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花儿”与江南民歌口头程式研究(二)

2020-09-26 11:59杨生顺
群文天地 2020年5期
关键词:程式九州月儿

杨生顺

第二种类型是“++开花+++”,此类江南民歌不在少数。

吴江县民歌:

井底开花井上红,

篾篮打水一场空,

梭里无纱空来去,

有针无线难并缝。

(王士均《江南民间情歌八百首》P247 学林出版社 2011)

上海市静安区民歌:

豆蒄开花三月三,

一个虫儿往里爬,

钻了半天钻不进,

爬到花上打秋千。

乖乖我的小心肝,

我不开放你怎么钻。

(王士均《江南民间情歌八百首》P125 学林出版社 2011)

江西省会昌县民歌:

韭菜开花一条心,

明年想妹到如今,

新打剪刀难开口,

六月火笼难拢身。

(王士均《江南民間情歌八百首》P266 学林出版社 2011)

南京民歌:

蓼子开花节节底,

不要笑穷人穿破衣;

十个指头有长短,

荷花出水有高低。

(林宗礼、钱佐元《江苏歌谣集成(第一辑)金陵区》P105 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出版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

此类程式中,南京地区用栀子起兴的作品也不少,如:

六合民歌:

栀子开花十里香,

大姐代我去插秧,

秧歌唱得震天响,

人又标志花又香。

(金安凡《茉莉飘香——六合民歌》P96南京出版社 2011)

六合民歌:

栀子开花叶子黄,

姑娘唱歌调戏郎,

等我今年收成好,

花轿抬你做新娘。

(金安凡《茉莉飘香——六合民歌》P102 南京出版社 2011)

南京雨花台区民歌:

栀子开花叶子黄,

姐儿唱歌讽刺郎。

候我来家庄稼好,

娶你回家做妻房。

(姚鸣凤、陈秉坤《南京歌谣谚语》P105 南京古籍出版社 1990)

除此之外,还有对花之作,如丹阳八句式“对花”小调:

啥个开花又开花?

啥个开花在桠巴?

啥个开花不结子?

啥个结子不开花?

棉花开花又开花,

茄子开花在桠巴,

桂花开花不结子,

无花果结子不开花。

“++开花+++”程式的吴歌也传入了河湟、洮岷地区。

河湟的如:

桃花开,杏花红,

栗子开花拧成绳,

石榴开花双双对,

杨柳开花一场空。

(《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传统花儿专集》P99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 1979)

后三句并列是吴歌的艺术架构之一,这首作品还集中呈现出吴歌的三种程式,“+++,+++”是起兴程式,“++开花+++”是结构程式,“+++一场空”是语言程式。涵盖了桃花、杏花、栗子、石榴和杨柳五种花木,栗子与石榴非河湟花果。

此类作品还有很多,如下:

葛条开花开过梁,

小哥这里站不长,

知心贤妹常问着,

听我落在哪一方。

(《青海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传统花儿专集》P99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 1979)

洮岷的如:

豌豆开花排对排,

都说我俩在一块,

已经名声出四海,

你把真心拿出来。

(剑虹、周健《甘肃民歌选(花儿)》P68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57)

芝麻开花遍山蓝,

水豆开花串枝莲,

豌豆开花一丢伞,

小郎越看眼越馋。

(剑虹、周健《甘肃民歌选(花儿)》P78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57)

洮岷地区不生长栀子花,但民间亦有传唱。如:

栀子开花叶儿美,

红花还要绿叶配,

你我如今这么好,

不知后来谁丢谁。

(剑虹、周健《甘肃民歌选(花儿)》P78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57)

此类程式的吴歌,对河湟“花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句式“花儿”中有传承,如:

竹子开花玫瑰色,

牡丹花,

院子里开红者哩;

我牵花儿心牵碎,

花儿的心,

得知道①牵谁者哩。

(《中国民间歌谣集成青海省大通县卷:大通花儿集》P18 青海大通县文化馆 1986)

胡麻开花树搭架,

叶叶儿青,

花败了叶叶儿吊下;

你冇有真心了说实话,

阿哥的心,

提悬者冇处儿放下。

(《中国民间歌谣集成青海省大通县卷:大通花儿集》P106 青海大通县文化馆 1986)

四句式“花儿”中有传承,如:

白豆儿开花奶子白,

黑豆儿开花紫葵;

你是谁来我是谁?

