浪漫的爱可以看成是依恋过程》的论文。并在Ainsworth等人提出的三种婴儿依恋类型的基础上,提出成人具有与婴儿类似的内部工作模型,其依恋的质量影响个体的亲密关系以及其人际关系[5]。综合以上关于依恋对人的影响作用的研究,可以发现成人依恋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进行培养和改善,进而促进人的正向健康发展。

对于人际关系与依恋理论的关系,不同学者对此做了相关的研究,综合各个学者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分析出依恋理论与人际关系具有相关性。国内学者对此有较多相关研究,学者赵四平经过研究与分析,提出大学生依恋的回避维度与人际交往的四个维度呈正相关,这也就意味着大学生依恋回避的得分越高,个体在进行人际交往、待人接物、交谈和异性交往中的困扰越大[6]。依恋焦虑在与人际交往的四个维度都存在显著性的正相关。国外学者有相关的研究,Mikulincer 等人发现,成人依恋是一种天生的调节装置,且它对个性和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表明成人依恋与人际关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7]。

综合各种研究以及数据的支撑,可以得知依恋理论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联系紧密,正向依恋的形成可以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升。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对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

Bowlby[8]认为,有较好的依恋品质,即倾向于安全依恋的个体会更有自信并更能与他人建立亲近和信赖的关系,更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好的适应生活。可以说,安全依恋是良好人际关系形成的关键。

有学者指出志愿服务培养了大学生亲社会性人格。可以帮助他们建立人际之间的信任关系,增加社会支持,进而增加自信心。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志愿服务活动中,不但可以为培养大学生乐于助人,还能促进其能更好地适应并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一种互帮互助、和谐包容的人际关系;够使大学生充分感受到助人为乐的满足感和自豪感,这种价值体验会进一步升华道德情操,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形成人格塑造的良性循环,实现功利性向亲社会性转变,优化人格品质,完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9]。关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主要特征的研究指出,大学生志愿服务对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积极影响,有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协调力的培养,能进行良性人际交往。[10]

四、总结

本文对大学生志愿服务以及人际关系相关文献的研究可以得出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可以促进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结论。在实际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行动方面,可以从另一个视角发掘大学生的志愿服务体系的提升与完善,从而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双方主体相互促进,形成一个良性运行机制,造福相关利益方:大学生,服务人群,社会,政府,国家。研究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的提升作用,可以推动建构性策略的提出,志愿服务的作用充分发挥,志愿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策略方面提出新的行动视角。

【参考文献】

[1] 张洪峰 于媛媛,《大学生志愿服务探讨》[J],教育探索,2014年第8期.

[2] 张红霞,《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思想政治工作研,1009-2528(2019)01-0152-005.

[3] 朱春花,《青年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影响》[J],新西部,2014,35期.

[4] 张建航 康婷雅,《系统科学学报》 [J]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西北工业大学,2019年03期

[5]Hazan,C.&Shaver,P.( 1987).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2( 3) ,511 - 524.

[6] 趙四平 ,《医学生成人依恋、人际关系敏感对人际困扰的影响》[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12):60-62.

[7] 吴薇莉,简渝嘉,方莉,《成人依恋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2004,(03):131-134.

[8]RiverGW.Attachmentandloss.Vol.1.attachment.Psycho-somaticMedicine,1972,34(6):562-563.

[9] 兰 英 彭林权,《试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007-5968(2015)01-0040-03.

[10] 兰英等,《试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第497期1007-5968(2015)01-0040-03.

猜你喜欢
人际关系志愿服务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