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庭文化中走来

2020-09-27 23:20高承善
回族文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牧民艺术

北庭,是唐代北庭都护府、元代别失八里大元帅府所在地,丝绸之路北道上的“世界文化遗产”。曾经抚育过元代回鹘诗人贯云石、画家高克恭、丁野夫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也在此生活长达四年,留下了大量著名诗作。而如今,在这名城热土中又走来了一位现代画家,他就是新疆著名西域风情画家张天铭。

张天铭,新疆吉木萨尔县人,1946年生,笔名日月、漠人,系新疆美术家协会会员,被聘为中国书画研究院高级美术师、中国书画印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昌吉州政协书画院副院长、北庭书画院院长。个人资料入编世界华人书画辞典、中国当代书画家名人大辞典等多种辞典和画集。他的《火红岁月》入展国家民委、文化部、中国美协举办的第二届美术展;《猎鹰》入展全国群星奖优秀作品展;《龟兹舞伎图》入选中国二十一世纪澳大利亚展,并被澳大利亚森雷公司收藏;《新疆风情》组画六幅,入选北京首届艺术博览会;《飞天伎乐图》入选韩国98世界美术大展,并被该国碑林园收藏;《披星戴月》获我国西部实力派画家作品展优秀奖;《龟兹舞伎图》《收获的季节》入选文化部中国艺术城国际老人年世纪名家作品展,并获金牌创作奖;《转场的季节》被吴道子艺术馆收藏,获大展精品奖;《狂歌图》获烟台第二届国际艺术博览会一等奖。他的作品多次获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厅,昌吉回族自治州党委宣传部、文化局、文联等单位奖项。先后五次应邀去济南、烟台、福州、武夷山、乌鲁木齐等地举办个人画展。艺术成果被新华社、中国新闻社等十几家媒体和网站刊载,济南、福州、乌鲁木齐等多家电视台做过报道和专访。

张天铭出生于北庭故城所在地的吉木萨尔县北庭镇,北庭文化的种子从小就播撒在他的心灵里。他从小爱画画,上小学时家里的墙上、废纸上,他的书本上、演草纸上到处都是他画的画,有次画了老师的头像,还被老师罚站。他二十岁进了县电影公司,經常到牧区放电影,晚上放电影,白天就去写生,哈萨克族牧民的生活成了他艺术创作的源泉,他勾勒了牧民转场、放牧、日常生活的大量素描,为他以后的创作储备了大量素材。1983年,张天铭进入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深造,难得的学习机会,良好的学习条件,激发了他火一样的学习热情。听卢沉、周思聪等大师授课,跟随史国良到各地采风,学习人物工笔画,学习如何造型,如何画素描,讨论点、线、面的配合。他废寝忘食,日摹夜思,两年宝贵时间,打下了他坚实的专业基础,从此在艺术的殿堂里开始尽情遨游。

他说:“北庭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为我提供大量的创作素材和灵感。作为一个吉木萨尔人,一定要为弘扬北庭文化做出应有贡献!”他家离北庭故城只有几公里,小时候,他常去北庭故城、北庭西寺玩耍,常能捡到古钱币、陶罐等。后来,北庭西寺得到挖掘,里面的壁画让他痴迷。再后来,他深入学习了北庭历史,学习了新疆历史,使他的视野一下子开阔了起来。他多次前往北庭西寺、龟兹克孜尔千佛洞、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等地,一住就是几天。壁画中大写意的人物造型、飞动的线条、传神的点画都成了他如饥似渴学习的内容。他细心观察并认真描摹佛洞的壁画,从中吸取了大量艺术营养。佛寺的壁画,雄奇的西部风光和独特的人文精神赋予了他博大的情怀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汉唐风雨,各民族的深情厚谊,西域风情的别样特色,边疆风物的多姿多彩,无时不在熏陶撩拨着他的心灵。他积极用笔墨反映西部博大精深的人文传统,描绘西部独特的人文风貌。在观念和实践中融合西画的素描画法与传统笔墨的表现元素。它充分利用了中国线描的特殊魅力来造型,强调造型的艺术效果,尽情体现线的韵味、美的节奏、诗的内涵,使构图和造型极富有生命的张力,包含着画家对天下万物的感悟和体验,寄予着主观情感的意向轨迹。《五月天山雪》取材于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在月明星稀之夜,戍边将士面对天山,依偎战马金驼之畔,长笛横吹,乡亲缕缕,边城夜寒,心中思春,将士们报国热情跃然纸上。《岑参诗意图》取材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胡地送别,数骑远去,马蹄踏雪的足迹交织着诗人惜别的深情。雪地上马蹄印款款远去,送友人之情随马蹄之足印直奔长安,叠印成朵朵报春花。他的《飞天》《舞伎》《龟兹古风》《狂歌图》等作品无论是造型方式、笔墨技法,还是作品的悲壮意识,都极具个性化的情感特征,在人物造型上,合理夸张又恰到好处,在大处延展驱驰,小细节上游刃有余。

