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体验,对比辨析,沟通延伸

2020-09-14 11:58李蕾蕾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33期
关键词:小格钟面时针

李蕾蕾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第1课时。

【课前思考】

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面和整时的基础上学习的。在这个学习板块,学生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同时学会合理地推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时间,为学生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以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第一课时主要涉及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个层次是认识时间单位“分”,学会从钟面上读出“多少分”,并认识“时”和“分”的关系;第二个层次是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掌握读写的方法。

时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时间概念包含时刻和时段两个概念。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笔者也在思考,时间是什么?时间或许是物质周围时空的一把标尺。

既然时间是如此抽象的概念,那如何开展教学才能易于低年级学生理解呢?回到我们的课堂,本节课主要是通过钟面这一载体认识时间(指时刻这一概念)。虽然是针对某一瞬间时刻的认识,但考虑到时间是持续性发生变化的,笔者不禁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凸显时间动态变化的特性。比如,学生认识“9时”这一时刻,不再仅仅停留在时针和分针静止状态的刻板印象,而是让学生体会存在某一时刻,时针刚好走到9的位置,指向9,与此同时,分针刚好走到12的位置,此时是“9时”。当然,这仅仅是一瞬间的状态,下一瞬间,分针和时针又持续不断地发生了变化。从而,学生体会到不同时刻,分针和时针的位置是有一定的规律的。第二,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学生理解1时=60分。平时,1时=60分都被限定成为一个常识去记忆,但真正理解1时=60分却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这也是学生认读几时几分的知识基础。如何将这么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学生达到真正理解的境界也成了重中之重。第三,笔者也在思考课堂应该采用怎样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认读时间的方法,并且顺利突破学生的学习难点——接近整时时刻的认读。第四,笔者认为,钟面和尺子是有相通之处的,它们的使用过程都体现了测量的本质——单位长度和单位时间的叠加,只是钟表是一个自动计时的系统,不用我们手动对准某一刻度再开始测量,而只需要将钟面上显示的数据准确地表达出来。另外,对比尺子和钟面,我们会发现,它们也有不同之处,尺子上的数是直线排列的,而钟面上的数是成圆形排列的,尺子上有0刻度,而钟面上没有出现0刻度。这些不同设计的背后藏着什么奥秘,这无疑也是学生感兴趣并且值得去研究的内容。那能否在设计中适当拓展,丰富学生对时间的认知?

【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辨析、游戏体验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钟面结构。认识时间单位分,理解1时=60分的含义。

2.通过直观演示,经历观察、操作、辨析、讨论等过程,掌握认读几时几分(5分5分地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读写几时几分。

3.通过观看微课、自我反思等活动,沟通直尺与钟表,体会时间的顺序性和周期性。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两名学生表演跑步比赛,两人同时开始跑,一个跑得快,另一个跑得慢,其他学生喊停。通过交流,明确他们虽然跑的路程不一样,可是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因为他们同时开始跑,又同时停下。

一、依托预学,进一步认识钟面

1.完善钟面结构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时间。(教师随机板书课题:认识时间)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认识了整时,我们还知道钟面上有12个数,有分针和时针。我们是怎么区别这两根指针的呢?

生:分针比较长,时针比较短。

师:我听懂了,你是根据长短来区分的。生:分针比较细,时针比较粗。

师:也可以根据粗细来区分。

生:分针跑得快些,时针跑得慢些。

师:你可真厉害!你还知道它们运动的快慢。前天,李老师给你们做过前测,有些小朋友还知道钟面上有大格和小格。谁能上来指一指、说一说大格在哪里?

生上台边指边说:1-2是一大格,2-3是一大格,3-4是一大格……10-11是一大格,11-12也是一大格。

师:说得很完整。他刚才指出了几个大格?一起数一数。学生数,有12个大格。

教师张贴板书:钟面上有12个大格。

师:那小格在哪里呢?

生边指边说:小格藏在大格里。

(课件依次出现小格,如图1)

师:一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学生数,有5个小格。

师:是的,一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那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小格?

生:有60个小格。

师:你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

生:因为一大格里有5个小格,钟面上有12个大格,所以5×12就等于60。

师:哦,关于小格,你在钟面上找到了12个5,利用乘法的意义轻松地解决,真棒!

教师随后张贴板书:钟面上有60个小格。

【设计意图】

此环节是建立在学生前测数据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通过前测,我们发现,基本上的学生都能准确认读整时,并且知道钟面上有12个数,有不同的指针,但是对于大格和小格的描述相对较少,很多人不知道大格小格是什么,在哪里。开课即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经验知识进入课堂,后续学习内容是在先前学习内容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2.认识几分

師:现在,大屏幕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钟面。分针和时针也要开始工作了。

我们先来看分针。分针从12走到1,表示几分?

生:5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分针从12走过1小格是1分,走过5小格就是5分。

师(课件动态演示):分针走过1小格代表1分,走过几小格就是几分。那分针走到2呢?生:10分。

师:走到3呢?

生:15分。

师:怎么知道是15分?

