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对进展期胃癌患者应激反应及并发症的影响

2020-09-16 02:23邢献江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0年8期
关键词:开腹根治术淋巴结

邢献江,曹 鹏

(阳新县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湖北 黄石,435200)

胃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进展快,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人群,确诊时多已处于进展期,病情危重,且近年随着社会老龄化及生活饮食的改变,其发病逐年增加,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1]。目前,D2根治术是胃癌治疗的主要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但传统开腹手术创伤大,容易引起剧烈的应激反应及多种并发症,不利于术后康复[2-3]。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成熟,其已逐渐被应用于胃癌治疗中,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但关于对进展期胃癌患者应激反应及并发症影响的研究较少[4]。本研究通过为进展期胃癌患者行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并与开腹手术进行对比,探讨腹腔镜手术对患者应激反应及并发症的影响。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6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分为A组(行腹腔镜手术)与B组(行传统开腹手术),每组80例。纳入标准:(1)经X线钡餐、胃镜或CT检查确诊为胃癌且处于进展期;(2)就诊前1个月无免疫、放疗、化疗等治疗史;(3)签署知情同意书;(4)均由同一组医护人员完成手术;(5)年龄>18岁。排除标准:(1)合并心、肝、肾等严重疾病;(2)存在肿瘤远处转移、胃癌根治术禁忌证;(3)合并肠癌、肺癌、胰腺癌等其他癌症;(4)妊娠期、哺乳期女性;(5)有精神病病史。两组患者性别、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年龄、体质量指数、肿瘤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消毒铺巾,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开放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A组行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脐下20 mm处穿刺Trocar作为观察孔,建立气腹,压力维持在12~15 mmHg,左、右上腹部穿刺Trocar作为操作孔,腹腔镜下探查胃癌及其周围解剖情况(图1),超声刀切断胃网膜左、右动静脉及胃左、右动静脉根部,切除大网膜,游离并切断胃网膜右血管、脾动脉、肝总动脉、胃左右动静脉,按《日本胃癌分期及治疗指南》[5]依次行D2淋巴结清扫(图2),确认清扫干净后于上腹部建立长约5 cm正中切口,进入腹腔,荷包包埋时处理十二指肠残端,切除远端胃,行Ⅰ或Ⅱ式Billroth吻合后(图3),重建消化道。B组行开腹胃癌D2根治术,于上腹部正中做15~20 cm左侧绕脐切口,于横结肠中部切开网膜,游离皮下组织至暴露肿瘤,妥善分离并结扎胃网膜右动脉后,癌灶切除、D2淋巴结清扫、重建消化道等均同A组。两组术毕均常规冲洗、止血、缝合、预防感染等,术后予以常规3~6个疗程的化疗,并指导饮食、运动等。

图1 置入腹腔镜后探查 图2 D2淋巴结清扫 图3 消化道重建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应激反应、并发症及手术、康复、生存情况。(1)应激反应: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抽取外周血3 mL,分离血清(3 000 r/min、10 min)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皮质醇(cortisol,COR)、肾上腺素(epinephrine,E)。(2)并发症:切口感染、肠梗阻、吻合口漏、发热等。(3)手术情况: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等。(4)康复情况:排气时间、下床时间、进食流质食物、住院时间等。(5)生存情况:通过电话、复诊等方式进行随访,随访1年,记录患者生存情况。

2 结 果

2.1 两组ACTH、COR、E的比较 两组术前ACTH、COR、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CTH、COR、E高于术前,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ACTH、COR、E的比较

2.2 两组手术情况的比较 A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的比较

2.3 两组并发症的比较 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比较[n(%)]

2.4 两组康复情况的比较 A组排气时间、下床时间、进流质饮食时间、住院时间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康复情况的比较

2.5 两组生存情况的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年,生存率分别为92.50%(74/80)与95.00%(76/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7,P=0.514)。

3 讨 论

胃癌是我国高发肿瘤之一,早期无特异性症状,确诊时多已处于进展期,可导致呕吐、呕血、黑便等;由于其在我国恶性肿瘤中居首位,已成为我国公共的卫生问题[6-7]。

目前,D2根治术是胃癌常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1-2];但传统开腹手术需大范围游离、切除腹内组织,给患者造成严重创伤,容易引起大量急性期蛋白产生、发热等剧烈的应激反应,导致多种并发症发生,不利于术后康复。成功的手术不仅需有效控制病情,还需尽量减少对患者的损伤并改善预后[8-9]。而腹腔镜手术遵从微创理念,借助腹腔镜视野,可有效清除病灶,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特点[10-11]。相关研究显示,腹腔镜已逐渐应用于胃癌根治术中,可有效减少术中创伤及术后并发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12-13]。此外,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是调节机体应激反应的系统,其中ACTH、COR、E是机体重要的应激因子,ACTH是一种脑垂体前叶分泌的激素,COR、E是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使机体在压力状态下维持正常生理机能,因此三者可有效反映D2根治术患者的应激状态[14-15]。

本研究结果显示,A、B两组术后ACTH、COR、E均明显高于术前,A组低于B组;且A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及排气时间、下床时间、进食流质食物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优于B组。表明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可有效减少进展期胃癌患者的手术创伤及应激反应,利于减少并发症,促进术后康复。这可能是由于开腹胃癌D2根治术中,需于上腹部正中做15~20 cm左侧绕脐切口,且大范围游离、切除腹内组织,不仅会对患者造成较为严重的创伤,而且可引起机体一系列剧烈的应激反应,尤其激活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从而产生大量ACTH、COR、E等应激因子,使大量急性期蛋白产生,并引起发热反应,影响了术后创伤组织修复及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从而增加了切口感染、肠梗阻、吻合口漏、发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不利于术后康复,延长了排气时间、下床时间、进食流质食物时间及住院时间。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中借助腹腔镜的放大作用,可有效清除癌灶组织,避免了大切口及大范围的游离、切除腹内组织,有效减少了手术创伤,尽可能地减轻了患者的一系列剧烈应激反应,尤其降低了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激活所产生ACTH、COR、E等应激因子,有助于缓解急性期蛋白释放、发热反应,减少了对术后创伤组织修复及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的不良影响,从而可有效减少切口感染、肠梗阻、吻合口漏、发热等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术后康复提供良好条件。同时本研究中,A、B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不会增加手术时间,且能有效清扫淋巴结。

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A、B两组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Talaiezadeh等[9]、彭朝阳等[10]的研究相似;表明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具有良好的生存预后,这可能因腹腔镜视野下能有效切除胃癌灶、清扫淋巴结,有助于减少胃癌细胞残留所致的复发、转移,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也可能与本研究在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后及时进行化疗有关,进一步凋亡了手术难以切除的微小癌灶,从而巩固了手术疗效。因此我们认为,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中需准确评估病情,并进行有效切除、淋巴结清扫,同时术后及时进行化疗治疗,进一步凋亡残留的胃癌细胞,预防复发、转移,以保障患者的生存预后。

综上所述,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对进展期胃癌患者生存预后无不良影响,且可降低患者手术创伤及应激反应,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开腹根治术淋巴结
喉前淋巴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及全胃切除术用于胃上部癌根治术的疗效
淋巴结肿大不一定是癌
按摩淋巴结真的能排毒?
按摩淋巴结真的能排毒?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乳晕入路全腔镜下甲状腺癌根治术与小切口甲状腺癌根治术的临床对比分析
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11例治疗体会
腹腔镜与开腹改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成人重度直肠脱垂的对比研究
H形吻合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