贴骨挨肉的姊妹。

(《中国民间歌谣集成青海省大通县卷:大通花儿集》P115 青海大通县文化馆 1986)

白牡丹开花虎张口,

打泡儿②开下的绣球;

尕妹妹带头往前走,

嫑掉在人家的后头。

(《中国民间歌谣集成青海省大通县卷:大通花儿集》P200 青海大通县文化馆 1986)

白牡丹开花九个头,

叶叶儿比你的花多;

阿哥出门九个月,

清眼泪比你的雨多。

(《青海花儿选》P69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58)

后来,此类程式发生了变异。

白牡丹不开拿水浇,

叶叶儿它个家展哩;

婚姻不成了拿嘴说,

她是个铁心者软哩。

(《中国民间歌谣集成青海省大通县卷:大通花兒集》P116 青海大通县文化馆 1986)

菊花儿长下的九个头,

叶叶儿比它的花多;

二哥哥走了三个月,

清眼泪要比个雨多。

(《青海花儿选》P69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58)

“白牡丹开花九个头”与明代《山歌》之“栀子花开六瓣头”颇有相似之处,后来又变为“菊花儿长下的九个头”,“开花”变为“长下的”,这种起兴程式的变化,显然顺应了河湟人民的语言表达习惯。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看到,洮岷地区保留了明代吴歌及其艺术形式,没有突破吴歌巢窠。河湟“花儿”体现了创新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二)++弯弯+++

月子弯弯照九州,

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

几家飘散在他州?

这首民歌最早见于南宋。“后在两省,同寮尝戏之,请破‘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此两句,乃吴中舟师之歌,每于更阑月夜,操舟荡桨,抑遏其词而歌之,声甚凄怨。”③

江西吉州人、南宋大诗人杨万里曾作《竹枝歌》:

月子弯弯照九州,

几家欢乐几家愁;

愁钉人来关月事,

得休休去且休休。

这首作品,前两句化用了吴歌的“一休休,二休休,月子弯弯照几州”,后两句是改编。

明代宣德年间的戏曲《刘希必金钗记》第六十六出有几句戏词:

明月弯弯照九州,

你侬快活我侬愁,

总饶掬尽湘江水,

难洗今朝一面羞。

明代冯梦龙《山歌》卷五载:

月子弯弯照九州,

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赏子红缎子,

几家打得血流流。

只有我家官人考得好,

也无欢乐也无愁。④

明人叶盛说:“吴人耕作或舟行之劳,多作讴歌以自遣,名‘唱山歌,中亦多为警劝者,漫记一二: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幛?多少飘零在外头?”⑤明田汝成云:“吴歌惟苏州为佳,杭人近有作者往往得诗人之体,如云:‘月子弯弯照九州,几人欢乐几人愁。几人高楼行好酒,几人飘蓬在外头。此赋体也。”⑥

在后来的江南民歌中,把起兴句传承了下来。譬如江苏青浦县民歌:

月子弯弯照九州,

几家欢喜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

几个飘零在外头?

(王士均《江南民间情歌八百首》P243 学林出版社 2011)

除了“月子”,“月儿”也是江南的民间口语,譬如江西省广昌县山歌:

初一望到月儿缺,

十五望月月儿圆,

妹望与哥共枕席,

望了一年又一年。

(《中国歌谣集成·江西卷》P396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江西卷编辑委员会 2003)

江西省景德镇山歌《十把扇子》之八:

八把扇子过中秋,

家家户户来酿酒,

大大小小同赏月,

月儿团团照九州。

(《中国歌谣集成·江西卷》P368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江西卷编辑委员会 2003)

江南地区,用月亮起兴的“++弯弯+++”程式作品颇多,如江南民歌:

月亮弯弯两头尖,

两个星宿挂两边,

金钩挂在银钩上,

郎心挂在妹心边。

(王士均《江南民间情歌八百首》P115 学林出版社 2011)

上海山歌:

月亮弯弯白沉沉,

好像月中扁豆藤,

扁豆藤缠勒树枝上,

情郎日朝晓夜缠住我小奴身。

(王士均《江南民间情歌八百首》P101 学林出版社 2011)

江苏泰县:

亮月子弯弯云肚里钻,

姐要偷郎哪怕你看,

杀人场上也有偷刀贼,

万岁爷面前还有贩私盐船。

(《中国歌谣集成·江苏卷(上卷)》(油印本)P237中国歌谣集成·江苏卷编辑委员会编1990)