生:因为3×5=15。

师:你能解释一下算式的意思吗?

生:3表示分针走过了3个大格,5表示一个大格有5个小格,也就是分,15表示一共是15分。

师:他用乘法快速知道了分针指着3代表15分,你们也能像他一样用乘法解决问题吗?如果分针走到6呢?走到9呢?

生:5×6=30,走到6表示30分。5×9=45,走到9表示45分。

教师要求学生将图2补充完整。

学生顺时针汇报。

【设计意图】

在完善钟面结构的基础上,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知道分针走过1小格表示1分,从而认识“5分”,再进一步认识“几分”,会1分1分地数,5分5分地数,了解分针指着每一个数表示几分。在认识的过程中,注重方法的指导,联系乘法的意义,快速解决问题。

二、互学,理解1时=60分

师:认识了几分,时针也要开始工作了(出示图3)。这是什么时间?

生:时针指着12,分针也指着12,是12时。

师:下面请你们仔细地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运动,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课件演示12时到1时,时针和分针的运动。

生:现在的时间时候1时。

师:是的,时间从12时变成了1时,经过了

生:1小时。

师:还有人想说吗?

生:时针从12走到1,经过了1小时。同时,分针从12走了一圈又回到12,是60分。1小時就等于60分。

师:你的表达非常清楚,真不错!大家听明白了吗?为什么1小时等于60分?

生:因为时针和分针的运动是同时开始同时结束的,虽然它们走过的路程不一样,但是经过的时间是一样的。

师:你一下子就抓到了关键。给他掌声。全班齐说,教师补充板书:1时=60分。

【设计意图】

有了课前游戏的铺垫,学生明白时针和分针是同时开始走,又同时停下的,自然而然得出1时=60分的结论。

三、展学,认读几时几分

1.认读8时15分

师:刚才,我们一起探索了关于时间这么多的知识,你们会认时间了吗?

(出示图4)

生:我认为是8点3分。

生:我认为是8点15分。

师:我们在前测单中也认读了这个时间,大部分学生的想法也集中在这两种。我们发现,这两种观点有个共同点,那就是都认为是8时多,你们同意吗?

生:我同意这种想法。因为我观察到时针已经走过12,时针也已经超过8一点点。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不仅观察到了分针的位置,而且关注到了分针在动的同时,时针也在动,此时已经超过8一点了。那你们赞同刚才同学们说的哪一种观点呢?为什么?

生:我赞同8点15分。因为时针超过8一点,分针指向3,表示走过了3个大格,也就是15个小格,每走过1小格表示1分,15个小格表示15分。

师:谁听明白了,再来说一说。

生:时针超过8一点,分针指向3,走过了15个小格,走过1小格是1分,15个小格就是15分,所以是8点15分。

师:是的,认时间时,我们既要关注时针,也要关注分针。一般,我们先观察时针,再观察分针。

教师引导学生规范表达,相机完善板书:时针走过(8),表示(8)时多。分针指向(3),表示(15)分。合起来是8时15分。

师:在数学上,我们将这个时间读作8时15分,写成电子记录法是8:15。先写8,比表示几时多,再在后面写一个冒号,冒号后面写上15,表示几分。我们将类似的时间都读作几时几分。(教师随机张贴副标题——几时几分)

师:现在,我们再回过头看,前测中出现了这两种错误的读法,错在哪儿?

(出示错例图5)

生:8时3分错在几分读错了,3大格里面有15个小格,所以应该是15分。

3时8分是将时针和分针看反了,而且几分也读错了。

师:反思得很到位。看来,以后再认读时间,我们就要避免发生这样的错误了。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给予学生开放的、民主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辨析中明确认读时间的方法,并充分利用了前测中学生暴露出来的错误资源,学生在进一步的反思中规避错误的再次发生。

2.认读10时50分

(出示图6)

师:那现在钟面上又表示几时几分呢?生:我认为是11时50分。

生:我认为是10时50分。

师:到底是几时几分呢?接下来我们用一个小活动来探究。出示活动要求:1.拨一拨、画一画、说一说是几时几分。

3.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活动

生:我在自己的钟面上拨出屏幕上的这个时间。我发现时针超过10,快到11了,但还没到11,分针指着10,是50分,所以是10时50分。

生:我是通过画一画发现的,我将时针延长一点,发现时针过了10但还没到11,所以应该是10时多,分针的读法与前面的同学是一样的。我也认为是10时50分。

师:这两位同学通过拨一拨、画一画认读了这个时间。虽然形式略有不同,但异曲同工。这两种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谁能看着黑板,再来规范地说一说是怎么认读这个时间的?

生:时针走过10,是10时多,分针指着10,是50分,合起来是10时50分。

师:刚才有人说是11时50分,想象以下,11时50分应该是怎么样的?

生:11时50分是快到12时了,时针应该超过11,靠近12,但还没有到12,分针还是指着10.

师: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拨一拨。

课件演示分针继续走过一大格,到了11,此时是10时55分。接着1小格1小格依次走到10时56分、10时57分、10时58分、10时59分、11时。

师:为什么12时不读作11时60分?

