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语境下儿童经典诵读优化策略

2020-09-23 08:04秦美娟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0年9期
关键词:溯源大众传媒模仿

秦美娟

[摘 要] 在大众传媒日益普及的今天,我们应借助其独特的呈现方式和艺术魅力,引导学生开展视听化赏读打破经典时空之“隔”,进行模仿式诵读展示经典语言之“美”,引领溯源式探寻发现中华经典之“智”,努力提高儿童经典诵读的有效性。

[关键词] 大众传媒;经典诵读;视听;模仿;溯源

按照教育部、国家语委2018年9月印发的《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新推行的统编版语文教材将小学古诗文诵读篇目提高到129篇。如何提高儿童经典诵读的有效性,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热议的话题。

近年来,《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给人们带来一场场诗意盎然的文化盛宴,收视率极高。这对我们优化儿童经典诵读策略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视听化赏读:打破经典时空之“隔”

经典诗文讲究音律,读来朗朗上口,适合儿童诵读。然而,中华经典以文言为主要语言形式,与现代汉语在表达上有很大的差异,言简意丰,凝练跳跃,儿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古典诗词“每一个词语本身,无不包藏着生态、民俗、历史、美学和社会学信息”。由于“丧失现场”,儿童难以与诗人情意相通。这些,都是当今经典诵读与传承不可回避的时空之“隔”。

《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大众传媒节目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元素巧妙融合,通过舞美、动画、音乐、图片等视听手段营造契合诗词之美的意境,使其具象化、有形化,再现诗词创作背景,使其内隐的情感故事化、外显化。这些不仅有利于激发儿童诵读经典的兴趣,更有助于儿童对经典诗词的理解与感悟。优选文化传承类节目视频,剪辑制作成配合各年级经典诵读使用的资源,开展视听化赏读,不仅能优化经典诵读活动形式,更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1.视听入境

蓝华增先生说:“意境是诗歌的基本审美范畴。”意境美是中华经典诗文的重要特征,让儿童感悟诗词意境之美,是经典诵读审美功能的重要体现,也是经典诵读的难点所在。由于时空之“隔”,诗词中美轮美奂的“蒹葭”“雎鸠”等对儿童而言只是一个个单调的词语。大众传媒中的视听赏读则可以破解学生入境之难。

在《山居秋暝》中,王维以细腻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空山”“新雨”“明月”“清泉”“竹”“莲”等意象,无不给人带来清新、空灵之感。为引导学生真正入境,我选用了《经典咏流传》中霍尊演唱的《山居秋暝》视频,让学生在阿卡贝拉的哼唱中走进空山,感受山中清风与明月,触摸林间微笼的云烟,在充满水墨气息的舞美氛围中,在霍尊舒缓空灵的演唱声中真正走进诗境,感受那份特有的空灵、幽静与悠然。

2.视听共情

“诗缘情而绮靡”,抒情性是诗词的第一特性。但古典诗词所抒发的情感大多比较含蓄,学生难以与诗人的精神世界形成“对话”。而作为艺术作品的诗词类电视节目则,巧妙地“将情感呈现出来供人观赏”。电视节目声画一体,能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促进观众与诗人情感的共通共融。

《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的一首送别诗。《唐诗镜》评价其“语老情深,遂为千古绝调”。诵读该诗,学生虽能粗略读出惜别之情,但那份深厚的情感却难以真正引发学生的共鸣。指导诵读这首诗时,我选用了《经典咏流传》2018年度经典作品《别君叹》视频。在这首歌中,一千年前送别的心情和意境与八百年前古琴的婉转悠扬完美地结合起来。不知不觉中,那份浓浓的离情别意被曹轩宾唱到了学生的灵魂深处。

3.视听悟理

“美人之光,可以养目;智者之诗,可以养心。”许多看似普通的詩词,却常常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与哲学意味,给人以启迪。然而,中国诗歌讲究含蓄,正如钱钟书先生说:“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引领学生读中悟理,是经典诵读的又一难点。诗词类电视节目中不乏可引为我用的素材,恰当运用,可收“四两拨千斤”之效。

例如,“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演唱者梁俊老师和他的山里学生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诵读这首小诗,无须讲解,听一听这首歌,看一看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便会借助音乐的阳光照亮儿童的心灵。

二、模仿式诵读:展示经典语言之“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朗诵者通过饱含深情的语言艺术表演,不仅体现了汉语言的音节美、韵律美和语言美,更呈献出生命美、文学美、情感美。随着大众传媒对经典传承的重视与发掘,诸多电视节目、听书APP、微信公众号开辟了经典诵读栏目,如“朗读者”“为你读诗”等,不乏名家朗诵之作。选择合适的作品,开展模仿式诵读,有助于学生感受经典的语言之美。