江西省兴国县山歌:

月光弯弯在半天,

两人相好莫论钱,

云遮日头冇几久,

同郎交情万万年。

(王士均《江南民间情歌八百首》P254 学林出版社 2011)

“++弯弯+++”程式,有时出现在第二句中,如上海市奉贤县民歌:

隔滨看见大阿姐,

眉毛弯弯像条线,

今年吃仔娘家饭,

来年给我望屋里。

(王士均《江南民间情歌八百首》P52 学林出版社 2011)

上述可见,“++弯弯+++”是江南民歌中常见的一种起兴程式。

江南的这种起兴程式,在河湟地区的戏曲民歌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除了与“月儿”有关的吴歌留存河湟,《月儿弯弯照九州》在河湟戏曲中传播外,江南民歌中的“眉毛弯弯+++”程式也出现在河湟“花儿”中。

河湟地区与“月儿”有关的古老汉族民间情歌如:

月儿低,月儿高,

月儿出来照树梢。

月兒底下想情人,

比上往日倍心焦。

(许英国:《青海藏族情歌三百首(附汉族近代歌谣)》P131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编,1984)

其实,这首古老的河湟情歌,就是一首古老的吴歌。

曲艺《月儿弯弯照九州》散见于青海河湟各地。湟源丹噶尔曲艺队平弦唱词如下:

【前岔】

金鸟西沉夜空茫茫牙云儿月,

牙牙月儿挂当空,

月儿圆了月儿缺,

月缺月圆岁月多。

【赋子】

千古兴亡明月照,

人间世事永不了,

继往开来老百姓,

生生不息有大道。

【凤阳歌】

月儿弯弯照九州,

什么人欢乐什么人愁?

什么人高楼上饮美酒?

什么人流落在外头?

月儿弯弯照九州,

得意人欢乐离别人愁,

团聚人高楼上饮美酒,

离别人流落在外头。

【后岔】

日月经天江河行,

青山年年百花红,

唱不尽月缺月圆,

悲欢离合天上人间情,

天上人间情。

大通桥头镇地方曲艺队演唱的《月儿弯弯照九州》,内容如下:

【前岔】

金乌西沉(牙云儿月),

夜空忙忙一灿明,

亚亚月儿挂当空。

【赋子】

月儿圆了月儿缺,

月缺月圆岁月多,

天空晴朗明月照,

人间世事永不了,

继往开来老百姓,

生生不息有大道。

接着是【凤阳歌】和【后岔】,与湟源的【凤阳歌】和【后岔】内容完全相同。

《青海传统曲词汇编——平弦》(内部资料)中的“月儿弯弯照九州”与《玉堂春》有关,如下:

【凤阳歌】

月儿弯弯照九州,

什么人欢乐什么人愁?

什么人高楼饮美酒?

什么人离乡在外头?

月儿弯弯照九州,

皮氏女欢乐苏三儿愁,

赵监生高楼上饮美酒,

王三官离乡在外头。

【倒板桨】

月儿弯弯照当空,

苏三儿盼的是王金龙,

早来三日重相见,

迟来三日不相逢。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24中,就有《玉堂春落难逢夫》的故事。除了青海,黄梅戏、延安戏曲中也有《月儿弯弯照九州》。陕西延安酒曲如下:

月儿弯弯照九州,

什么人高兴什么人愁?

什么人高楼饮好酒?

什么人留在门外头?

月儿弯弯照九州,

新女婿高兴新媳妇愁。

送人的高楼饮好酒,

吹鼓手留在门外头。

陕北套曲《审录》里也使用了该唱词:

月儿弯弯照九州,

三哥哥欢聚奴还忧愁。

三哥哥身落在何方地?