在弘扬古文化的同时,他也把目光关注到了当地哈萨克族牧民、维吾尔族群众的生活当中。为了融入哈萨克民族的世界,他经常与牧民们一起生活,亲身去体验牧民的转场生活。张天铭用笔墨不停地反映着哈萨克族牧民在草原上转场的画面。在张天铭的心目中,哈萨克族牧民身上那种平凡的世代传承游牧生活和不断追求现代文明生活的精神,就是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而维吾尔族群众城市商业化活动则是一种更具现代意识的人生形态。于是,画家对于民族精神的理解与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质朴生存的追求浓缩融合到了一起,激发出了他独特的西部民族风情画卷。他在众多少数民族风情题材作品上,洋溢着淳朴、传神、生动、写意的真实美感。从其人物画的笔法、结构中,可以看到他追求形神兼备的一贯宗旨。在情态上,宏伟而又不失细腻,对人物情感、心态、性格的把握恰到好处,精妙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他的绘画是以线为主导,同时注意水墨与色彩的渲染,表现出内在的韵律所特有的动人魅力。线条流动,急而多涩,慢而轻盈,拙里藏秀,极有神韵。他的线,即使随意地一点,也都表现出体、面、质感和动态,也充分表现出“墨分五色”妙处,淡而沉厚,浓而威严,枯而苍老,湿而有光,触发起主体精神基于形象思维的无限联想和展示。他的人物画,以传神为主导,以生活为基要,富有节奏的线条和突破时空所展现的布局,把有限的画面化为无限的艺术空间,创造出妙超自然的审美意境。这是他在对蕴藏在现实生活里那美好事物的不断收集发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常于漫不经心处显露新疆的神奇绚丽和艺术家苦心经营的美丽。工笔人物画《火红的生活》通过少女驸水、放牧、挤马奶、深夜护羔、打草等场面,生动地刻画出哈萨克族牧民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再现了改革开放后哈萨克族牧民的欢乐。现代写意人物组画《南疆风情》则面目各异、线条简练、风味浓烈、极富神采,再现了南疆巴扎热闹繁华的新气象。

在长达五十多年的绘画生涯中,他不断学习探索,不断实践。他渴望着创新,渴望着超越,倾注毕生心血从艺术本位语言上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艺术领域,在追求艺术完美中探索,在反映现实生活中进步。在采访中,他说:“搞美术一定要把握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问题,中国国画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继承好传统、发扬好传统,搞好现实题材的创作,是我一生最主要的追求。”他告诉我:“中国画用线条造型,用点线传神,这是中国画的生命,但是也要借鉴西方美学结构学的理论,在反映现实生活中,一定要学会‘拿来,把一切有用的技巧拿来为我所用,为反映美好的现实服务。”他创作了反映北庭历史文化的大型国画《盛唐北庭》,反映历史人物的《孔才》,这些作品有些耗时几个月,有的从构思到创作完成一年多,都成了他的精品之作。

中国画讲究书法用笔,“以书入画”是古代画家一直在实践和追求的。“骨法用笔”指的就是书法用笔。在潜心学习绘画技法的同时,他也一直在致力于书法的学习修炼,他的书法从大篆入手,先后临摹了《散氏盘》、西周大篆、汉隶等书法名帖,使他对于线条的把握有了明显的提升,他的书法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在努力追求美术最高境界的同时,他也十分关注家乡的文化事业。作为县文化战线的领军人物,县文联的副主席,他时刻关注全县文化事业的发展。在他的倡导下,县上成立了北庭书画院,成为大家学习交流的平台,开展了许多交流活动,邀请刘洪彪、史国良、李阳、殷光灵、于小山等名家前来讲学交流,每年举办一次美术展览,进行常规培训,为吉木萨尔县培养了一大批艺术人才,推动了吉木萨尔县文化事业的发展。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活到老,学到老,如今,年过七十的张天铭,仍然每天笔耕不断,在反映北庭历史的系列创作中开始了新的征程。我们祝愿他在这个新领域里将艺术创作推向新的高峰。

作者简介

高承善,新疆摄影家协会会员、昌吉州摄影家协会理事、昌吉州书法家协会会员、昌吉州作家协会会员、吉木萨尔县摄影家协会主席,曾在全国、自治区及昌吉州报刊发表散文、报告文学作品多篇,代表作有《烈火中永生》《车师古道》等。现任职于新疆昌吉州吉木萨尔县委宣传部。

猜你喜欢
牧民艺术
雪中放牧新风景
牧民和一株草
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对牧民的影响探析
商人买马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