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更多一流的应用型人才

2020-09-28 07:01高马孝民
河南教育·高教 2020年8期
关键词:黄淮一流应用型

高马 孝民

“你们的精神,将代表黄淮精神;你们的品格,将铸就黄淮品格;你们对社会的每一份贡献,都将使‘黄淮学院这四个字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6月30日,在黄淮学院“云毕业典礼”上,学校党委书记李国胜深情寄语2020届毕业生。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今年的大多数毕业生只能相聚云端,通过一场特殊的青春盛典,与校园告别,向未来出发。

在典礼现场,少了一些往年的毕业氛围,多了一些今年的精心准备。李国胜说,在今年这样的特殊时刻,他一直在想要跟这届毕业生说些什么,“准备了很长时间”。

他还特意为毕业生们写了一首毕业歌——《年少一场》:“……我们在这里相遇欢聚/我们在这里告别启航/我们曾经年少一场/我们终究要天各一方/有一点淡淡的忧伤/有少年的豪情万丈/走啊,走啊/去直挂云帆/去乘风破浪……”

那一天,李国胜的寄语在黄淮学院校友的手机上刷了屏,也在网络上赢得了很多网友的点赞。

和毕业生们一样,黄淮学院正值青春。2004年5月,学校经教育部批准,由原驻马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原中原职业技术学院合并升格为综合性普通本科高校。“起点不算高,基础不够好”,就是这样一所高校,凭着“除了奋斗,别无选择”的精神,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應用技术大学办学之路,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一份“河南样本”。

特别是近年,黄淮学院转型发展驶入快车道,先后成为教育部应用技术大学改革战略研究试点院校、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河南省首批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河南省5G智慧校园试点高校、河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河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河南省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校园(标兵)单位等。

2014年以来,学校更是连续承办了六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该论坛搭建了中外教育界、企业界交流与合作的国际化平台,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性论坛。

在学校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一大批优秀毕业生走向社会各个行业,用“除了奋斗,别无选择”的黄淮精神、“唯有创新,方能超越”的黄淮品格书写出的精彩。

“今天不是结束,而是新的起点;今天不是告别,而是从这里出发。”李国胜说,心之所愿,无所不成,这是给这届毕业生的寄语,也是学校打造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大学的自我激励。

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教师

河南教育(高教):李书记,您好!黄淮学院今年的毕业生已经“出发”了。您在给他们的寄语中强调“要在时空变化中不忘初心,勇做新时代的新青年”,希望他们不惧风雨、不畏艰难,把个人奋斗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您如何理解“新时代的新青年”?

李国胜:关于“新青年”,100多年前,陈独秀先生在《新青年》上阐释了他的理解: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涤绝做官发财思想”,而“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而“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同时,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青春》,号召青年人要“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他们理解的新青年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青年,有文化内涵、精神追求的一致性,也有时代内涵的不同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了六点要求:一是要树立远大理想,二是要热爱伟大祖国,三是要担当时代责任,四是要勇于砥砺奋斗,五是要练就过硬本领,六是要锤炼品德修为。这是“新时代的新青年”的最好画像。

河南教育(高教):培养“新时代的新青年”,高校需要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不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在推进课程思政方面,黄淮学院有哪些新思考?

李国胜:课程思政建设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关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成效,所以,我们学校一直强调提升政治站位、夯实政治责任,深刻理解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

从根本上来说,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需要和必然要求。对我们学校而言,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也是凸显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竞争力、实现办学目标的重要选择。发展是我们学校永恒的主题,其中,质量发展是最重要的发展,内涵发展是最实质的发展,特色发展是最根本的发展。把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做好了,就会是黄淮学院的特色。这样既能提升我们学校的办学竞争力,又能体现我们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为中心、提升育人质量的努力方向。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学校一直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于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探索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赢得了各方面的认可。

河南教育(高教):在推进这项工作的过程中,黄淮学院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李国胜:教育部刚刚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可以说,目前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教师。

重点在教师,一方面指教师要先行认识,即教师对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先行认识;另一方面指教师要先拓展能力,即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从专业课程中挖掘出来,再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中。这个过程不是生硬、简单、直接地照搬,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能力和水平。难点在教师,是指教育者先受教育,即广大教师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情操、深厚的家国情怀、宽广的国际视野、鲜明的创新思维和扎实的学术功底,从而能够做到以思想影响学生、以理想教育学生、以行动示范学生、以知识传授学生、以风范引领学生、以情怀涵养学生。

勇于对标一流应用型大学

河南教育(高教):经过多年发展,黄淮学院已经成为全国应用型大学建设的一面旗帜。未来,学校将如何进一步凸显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

李国胜: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大学。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就是进一步凸显办学优势的过程。

黄淮学院所在的驻马店,是河南重要的人口大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在这样的地方是否有可能培育出一所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广泛影响力的一流应用型大学?我们非常自信。不可否认,我国的一流大学多数位于一线城市。如果我们放眼全球,特别是欧洲的一流大学,就会发现,也有很多是位于区域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的。

