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迈入“提质增效”新阶段

2020-09-10 07:22张冠华
在线学习 2020年12期
关键词:国培提质增效教研

张冠华

10月30日上午,2020(第十九届)中国远程教育大会的“国培十年”与教师培训信息化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发展处处长王薇,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研究人员王洁,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专家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院长闫寒冰,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融合实验室主任陈玲,国家开放大学培训学院院长、培训中心主任、产教融合研究中心主任汪启富,中国教师研修网总编吴新杰,腾讯教育高级教研经理刘宁等作主题报告。“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副主任罗容海主持论坛。论坛由“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和《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联合主办。

兴国必先强教,兴教必先强师。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教师素质不断提升,1732万名教师支撑起了全球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作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国培计划”)实施10年来,已基本实现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教师的全覆盖,有力推动了参训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脱贫攻坚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0年,站在“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开局的历史节点上,总结“国培计划”及教师培训工作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实现教师培训“提质增效”,可谓正当其时。“国培十年”与教师培训信息化高峰论坛上,各位嘉宾围绕教师培训的相关主题,从多个维度阐释了他们的精彩观点。从嘉宾的报告中不难看出,从“数量满足”到“提质增效”,教师培训发展进入新阶段。以两大教师培训项目的实施经验为基础,未来的教师培训将更加注重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让教师从依靠经验支持教学到依靠数据驱动教学。与此同时,必须融合技术推动按需培训和教师大规模个性化的能力提升。

总结培训经验  反思教师专业发展

“国培计划”实施10年来,累计投入经费172亿元,培训教师1680万人次,其中,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参训人次约1574万(占比94%),发挥了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的作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发展处处长王薇指出:“无论是资金的体量、培训模式的示范带动,还是管理机制的创新、质量的监测等,‘国培计划’都做了很多探索,也形成了可借鉴的模式。”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发布的第三方评估研究报告《“国培计划”蓝皮书(2010–2019)》显示,“国培计划”取得了四大成就:实施了全球最大规模的教师培训行动;打造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国家平台;大幅度提升中西部教师专业素养;构筑中国特色现代教师培训体系。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研究人员王洁在蓝皮书课题的访谈环节,切身体会到了“国培计划”给教师带来的改变:“有些中西部教师特别是深贫县和山区的教师,几乎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当他们说到自己也能够接受‘国字号’教师培训时,脸上洋溢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是发自内心的。我觉得,在任何一个国家,教师的专业发展都不应局限于学科知识技能的发展,还应该包括教师的声望和地位的提升。”

“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是我国教师培训领域的另一项重要举措。王薇表示,2013–2017年,教育部实施能力提升工程1.0,培训中小学教师1000余万名,普遍提高了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育教学的意识和能力;2019年起,开始实施能力提升工程2.0,总体目标为到2022年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

随着培训工作的深入,教师对多样化、个性化的培训需求日益增长。王薇指出,目前,教师培训工作基本进入培训质量提升、内涵式发展新阶段,下一步,教师培训要从“数量满足”发展为“提质增效”,实现个性化、自主化、信息化、专业化。“国培计划”将更多地实现自下而上推动,进一步设计好自主选学制度、学分管理制度。

乡村教师是办好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源泉。目前我国乡镇、村级的乡村教师约为290万人左右。国家开放大学培训学院院长、培训中心主任、产教融合研究中心主任汪启富认为,“在国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教师角色要实现升维,要从乡村教育的守望者向乡村教育振兴的推动者转型。”为此,国家开放大学培训中心与阿里钉钉正在启动“沃土春蕾”乡村教师培养计划,探索信息化环境和“互联网+”模式下,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综合能力的新途径。

推动创新变革  助力教师能力提升

作为人才培养和培训的重要环节,教育评价被誉为教育的“指挥棒”,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能力提升工程2.0的评价是一种针对培训迁移的评价,重点考察的是教师学以致用的能力。”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专家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院长闫寒冰表示:能力提升工程2.0采用了一种新评估方法——微能力测评(也称为“微认证”),支持教师的非正式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提交相应的实践证据,证明自己具有某种微能力。在测评体系中,依据独立具体的原则,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被划分为30个微能力。对标“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精准测评”四个要点,微能力测评可以做到:学校根据业务需求选择能力点范围; “做中学”,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收集证据;先有了能力点这个任务,教师再去学习相应的课程;30个能力点实现精准聚焦。“可以说,微认证使大规模个性化的能力提升成为可能”,闫寒冰提出,要以评估撬动创新,推动教师培训实现从“培训”到“赋能”的变革。

当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成为教育变革的内在动力。作为教师培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研是实现教师知识和技能提升的重要途径。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的智慧教研项目依托教育大数据资源和人工智能技术,从教师实际需求出发,探索了网络教研的新路径。技术支持下的智慧教研能做什么?创新中心融合实验室主任陈玲总结了七大方面:有助于透视教学中的真问题;有助于多维度汇聚师生课堂教学中多模态信息;助力刻画教师的课堂教学特征;促进多方无边界的深度协同和平等对话;有助于教师个性化、精准化学习和提升;有助于教研资源的进化与生成;能推动实现数据驱动的持续跟踪和管理。“比如,可以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行动路线,发现师生互动过程中哪些学生被忽略了;利用视觉和听觉识别技术,分析收集教师的教态、学生的表情和师生语言等信息,转化为教师课堂教学的画像。”陳玲说。

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国培计划”的深入推进,教师需求、培训方向和服务模式等都在发生剧变,教师培训机构和平台因应变化,努力帮助学校、教师找到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国培十年’是我们发展速度最快的十年,服务了8万余所中小学校的逾300万名学员。”中国教师研修网总编吴新杰对参与“国培”项目深有感触。她表示,教师培训应重点关注:区域合作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台阶与培训体系;深化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影响,使培训内容更具针对性、实效性;采用混合设计的培训方式,基于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的培训;基于标准、测评驱动、研训学一体化设计的学校合作综合改革项目等。

腾讯教育带来的智慧教师培训平台解决方案支持纯线上、面授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多种培训模式,包含云培训、云互动、云服务、云管理四大核心功能模块,提供智慧培训、考试、直播、社区、数据追踪、评测报告等核心功能。“希望各个培训机构在我们的平台上,能够激发老师去成就自己。”腾讯教育高级教研经理刘宁说。

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已成为必然路径。王洁建议,未来的“国培计划”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推动按需培训。信息技术的作用应在三个方面得到落实。一是基于数据分析,建构教师需求模型,实现学习资源的精准推送。二是利用AI技术,提升教师学习资源能级,推进虚拟“实境”学习。三是建立问题诊断和方案解决的专家系统,向教师提供及时、个性化专业服务。

猜你喜欢
国培提质增效教研
回访调研夯实“国培”基础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牵手国培幸福成长
我的国培“心” 国培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成为“国培计划”项目县
基于扁平化管理的精益烟叶生产模式的实践应用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新形势下基层国土资源工作提质增效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