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课堂的琴筝,拨动你的心弦

2020-09-13 10:37徐飞红
读与写·教师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效率文本语文

徐飞红

在新课改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课堂教学的热点。但是,笔者心头却时常萦绕着一系列的困惑,遭遇到勤努力、收效低的尴尬现象。所以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措施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语文素养得以提升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在反复地思量与实践中,我产生了这样一些想法。

一、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

特级教师于漪认为:“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根据中学生求新、求奇的特点,努力赋予课堂教学内容以新意,以情动人,以情激“趣”。这样就能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那么该如何着手进行呢?不妨尝试以下的方法。

1、讲究导入艺术

课堂导入艺术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开讲前,可以介绍诸如作家生平、逸闻趣事、争议热潮等与课文相关但又不拘泥于课文的现象和事件,使局限于“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象牙塔里的学生也能感受外面多彩的世界。记得在鉴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我颇为细致地介绍了徐志摩其人,当讲到他作为一个特优生可以在剑桥大学任意选课听课时,我分明看到了同学们流露出的钦佩的目光;讲到他常常去康河划船、看云,我发现他们的眼神里又多了一份羡慕,让人觉得他们似乎也徜徉在了康河边。那时的课堂状态显然是融合的、投入的。这样,激情在平淡的课堂中燃起,生活的思考和感悟便在求知的心田里種下,从而引起了他们的有意注意,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

2、设置朗诵环节

许多的经典美文都富有音韵美、节奏美、诗意美。所以,抓住这一学科特点,让学生自觉地去欣赏、参与,在语文课上品出“语文”味来,声情并茂的朗诵是有很大的辅助作用的。这一点学校里一位资深老师做得很好,每每听她的课总会被她深有感染力的朗诵打动。有次她上《雷雨》一文,朗诵了鲁侍萍这一角色,把人物又爱又恨,以及最后见到儿子的既喜又悲拿捏得恰到好处,动情之处直叫人声泪俱下。试问这样感人肺腑的朗诵,学生怎能不投入?怎能不产生探究的兴趣?

3、安排巧妙收尾

一个新颖有趣的结尾总会让人产生“课虽尽,趣味犹存”的感慨,它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更激起学生的探知欲望。如果还能注意增强浓郁的色彩,来点幽默的语言,更会在学生心中留下难忘的印象。比如在讲小说时,适当其时地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同学们一定会异口同声地接道“请听下回分解”,爽朗的笑声无疑是最好的诠释。又如,我在讲《十八岁和其他》一文时,最后是以这样的方式结尾的:“作者用自己深切具体的人生感受,诉说了对东东的理解、期望和深爱,并敞开了别具韵味的父子情怀,他告诉我们平等理念下的交流就是对孩子的爱,那孩子又该如何去理解父母的这份让人感动一生的爱意呢?是怀着感恩的心还是认为天经地义不以为然呢?我想,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一番思量,都有自己的一种表达方式吧?” 望望底下,同学们一个个陷入了沉思之中。显然,我这样的设计,起到了延伸课堂、适时地进行情感教育的作用。但若草草收场,或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那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大打折扣。

二、解读文本,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的各方面能力。教师要能深入钻研教材、解读文本,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钻研教材时应明确教学目标,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杜绝随意性和盲目性,妥善地给课堂安上眼睛。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同时,对教材内容不能只是简单的移植和照搬,它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合理的创造和加工,赋予教材内容以生命的活力。尤其在解读文本时,尽量发掘和充分利用贴近学生生活与现实社会的素材,使材料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实现教材由“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转化,注重体验学习。像苏教版必修一,就是重在让学生对自我、对青春进行思考与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同时也意识到实现理想的道路是曲折、坎坷的,需要付出艰巨的努力。这样的文本,教师本身要细致地解读,同时还要合理地引导学生品读,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和处理好成长中面临的各种烦恼、困惑和矛盾,珍惜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学生一旦有了共鸣,有了对生活的感知,那么将会更加直观地理解、把握文本的内涵,切实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当然细致解读不等同于面面俱到,否则这样的课堂是枯燥乏味的,与学生的思维逻辑也难以同频,教学效率自然就低下。所以,教师必须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豪举,即紧紧抓住文章的关键,捏精取要。换言之说,对重点要义,要引领学生细细品味,节奏要相应放慢,做到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与接受能力,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例如《荷塘月色》一文的文眼是“这几天我心里颇不宁静。”至于作者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过去有很多推测,我认为没有必要花太多口舌去深究,倒是作者因为“不宁静”而想去荷塘边走走,获得了那种摆脱了世俗困扰的暂时的“宁静”,以及后来回到现实的“出静”所形成的圆形结构值得细细琢磨,以体会更广泛的内涵,更深远的意义。试想我们这些在庸碌琐碎的俗事中“挣扎”的人,不也常常困在这样的“循环”中么?突出这样的重点,很容易激起学生思想的共鸣,更能感同身受,较好地把握作者情感。

三、关注语言效应,提升课堂驾驭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说话能力的高低,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使用简明清晰、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总能轻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展开思维活动,并且丰富学生的想象,使他们受到感染,得到美的享受。这时,如果再辅以表情,或喜或悲,随角色而变化,往往能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耳闻目睹,从而心领神会,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比如《一个人的遭遇》一文中讲到讲到索科洛夫在俘虏营被折磨的地方,情绪就激昂;讲到最爱的儿子牺牲时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沉;讲到凡尼亚可爱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的确,教师在课堂上若能如此表现,必定能正确传递自己所获得并感知的情感,就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激情。

语文教学是双向性的艺术,要使其艺术完美化,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双重努力,特别是在课堂的实际教学中,对敢于质疑、有创意的学生,要多表扬、鼓励和引导,允许学生交流,从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以达到教学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一旦有了满足感和成就感,就会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动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反馈,不可轻易否定,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应适时适当地为他们点赞,给他们注入 “兴奋剂”,让他们精神倍增,尤其是师生“针锋相对”时,会把两者共同导入进智慧的交流中,这将有利于双方处于精神高度亢奋的状态,同时也给在课堂上已经神游在外的学生一点触动与回转。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应付自如,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语文学科精彩纷呈,如何让课堂教学达到“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境界,如何让学生甩掉重重的包袱,轻松地感受语文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我想将是我们在整个教学中要积极思考并不断为之努力探索实践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语言艺术[J]. 沈伟强.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7(02)

[2]中学语文课堂效率提高策略研究[J]. 雷艳.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8(03)

[3]试论中学语文教学课堂生成的有效对策[J]. 陶春红.  经贸实践. 2016(18)

猜你喜欢
效率文本语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慢”过程 “高”效率
选用合适的方法,提升解答选择题的效率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聚焦立体几何命题 提高高考备考效率
跟踪导练(一)2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