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传统课堂模式向对分课堂模式的转变*
——以《综合日语》课程为研究对象

2020-09-16 05:47刘文静刘子静王天添
山西青年 2020年17期
关键词:日语单词教学模式

刘文静 刘子静 王天添

1.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2.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河北 承德 067000;3.承德护理职业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一、传统教学与新型教学的博弈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指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更多的传授知识,这种授课方式一度被认为是系统的、高效的,但其本质是学生在被动的学习。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出现了讨论法这种以合作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讨论法确实提升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但知识学习的系统性不强、效率不高,整体授课方式较为松散。

近些年,新型的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等。“对分课堂”是新型教学模式下的再创新,简单地说,这种教学需要教师灌输,但是不占用真格课堂,只能占用一半时间另外一半要留给学生。这样既保留的传统教学的优势,又有新型教改的亮点,而且授课的准备也不需要很复杂,授课过程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自从这种教学模式被提出以来,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也为许多教师所关注。

二、传统到对分课堂的转变

在对分课堂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上海海洋大学的张杰教授从对分课堂的视角出发,对“日语口语”课程进行了研讨,张教授认为日语专业的学生多数为零起点,因此基础阶段重在培养“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其中“说”的能力最为薄弱,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张教授发现,学生很难达到《日语基础阶段教学大纲》的要求。传统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围绕书本中的课文进行讲解,然后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此种教学方法对知识点的掌握比较有利,但是却缺乏趣味性,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出现学生课堂参与热度不强的局面。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后,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综合日语》课程是翻译日语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本课程共分为四个学期,本研究以开设在第二学期的综合日语课程为研究时段。《综合日语2》全册共计15课,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平均每周应至少完成一课内容。笔者在该学期初授课并未引入对分课堂模式,仍采用传统授课模式,即单词、语法讲解2课时,课文、练习1课时。但是,由于学生水平能力的不同,练习部分的时间相对紧张,每次练习都无法当堂完成教学任务,且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不高,练习的准确率也不容乐观。基于此种状况,本学期在学期中引入了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学时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具体课程流程:单词,文法部分授课为45分,授课过程中不提问。作业分为两部分:(1)课堂内容的回顾,讲课上提到过的词汇或语法比较辨析以及其他自己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所感及所想部分,课下通过回顾、查资料等方式以思维导图的模式呈现出来。(2)针对性的语法练习放到课下独立完成,不能相互参照,有问题可以标注出来,小组或全班讨论时间提问,以便加深印象。

教学模式转变后的优势:(1)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有利于学生对自我学习知识结构的构建与补充。(2)针对学生学习水平的参差不齐,之前的传统模式授课只要遇到问题都会在课上讲解,以至于对于大部分学生已经不是问题的单词发音,只要在提问过程中有学生出现问题,都要一一纠正,无形中授课效率大大降低了。对分课堂中,不再解决单词发音这一类的低级问题,此部分问题会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课下自行查阅解决。

课文、练习时间延长至90分,授课顺序变为语法练习后再进行课文实践讲解。练习由之前的全部讲授变为小组讨论问题点,总结各小组问题点,由组长提出全班讨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

三、对分课堂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对分课堂在实施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做了相应的对策进行调整:本学期从第22课可开始,尝试对分课堂。第一次是会话1。本节课是第二次(会话2)。预想安排:文法、单词讲解(45分钟)。讨论(亮考帮25分钟),问题解决(10分钟),会话实践(10分钟)。实际上课:文法,单词讲解(45分钟),因为语法点较复杂未完成。讨论25分钟可以结束,但是学生提出问题较多,10分钟讲解不够,导致会话实践讲解没有完成。需要延续到下一节课。对策:提高上课效率,目前只是进行两次课程,学生和教师尚未完全适应该模式,应该进行几轮实践后再看结果。同时,将原计划的读解部分对分上课模式改成实践课堂,因为读解部分的文法较简单,单词难度不大,重点就是文章的理解与翻译。此部分讲解可以用实践代替对分,缩减时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学期自第22课开始尝试对分模式授课以来,已经进行了四周的课程(共计4课内容),在这段时间的授课中学生和教师都体会到了对分授课的优势: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更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享自我见解的过程中也增加了学生的自信,体会到了对分学习的乐趣。教师能够更集中的讲解知识点,减少讲解低级问题(比如单词的发音)所浪费的时间,并更能通过学生集中问题的提问捕捉到知识讲解的不足以及学生的问题所在,极大地提高了授课质量。

由于对分模式正处于起步阶段,尚存在一些问题,总结如下:

(一)“亮闪闪”环节的误区

学生在“亮闪闪”这一环节中,仅仅把“闪亮”部分理解为前次课程中教师授课的一些基本内容,并没有将自己的体会和情感融入进去,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当然这也与教师授课过程中讲授的过于全面和详细有关,即,把学生应该自己去思考的部分也全部灌输进去。针对这一点,教师的授课方面做了进一步调整,比如只讲授基本知识,需要进行辨析、比较、深入思考的部分,只做点播、提示,不详细讲解。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并要求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呈现(课上学到的知识与自我思考部分用不同颜色的标记在图中展示出来)。这样在对分讨论的时候,直接用思维导图向小组成员呈现自我认知的“闪亮”精华部分,既清楚明确又提高了效率。

(二)讨论时间过长

根据作业的内容和作业量,学生的分组讨论实践预计为25分钟,但是某些小组无法按时完成讨论任务。通过观察发现效率较低的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在课下认真完成作业,而是依靠小组组长在讨论中逐题讲解。针对这一问题的对策:(1)学生讨论时提前由组长检查学生的作业的完成情况(作业的完成+问题点的提前标注),未完成的同学平时成绩中扣除一定分数。(2)经过认真思考和讨论提出有水平问题的小组成员给与相应的加分鼓励。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本学期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日语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显著的提高,特别是在小组讨论中,平时不太发言的同学,也主动参与到了讨论中。每个人都在主动而有目的的学习。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每周的测试是必不可少的,与之前传统模式授课时的测试成绩相比,采用对分授课后学生测试成绩的显著提高(因学生人数较多,后附部分学生成绩单,第6-10次测试为对分教学后成绩)。然而,对分课堂的授课还存在一些问题,即如何合理地布置讨论作业,如何调整讨论时间,尽量在小组讨论中给其他人更多的交流机会,这些将是今后的《综合日语》课程中需要研究和实践的问题。

平时测验成绩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分 备注2018040341001 毕彤彤 33 70 85 70 78 93 98 75 90 95 79 2018040341002 陈婵婵 55 70 60 73 95 95 73 67 90 95 77 2018040341003 陈佳 25 55 65 80 78 73 90 66 96 90 72 2018040341004 陈曦 48 80 88 80 100 85 95 64 90 90 82 2018040341005 崔彩凤 65 75 84 70 88 93 85 76 95 95 83 2018040341006 葛晨玮 30 50 30 50 78 98 70 55 70 98 63 2018040341007 顾雨杭 10 40 78 40 58 65 73 70 65 90 59 2018040341008 郭志梅 30 20 53 40 50 65 60 62 68 95 54 2018040341009 韩沛江 40 60 50 40 70 70 80 66 80 100 66 2018040341010 韩迎倩 20 30 70 86 88 88 98 67 93 95 74学号 姓名

猜你喜欢
日语单词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赢在耐心
单词连一连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看图填单词
Playing with /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