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对术后静脉血栓影响的Meta 分析

2020-09-11 07:32崔露萍吴荷玉
护理研究 2020年17期
关键词:检索血栓静脉

崔露萍,吴荷玉,褚 婕

(1.长江大学,湖北434000;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一种围术期潜在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血栓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特点。据估计,欧洲每年发生有症状的DVT 超过68.4 万 例,PE 超 过43.4 万 例,导 致 超 过54.3 万 例 的 病人死亡[1]。亚洲VTE 事件发生率低于欧洲国家,但随着医疗诊断方式的发展及人群意识的加强,其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台湾、香港有症状的VTE 发生率每10 万人分别为15.9 例、19.9 例,且亚洲人口占全世界一半以上,VTE 的预防至关重要[2]。病人出现DVT 时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怒张、皮肤温度升高、活动受限,若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出现致死性PE,表现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10%的住院病人死亡归咎于PE[3]。因此,VTE 成为全球关注的主要健康问题[4]。长期以来,研究者将预防的重点放在术前和术后,经过多年的努力,虽然VTE 发生率显著降低,但其年发生人数和死亡人数仍然较多[5]。人们开始关注术中的预防,术中有很多VTE 风险因素,例如手术时间、术中低体温、麻醉方式等[6‐8],且有研究表明超过50%的血栓发生起始于术中[9],因此,术中预防也同样重要。2011 年,美国将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列入美国手术护理改进项目10 项指标之中[10]。中华护理学会手术室护理专业委员会在2018 年更新的《手术室护理实践指南》中首次加入围术期下肢DVT 预防的术中护理。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应用于术中能有效降低VTE 的发生,它是一种利用机械充气的外力压迫下肢静脉,促进血液回流的装置。多项临床研究表明,IPC 能有效降低围术期VTE 的发生,促进围术期快速康复,提高生活质量,降低非预期死亡率。各指南均推荐使用[11],但该措施在术中的使用尚不广泛,且受样本量有限及人群不同的影响,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各不相同。目前尚未检索到应用Meta 分析来系统评价该措施的预防效果。因此,本研究通过Meta 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IPC 应用于术中对围术期VTE 的预防效果,以期为手术期病人实施VTE 预防提供循证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纳入标准 ①研究类型。关于IPC 运用于术中病人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队列研究(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RCS)。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18 岁;择期手术;术前经静脉超声检查证实无下肢DVT。排除标准:凝血功能异常;合并其他严重急慢性躯体疾病;动脉硬化、血流动力学不稳;先天性胸廓畸形或胸膜疾病。③干预措施。试验组采用术中IPC(Kendall SCD 设备),即在手术开始前将压力腿套绑缚在病人下肢,充气压力、周期、干预时间不限。④结局指标。DVT、PE 发生率。1.1.2 排除标准 原始文献类型为个案报告、综述、观察性研究;原始研究未对上述结局指标进行详细描述;已经在原始研究基础上进行Meta 分析或系统评价的二次分析文献。

1.2 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有关手术病人术中应用IPC 的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中文检索词为“间歇充气加压/间歇充气装置/抗血栓压力泵、手术/术中、静脉血栓”。英文检索词为“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mechanical com‐pression,intraoperative/surgery, venous thrombosis,thromboembolism/deep vein thrombosis”。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 年6 月15 日,检索语种为中文和英文,检索方法为主题词检索与基本检索,以计算机检索为主,辅以手工检索。在检索所得的文献中,对其参考文献进行二次扩大检索,避免遗漏文献。