生:因为1时=60分。

师:是的,在钟面的刻度系统中,满60分要向前进1时。

课件演示时针和分针继续顺时针转动,直到分针再次指向10。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体会时针和分针是联动的,10时50分经过1小时是11时50分。

师:对比10时50分和11时50分,有什么区别?(出示图7)

生:10时50分的时针走过10,靠近11,但还没到11;11时50分的时针走过11,靠近12,但还没到12。

【设计意图】

此环节放手让学生通过活动进行自主探究接近整时的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的读法。借助真实的钟面模型和探究单,通过拨一拨、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积累认读的真实经验,让学习真正地发生。并通过说一说、演示拨一拨、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感知10时50分和11时50分的差别,突破学习难点。值得一提的是,从10时50分拨到11时50分的演示过程中,让学生再一次体会了时针和分针的联动性,渗透1分1分认读时间的方法,再次体会1时=60分。

3.练习中丰富内涵

(出示题组图8)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生:第一个钟面是3时55分,第二个钟面是12时5分,第三个钟面是1时30分。

教师提醒学生,12时5分写出电子記录法,要在5的前面用0占位,即写成12:05。

师:生活中我们也把1时30分叫做1时半,为什么可以这么叫?

生:因为分针走过了半圈,指向了6。

学生观看从1时到1时30分,时针和分针的转动情况,体会在这个过程中,时针走过半大格,分针走过半圈。

四、延学,沟通尺子和钟面

师:今天,我们通过钟面进一步认识了时间。其实,钟面也是测量的一种工具,它是测量时间的工具。在第一单元,我们利用尺子测量了长度。比较一下,尺子和钟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尺子和钟面都有数、刻度。

师:那他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尺子是直的,钟面是圆形的。尺子上有0刻度,钟面上没有。

师:钟面上真的没有0刻度吗?如果有,它在哪里?

生:我认为钟面上也有0刻度,只是它和12重合了。因为12既是一圈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圈的开始。

师:尺子和钟面还有很多异同之处等着我们去发现和研究,最后让我们一起看一个小视频,看完,我们可能会有新的启发。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比较尺子和钟面的相同之处,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初步感知两者的测量本质。再引导学生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思考为什么会产生差异?继而体会时间的周期性、顺序性。通过观看微课,为24时计时法以及计算经过时间做好铺垫。

五、课堂小结,回顾过程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时间有了哪些认识?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教后反思】

关于认识时间,二年级上册的重点是认读几时几分,后续还会学习时、分、秒和年月日的相关知识,这一册“认识时间”的内容可谓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但由于时间是个很抽象的概念,二年级的学还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既可以让学生易于接受,又可以适当延伸,上出深度,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萌发学习生长力,是笔者最为关注的。

笔者认为,教学《认识时间》最重要的是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知材料,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充分地体验和感悟,学生经历时间概念形成的全过程,建立起清晰的时间表象,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漫溯。

于是,笔者在这节课中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1.把握整体,关注知识结构

数学知识一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体性数学结构中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数学内容,不仅要关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还要注意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对时间的整个知识体系有全面的认识。笔者在备课时,就将小学阶段关于时间的内容都进行了整理,更加凸显这一内容的知识结构。

2.研究学情,关注已有基础

对抽象的概念教学而言,学生新知的建立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地感知和体验,而后才能建构和理解。故笔者非常重视对于学生已有学情的研究,将学生的已有认知在课堂上体现,并充分利用学生前测产生的数据,为不同基础的班级定制教学过程。

3.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探索

本节课通过课前模拟游戏、课中同桌合作、操作实践,课后沟通延伸等形式,指导学生开展丰富的学习活动。因为学生只有亲身经历、体验探究的过程,其理解才最深刻,感受才最真切,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最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创造价值。

4.多次对比,促进新知的内化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不仅仅是学生经历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经历中获得体验和感悟,学会内化,形成一个融通的数学知识结构。本节课让学生经历了多次对比,比如在教学几时几分时,8时3分和8时15分的对比,10:50和11:50的对比;又比如,课末尺子和钟面的对比。笔者将生成性资源或者典型素材以对比的形式呈现,作为学生学习的素材,让学生利用对比性素材进行分析、思考,在材料对比中强化自我概括与判断推理,充分发挥迁移内化的作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另外,反思这节课,笔者认为,还有两个方面需进一步的思考并加以改进。一是本节课与的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得不够紧密,缺少生活化的素材,增加生活情境,可以让课堂氛围更加的活跃。二是学生时间观念的渗透还要进一步的加强。学习时间的内容,归根到底是要培养良好的时间观念,这在后续课上需要重点关注。

猜你喜欢
小格钟面时针
怎样借助学生作品更好地认识钟面
怎么做能更好地认识分针和时针运动的联动关系
钟面上的数学问题解法
时针和分针的争吵
林小格,下一站春暖花开
林小格,下一站春暖花开
钟表上的数学问题
画出的“认识”
安小格的夏天
一年级单元同步自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