1.习得技巧

于永正老师在《朗读和朗读教学》讲座中提道:“朗读语言里,除了包含文字语言的情感、理性光辉外,还包含着朗读者深刻的体味、独特的感受、熟练的技巧和声音的魅力,自然就会使听者(包括读者)动容。”给学生播放优秀有声诵读作品,在获得“动容”体验的同时,也能在模仿中习得令自己及他人“动容”的技巧。

如张译诵读李白《月下独酌》,采用缓停急起的方式来表现诗人月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濮存昕朗诵李白《将进酒》,采用低停高起的方式将黄河水一泻千里,父母高堂一日白发的夸张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模仿诵读,是习得这些技巧的最有效的方式。

2.丰厚底蕴

叶嘉莹先生在《我的诗词道路》中说:“至于学习中国诗歌的用处,笔者以为也就正在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的富于联想的活泼开放的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要唤醒学生的诗心,需要我们引领学生不断与经典相遇,获得滋养,丰厚底蕴。我们可结合年级段特征定期推介经典诵读节目,让学生每日听读、模仿,形成习惯,浸润其间,实现熟能成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众传媒常常会契合节气、节日等开设专题节目,我们要及时把握契机,引导学生模仿诵读,并及时将经典诗文与当下生活联系起来,在获得“兴发感动”的同时形成自觉诵经典、用经典的意识。模仿式诵读,有助于将经典融入学生生活,唤醒学生诗心,丰厚经典底蕴。

3.积淀自信

“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的经典修养需要不断加深,学生的经典自信也需要不断激活与积淀。我们要借力大众传媒,开辟班级公众号,为学生提供经典诵读展示的时空,让学生充分获得成就感,享受经典,激活自信。学校微信公众号便开设有“幸福树下,为你朗读”栏目,每周推送一名学生的经典诵读作品,配乐吟唱、个人诵读、亲子共读、伙伴共读……形式多样,深受学生喜欢,每周都能收到许多学生的投稿。

此外,我们还要注重鼓励学生参与经过优选的大众传媒经典诵读、竞赛活动,使他们既形成能力,又增强自信。

三、溯源式探寻:发现中华经典之“智”

诵读经典,其目的在于教育学生爱中华民族的语言,爱自己的文字,爱这些语言文字写成的优秀文学作品,爱写出这些优秀作品的伟大的作家,爱这些作家的崇高人格和爱国情怀。大众传媒节目为学生打开了一扇亲近经典的窗。我们可以通过它引领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开展溯源式探寻,去发现中华经典中所蕴藏的“中国智慧”。

1.项目推进

项目化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执行项目的学习方法,同样适用于经典诵读活动。笔者曾以《经典咏流传》主题曲为引子,组织学生开展了为期两周的项目化学习,取得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学生从歌词入手,开启探寻之旅,本次项目化学习议定三个驱动性问题:

(1)歌词里藏着哪些诗人与诗词?(这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诗词储备,引导他们开展相关诗词诵读展示活动。学生仅从“听见太白唱醉的明月”这句歌词便整理出32首李白与明月有关的诗。)

(2)为什么康震老师会选李白、杜甫、王维、苏轼、陆游、辛弃疾这六位诗人?(这是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懂得这六位诗人在唐宋文学史上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3)康震老师在歌词中写到李白的明月、杜甫的春雨、王维的空山、苏轼的月光、陆游的梦想、辛弃疾的挑灯看剑,它们有什么深层的含义?(这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本次项目学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唐宋诗词的了解,更让他们得以与诗人进行心灵对话,感受人格魅力,激荡家国情怀。当《经典咏流传》的歌声再次在学生耳畔响起时,他们的心中便多了一份触动,一份理解,一份自信。

2.多维开展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应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中华经典灿若星河,教师要善于从大众传媒节目中挖掘溯源式探究的生发点,多层次、多维度引领学生发现、传承中国智慧。《中国诗词大会》题目、专家点评,习总书记新年致辞中引用的诗句等,都可以成为溯源式探究的研究主题。

视听化赏读,让儿童悦纳经典文化;模仿式诵读,使儿童感受经典魅力;溯源式探寻,助儿童汲取经典智慧。大众传媒语境下,儿童经典诵读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王开岭.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M].太原:书海出版社,2010.

[2]蓝华增.意境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3]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24.

[4]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149.

[5]朱骏骅.经典诗文诵读中“停”与“起”类型浅析[J].教育教學论坛,2018(11).

[6]叶嘉莹.我的诗词道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103.

(责任编辑:文 宝)

猜你喜欢
溯源大众传媒模仿
毛泽东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初探
“箪瓢陋巷”典故研究
智残儿童构音困难教学中的感悟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时务文体”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