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腾讯卓越班”模式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20-09-14 09:54刘彩莲
读与写·教师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刘彩莲

摘要:围绕计算机技术发展方向及企业人才需求变化,深入开展应用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本文以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为案例,创建“腾讯卓越班”教学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校企双方资源,加强产教融合,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计算机类;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各高校积极地结合自身基础和优势,打造专业改革试点:如课程学习与项目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探究式与小班研讨式学习方式、MOOC/SPOC+ 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模式、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跨国交换学习与国际化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等。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阿里云和慧科集团的合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对于计算机需求,现在的大环境更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和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人才培养模式要与时代、社会发展相结合,要面向未来、面向工程发展需求为前提,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要及时调整培养目标、修订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保持学科和专业始终处于“新”的状态【1】,培养能够适应时代和未来变化的卓越工程人才。为积极配合国家战略规划及政策要求,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的教育改革需要,安徽工业大学工行学院和上海墨桐花开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校企双方资源进行计算机类专业共建,为计算机类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搭建平台。

1.传统的计算机类专业培养模式现状

计算机类专业知识更新块,时刻都有新的理论、知识、产品、技术被推出并且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计算机类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需具有工程实践、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自我知识更新等可持续竞争能力,而传统的“产品化生产”专业培养模式培养的专业人才,与社会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1专业课程体系知识更新速度慢

高校的培养方案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面,注重专业系统知识,但知识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计算机类专业的知识更新换代速度,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

1.2产教融合不够深入

传统的教学以导向性为主,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学习动力和对专业知识体系的整体了解。课程考核的方式大致都是以试卷方式进行考核,这种一考定终生的考核方式使得学生缺乏创新精神,缺少创新能力。

1.3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高校教师脱离行业快速发展的环境,工程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相关教学理念和知识储备滞后于行业发展速度,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够,培养工程类新型人才方面略显不足。

1.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長期以来,部分高校可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这种理念使得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加之学校实验实训基地资源相对不足,导致学生接触实际的、系统的案例机会不多,实践环节进一步被剥削。

鉴于计算机类专业传统培养方案以上不足之处,并结合我院投资方在计算机类人工智能、大数据方向的企业优势,所以积极开展校企计算机类专业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更新人才培养理念,重构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转变培养方式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本质内涵【2】。为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培养符合社会经济需要的计算机类科人才,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积极利用投资方公司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优势,选择计算机类相关专业作为新工科专业升级改造试点,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从2017级新生开始,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专业中挑选部分学生,创建“腾讯卓越班”,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在“腾讯卓越班”的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强化、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训安排以及学生就业等方面校企双方展开全方位紧密合作,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具体如下。

2.1、优化培养方案,重组课程体系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最顶层设计,是一切教学活动开展最根本的指导性文件,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效果。“腾讯卓越班”的培养目标是以学生为本位,着眼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并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采取与行业无缝对接的动态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在行业竞争中具有持续可竞争力。鉴于计算机类专业学科专业特点,首先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及时将学科最前沿动态、最新技术及时融入到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构建专业知识新架构,即新的课程体系在原有的基础之上。

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保证。由教务处牵头,会同腾讯云大数据学院、墨桐花开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腾讯等合作企业共同商讨8门特色课程的教学内容,制订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为了保证“腾讯卓越班”课程体系的“新鲜度”并与信息技术发展同步,校企双方约定不定期根据行业需求和发展动态,及时进行需求调研,着力推进课程内容更新,及时将社会需求纳入教材,调整课程教学大纲,确保课程体系最优化,保证课堂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发展需求不脱节,避免“用过时的知识培养明天的毕业生”的不利局面。

2.2  引进企业师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水平是培养方案顺利实施、培养效果达到预期最基础的前提保障。为保证教学效果,充分利用合作企业资源,“腾讯卓越班”新增的特色课程,每门课程都由具有丰富工程实践能力的企业技术专家进行课堂主讲,一名校内教师进行助课,通过这种理论实践并举的授课方式,实现“教、学、做”的统一,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工程实践教育,启发学生的计算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进一步提高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效果【3】。就师资队伍力量而言,引入企业优质的师资力量,通过开展助课、助研、共同编写教材等系列教研活动,一方面将该行业最新的技术、最新的理念融入到教学中,补给专业师资队伍力量,另一方面丰富一线教师工程实践经验,提高我院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这种校企合作模式,联合打造、培养一支具备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的高质量专兼职师资队伍。