另外,黄淮学院勇于对标中国一流应用型大学和世界一流应用型大学,在比较中寻找自身的差距。我们借鉴这些高校的办学模式、办学特色等,创新性地融入黄淮学院的发展过程,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探索能力、动手能力、应用实践能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去年,学校动画专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建筑学等6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际金融学等11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课程;学校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的博士团队所做的“微生物转化秸秆和养殖粪便制备生物有机肥与产业化研究”获批河南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学校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代表队在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中荣获佳绩……学校正在一步步提升核心竞争力,一步步实现办学目标。

河南教育(高教):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是不是意味着在产教融合、校地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李国胜:是的。这是学校推进转型发展、建设应用型大学的一个重要使命,而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就要在这些方面做出一流贡献。我们学校一直强化“围绕发展办大学、围绕产业办专业、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人才”的转型发展理念,致力于推动学校高质量、高水平转型发展。

我们学校坚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服务驻马店“产业强市”战略,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近年,学校主动对接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围绕驻马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现实需求,面向区域产业经济和中部崛起发展战略需求,不断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对企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和保障。学校与驻马店市政府共同成立了“驻马店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着力打造“一个智库、两个基地、三个平台”,组建了6个研究所,成立了“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研究院”“大数据发展研究院”,力争建成驻马店研究权威、河南研究有影响的高端智库、技术研发中心和政产学研合作的典范。学校与河南省应急管理厅研究探讨合作成立黄淮学院应急管理学院,服务河南省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提升区域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管理水平,助力河南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

同时,学校积极与各县区开展合作,与平舆县合作规划设计了“蓝天芝麻小镇”,与遂平县政府、市文广旅局等4家单位签署协议,致力于将遂平县嵖岈山镇红石崖村打造成黄淮学院实践教学示范基地,打造成新时代中原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点、乡村振兴的示范点。

学校还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服装协会、西平县签约共建“嫘祖服装智能制造学院”,与中集华骏车辆有限公司合作共建“黄淮学院—中集华骏智能制造学院”,与驻马店市委市政府合作共建“农产品加工学院”,与河南省农垦集团、国家菌草工程技术产业化研究发展中心合作共建“黄淮学院黄河生态工程技术学院”,全力打造基于新工科背景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现代产业学院。

这些都是学校在推进更高层次产教融合和校地合作方面的积极探索。学校未来将推进高质量发展,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

全力做好特殊时期的毕业生就业工作

河南教育(高教):黄淮学院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走在了前面。未来,学校如何利用好各方面资源,進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李国胜:建设一流的应用型大学,最重要的是看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

我们学校坚持以内涵建设和综合改革推动本科教育质量提升,制定出台了《黄淮学院振兴本科教育实施方案》。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着力建设高水平教学体系,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同时,实施“课堂革命”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改革。目前,学校已经获批10个省级教学改革项目,2个应用型人才培养项目获批重大项目和重大委托项目,2个项目入选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

我们学校还坚持“聚焦学业、聚焦专业、聚焦创业”,大力推进“读书工程、竞赛工程、孵化工程”,深入开展读书报告会、学生“文创产品义卖节”和各类科技文化竞赛活动,全面加强“理论教育”“舆论宣传”“文化环境”“实践育人”四个高地建设。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培养学术性与职业性有机统一、就业有实力、双创有能力、发展有潜力的新时代一流应用型人才。

河南教育(高教):了解黄淮学院发展的人都知道,就业创业工作也是学校的一张亮丽名片。学校在这方面获得了多项国家级荣誉,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今年的就业创业工作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有多大?学校如何应对这种影响?

李国胜:从宏观方面来看,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加上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经济走低的影响,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黄淮学院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肯定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面对今年就业工作的新形势,我们学校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准确把握中央决策部署和上级的工作要求,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坚持创新形式、精准施策,全力做好特殊时期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当前,很多毕业生已经顺利找到工作和考上研究生,接下来,我们重点要做好对未就业毕业生的分类指导,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精准帮扶,为他们提供不断线的精准就业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方面积极拓宽就业渠道。要求学校各相关单位站位全局、群策群力,充分利用互联网、广大校友、校企合作联盟等资源和渠道,应征入伍、服务西部、各种招考以及国家出台的毕业生就业鼓励政策,发动教职员工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协调就业岗位,争取最大限度实现毕业生早日就业。另一方面做好毕业生教育引导工作。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疫情和就业形势,树立正确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以良好精神风貌和饱满工作热情走出校园、迈入社会。鼓励更多的毕业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共奋进,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

责编:思 源

猜你喜欢
黄淮一流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黄淮麦区Fhb1基因的育种应用
水利诚信单位风采展示(驻马店市黄淮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关注一流学科
黄淮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室内设计作品选登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中期天气预报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