1.3 文献筛选、质量评价与资料提取 由2 名研究员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阅读文献并进行筛选,当意见不一致时,进行讨论,或者由第3 名研究人员决定是否纳入。文献提取内容包括文献的基本信息、样本量、抽样和分组方法、纳入和排除标准、干预措施、相关指标等。随机对照研究的文献质量采用Cochrane Handbook 5.1.0 进行评价[12],该工具主要从6 个领域对偏倚风险进行评价(domain‐based evaluation),对每条指标采用“低度偏倚”“不清楚”“高度偏倚”进行判定。并将研究质量从高到低分为3 个等级。A 级:满足4 个及以上条目的质量标准;B 级:完全满足2 个或3 个条目的质量标准;C 级:其中1 个条目及以上标准完全不满足,或只有1 个条目的质量标准完全满足。队列研究应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the 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进行评价[13],该量表共8 个条目,满分9 分,评分≤6 分为B 级,>6 分为A 级。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RevMan 5.3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计算,判断是否存在统计学异质性。若P>0.1,I2<50%则认为异质性可接受,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若P<0.1,I2>50%,则认为异质性较大,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若P<0.1 且无法判断异质性来源,则仅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相对危险度(risk ratio,RR)为合并统计量,各效应指标均报告95%CI。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通过主题词与基本检索,共获得相关文献1 166 篇。其中,中文281 篇,英文885 篇,通过阅读文题和摘要,排除重复发表、综述、个案报告、与主题不符等文献1 025 篇,初步纳入141 篇文献。阅读全文复筛,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包括试验组间歇气动压缩装置使用时期不在术中及装置不是Kendall SCD)的128 篇文献,获得13 篇文献,通过文献质量评价再去除2 篇 质 量 等 级 为C 的 文 章,最 终 纳 入11 篇 文 献[14‐24],其中5 篇 随 机 对 照 研 究[14‐15,21,23‐24],6 篇 队 列 研 究[16‐20,22]。文献检索流程见图1。

图1 文献检索流程图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情况及质量评价 纳入研究的基本情况见表1,随机对照研究采用Cochrane Handbook5.1.0进行评价;队列研究采用NOS 进行评价。见表2和表3。

表1 纳入文献的一般资料

表2 纳入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表3 纳入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2.3 Meta 分析结果

2.3.1 随机对照研究

2.3.1.1 VTE 发 生 率 5 项 随 机 对 照 研 究[14‐15,21,23‐24]均描述了IPC 组与其他护理措施的对比,其中高蔚等[23]的研究有两个试验组,将其拆分成两项对比;Sang等[15]的研究共4 个组,但术中护理措施相同,因此合并成1 个组,共6 项随机对照试验,将DVT 的发生率作为结局指标进行Meta 分析,合并效应量有统计学意义

[RR=0.33,95%CI(0.24,0.46),Z=6.74,P<0.000 01]。见图2。

图2 术中试验组与对照组DVT 发生率比较的森林图

2.3.1.2 DVT 发 生 率 3 项 研 究[14‐15,21]将IPC+GCS组与GCS 组比较,将DVT 发生率作为结局指标进行Meta 分析,合并效应量有统计学意义[RR=0.45,95%CI(0.27,0.74),Z=3.11,P=0.002]。见 图3。2项研究[23‐24]将IPC(试验组)组与空白组(对照组)比较,将DVT 发生率作为结局指标进行Meta 分析,合并效应量有统计学意义[RR=0.31,95%CI(0.20,0.47),Z=5.33,P<0.000 01]。见图4。

图3 术中试验组与对照组DVT 发生率比较的森林图

图4 术中IPC 组与空白组DVT 发生率比较的Meta 图

2.3.2 队列研究:VTE 发生率 6 篇回顾性分析[16‐20,22]对IPC 组 与 对 照 组 比 较,将DVT 发 生 率 作 为结局指标进行Meta 分析,合并效应量有统计学意义[RR=0.63,95%CI(0.42,0.96),Z=2.15,P=0.03]。见图5。其中4 项研究[17‐20]将IPC+GCS 组(试验组)与GCS 组(对照组)比较,将DVT 发生率作为结局指标进行Meta 分析,合并效应量无统计学意义[RR=0.78,95%CI(0.47,1.30),Z=0.95,P=0.34];3 项研究[17,19‐20]将IPC+GCS 组(试验组)与GCS 组(对照组)比较,将PE 发生率作为结局指标进行Meta 分析,合并效应量有 统 计 学 意 义[RR=0.34,95%CI(0.16,0.72),Z=2.81,P=0.005]。见图6。