2.3  加强“腾讯卓越班”过程管理,提高生源质量

好的生源是“腾讯卓越班”教学开展的一个基础保证,为了保证生源质量,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专业新生入校开始,加强“腾讯卓越班”的宣传力度。一方面通过学院专业老师、辅导员渠道进行宣传,另一方面通过合作企业邀请相关教育专家作系列专题讲座,让学生充分了解“腾讯卓越班”的优势,激励学生学习动力,增强竞争意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整体学习效果。在自愿原则基础上,以第一学年的学习成绩作为选拔标准,从两个专业中选拔出平均成绩排名在前百分之五十的学生(如果达标学生不愿参加“腾讯卓越班”学习,则名额往后顺延)组建“腾讯卓越班”。为保证“腾讯卓越班”的“卓越性”,班级组建后施行过程动态管理、末位淘汰制的竞争机制:每学期进行一次班级人数调整,以当学期成绩为标准,优胜劣汰,并及时从普通班中选拔优秀学生进行补给。同时根据“腾讯卓越班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加强对“腾讯卓越班”过程管理。

2.4  利用企业资源,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就业质量

加强与企业联系,建立校企双赢的合作机制,使教学、科研和生产三者之间互相渗透,保证实践教学的需要【4】。在学生实习、实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采取学校教师和企业的培训专家共同指导的方式,并根据实际需求参与企业一线实习、集训,真正实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同时利用企业资源,提供课内实验学习平台,建立稳定的校外实验、实习、实训基地,改善学生实验、实习、实训条件,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增加学生实际动手训练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实现校企“零距离”办学。

在学生就业方面,充分利用知名企业资源,推荐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形成好生源、好工作、好声誉、好生源的良性循环,提升专业竞争力,产生一定的社会声誉,进而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同时也提升了合作企业知名度,达到校企双赢效果。

2.5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坚持持续改进

校企双方从各方面经常性了解教学情况,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合理性。从期初、期中集中性教学质量检查,到期末考试考风考纪检查,从课堂教学监控到实践教学质量监管,从专家听课、同行评议、教学信息员信息反馈到教学督导组专项督查,实现了全方面了解培养方案实施情况。同时校企双方通过专题研讨会、微信工作交流群等渠道及时了解、沟通教学效果,持续改进,保持学科专业特点和培养特色。

3.校企联合培养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效

由2017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部分学生组成“腾讯卓越班”管理模式处于刚起步阶段,从目前实施情况来看已初见成效,两个专业总体情况按预期发展,学习氛围浓厚,学习效果进一步提高。

3.1期末考试不及格率创新低

统计2014至2017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专业在同一个学期的期末考试不及格率来看,2017级两专业的不及格率创新低。

3.2首次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排名位居年级工科专业前列

学院2017级工科专业首次大学英语四级平均通过率38.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专业通过率分别为45.6%、47.2%,分别高出平均通过率7.4点和9个点,通过率排名位居前列。

3.3计算机省二级考试通过率创新高

从两专业四个年级计算机省二级通过率来看,2017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通过率创新高,通过率分别为98.01%和96.71%,创四个年级新高。

另一方面专业教师通过助课,及时了解专业最前沿技术,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能力,同时通过聘请企业师资,加强了专业教学师资力量,为“腾讯卓越班”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此模式作为一个良性循环的开端,逐步形成好生源、好工作、好声誉、好生源的良性循环,提升专业竞争力,产生一定的社会声誉,进而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同时也提升了合作企业知名度,达到校企双赢效果,如图1所示。

4.结束语

通过对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为我院其他工科专业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示范,从而全面推动我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對学校加快推进地方特色高水平独立学院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教学改革之路任重道远,开拓创新,砥砺前行。很多工作刚刚起步,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快改革步伐,不断完善各项制度支持,方可确保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林健.引领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工科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7(13):40-43.

[2] 姜晓坤,朱泓,李志义.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2):17-24.

[3] 李晓明,孙红敏,王艳.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39):8-9.

[4] 甘灵,张光远.大众化背景下加强工科学生实践环节的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71-75.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