家丢下苏三受忧愁。

1942年,陕北发现了一种叫《审录》的大型套曲。唱完这个套曲需要一个多小时。故事讲的是贵公子王景隆和名妓苏三之间的生离死别的故事。之所以叫《审录》,是因为只节选了苏三落难洪洞县,王景隆亲自会审时的“记录”。“这个‘庭审笔录通篇用倒叙手法,借苏三之口讲述她被卖烟花巷,与王景隆相爱、分离,最后被人诬陷,打入死牢的全过程。中间也穿插了一些王景隆和第三者的唱段。唱词文雅工整,唱腔婉转动人,具有明显的江南风格。”“因为冯梦龙的小说《玉堂春落难逢夫》自明代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诞生后陆续有人改变成戏曲。最早在明末就被改编成舞台剧《完贞记》《玉镯记》传奇上演。到了清代,更是被各个地方剧种移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审录》不是陕北土生土长的东西。”⑦

青海平弦又叫西宁赋子,与北方曲种有所不同,委婉隽永,大有南曲之风。王世哲先生认为青海平弦是从明代南京一带随着移民传入青海的,谢承华先生认为“青海平弦是在扬州清曲的流传中,以南方‘赋子(赞)的流变曲调为基础,兼收并蓄了元、明南北散曲及古今许多小调、小曲及其他曲艺的一些曲牌,在青海以西宁市为中心逐步形成的地方曲艺曲种。”⑧从青海《月儿弯弯照九州》看,平弦来自江苏之说不是没有道理的。

首先,“++弯弯+++”起兴程式来自江南。流传在青海民和的手抄本《目莲宝卷》中就有此类吴歌:

白云和尚上,唱引子:

两头弯弯一张弓,

终朝每日是英雄,

有朝一日弦断了,

两手落得一场空。

“++弯弯一张弓”不仅是青海“花儿”中的句子,而且“++弯弯+++”是“花儿”的起兴程式,如:

镰刀弯弯割芝麻,

芝麻的骨朵儿吊下;

来哩嘛不来说实话,

清油的灯盏照下。

(《花儿集·西宁演唱特刊》P131 青海省西宁市文化馆1979)

这首“花儿”的起兴句值得推敲。青海无芝麻种植,何来“镰刀弯弯割芝麻”?可见,这是外来的一种起兴方式。这种起兴程式与洮岷“花儿”的“镰刀弯弯割稻田”颇为相同,都是明代吴歌的起兴程式。再如:

镰刀的弯弯割韭菜,

韭菜的根拉乱了;

背背搭搭的你走开,

妹妹的心疼烂了。

(《中国民间歌谣集成花儿专辑:湟中资料本》P112 湟中县文化体育局 民间文艺集成办公室 1986)

镰刀的弯弯割韭菜,

韭菜的根拉乱了;

背背搭搭的你走开,

妹妹的精神儿乱了。

(《花儿集·西宁演唱特刊》P131 青海省西宁市文化馆 1979)

镰刀的弯弯割韭菜,

韭菜的根拉乱了;

你说哈天亮就走哩,

眼泪把碗淌满了。

(《花儿集·西宁演唱特刊》P131 青海省西宁市文化馆 1979)

上面三首作品的前两句都一样,用“镰刀的彎弯割韭菜”起兴,这与“镰刀弯弯割芝麻”一样,均属“++(的)弯弯+++”程式起兴。

眉毛弯弯一张弓,

弓一张,

箭射了天上的凤凰;

小妹妹生下的贤良人,

人贤良,

说一句话儿者稳当。

眉毛弯弯一张弓,

弓一张,

箭射了天上的凤凰;

盼来盼去一场空,

空一场,

难心上加上的愁肠。

(《花儿集·西宁演唱特刊》P149 青海省西宁市文化馆 1979)

这两首“花儿”想象奇特,艺术手法高超,是河湟“花儿”中的优秀作品。“花儿”之“眉毛弯弯一张弓”与上海的“眉毛弯弯像条线”非常接近,与前面的“镰刀的弯弯割韭菜”属于同一种起兴的结构程式,并兼具江南“++弯弯+++”“++弯弯一张弓”“眉毛弯弯+++”三种程式。(未完待续)

注释:

①“得知道”,即“谁知道”。

②“打泡儿”即罂粟花,因罂粟籽叫“御米”,故“打泡儿”又叫“洋米莲”。

③参见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九。

④冯梦龙著,关德栋选注.挂枝儿·山歌[M].济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128页。

⑤参见《水东日记》卷五。

⑥参见《西湖游览余志》卷二五。

⑦狄马.《审录》一部失落的套曲[J].各界,2009年第9期.

⑧参见《中国曲艺音乐集成·青海卷》。

猜你喜欢
程式九州月儿
月儿
新春
学术写作程式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月儿弯弯
The Brief Analysis of Moonlight
羞涩的月亮
太行的松柏九州的樱
广汽传祺增程式电动车型首发
戏曲音乐的“程式”再思考
邻居家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