图5 术中IPC 组与对照组DVT 发生率比较的森林图

图6 术中IPC+GCS 组与GCS 组VTE 发生率的比较

3 讨论

3.1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本研究共纳入11篇文献,其中5 篇随机对照研究,6 篇回顾性队列研究,共6 363 例手术病人,手术类型包括关节置换、神经手术、颅内手术、乳腺手术、胃肠道手术、妇科手术等,其中5 篇文献为A 级且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其他均为B 级,总体质量较好。回顾性研究中,6 篇文献均选择与暴露组来自同一社区的非暴露人群,通过可靠记录或结构化确定暴露,6 篇文献纳入暴露组具有代表性,5 篇文献中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组间具有可比性,5 篇文献通过独立、盲法的评估或鉴定结局、确保适宜的随访时间。5 篇文献基本能在样本选择、可比性、结局方面达标,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随机对照研究中,所有研究均描述了失访情况且都比较了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结果均显示两组基线具有可比性(P>0.05)。4 项研究实施了具体随机分组方法,只有1 项研究实施了分配隐藏,所有研究均未阐述是否实施双盲,可能存在选择性偏倚的情况,因此本研究文献质量较高,研究结果较可信。

3.2 术中实施IPC对降低术后血栓发生率的效果分析

3.2.1 随机对照研究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中使用IPC 能有效降低VTE 的发生风险。静脉淤血、高凝状态和血管内皮损伤是公认的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三大因素。手术病人需长时间制动,手术损伤,手术过程中麻醉、肌肉松弛、镇静等药物的使用,使得病人处于血栓发生的高危状态,加上术中输血、发生低体温、腹腔镜的气腹、截石卧位等大大增加了发生VTE 的风险[8,25‐26]。IPC 是一种有效的血栓预防方式,可增加肌肉的收缩,促进淋巴液和静脉血液循环,预防凝血因子部分聚集,从而有效预防VTE 的发生[27]。本研究所纳入的随机对照研究大多来自国内,国外数量较少,可见国内对血栓的预防越来越重视。但目前研究术中IPC预防效果的文献数量较少,缺少对PE 和死亡率预防效果的对比。因此,需要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评价术中IPC 的临床应用效果。

3.2.2 回顾性队列研究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中使用IPC 能有效预防VTE 的发生。IPC 联合GCS 对手术病人PE 的预防效果较单独使用GCS 预防有效;但IPC 联合GCS 对手术病人DVT 的预防与GCS 预防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beling 等[17]的研究结果明显与已有研究不同,显示术中使用IPC 反而会增加术后DVT 的发生率,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样本量少;神经手术发生DVT 的风险高,即使给予预防措施,DVT 的发生风险仍然很高;术后均在病人出现症状时才进行超声检查,但研究表明,超过50%的静脉血栓是隐性的、无症状的。其次,本研究所纳入的文献来自不同的人群,在结果上存在一定的异质性;多数研究在给予预防措施前未评估术中发生VTE 的风险等级,可能出现高风险病人预防不足、低风险病人预防过度的现象。这些均提示今后还需开展相关专科化的研究,以进一步证实术中IPC 在手术病人中的使用效果;探索或者研制术中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工具,为术中VTE的预防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4 小结

现有证据表明,术中IPC 能有效降低术后VTE 的发生率,联合GCS 预防效果更好。当前随机对照研究少,研究对象、干预措施、结局指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临床异质性,但目前的研究表明IPC 值得在手术室推广,确切的效果有待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加以证实,以便为IPC 对手术病人VTE 的预防提供可靠的循证依据。

猜你喜欢
检索血栓静脉
腰静脉及腰升静脉变异一例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DCA循环法的应用实践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瑞典专利数据库的检索技巧
在IEEE 数据库中检索的一点经验
一种基于Python的音乐检索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