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高层次人才管理研究

2020-10-09 11:15高铎王洪超黄米娜
辽宁经济 2020年9期
关键词:人才管理人才流失沈阳

高铎 王洪超 黄米娜

〔内容提要〕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动力,沈阳作为东北区域唯一的新一线城市和核心城市,近年来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人才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受经济发展、地域环境、气候条件以及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沈阳市人才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沈阳市高层次人才现状、人才政策措施制定及实施情况,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沈阳 人才流失 人才管理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背景下,沈阳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确立人才引领振兴发展的战略地位,聚焦加快推进“一带五基地”建设、深入实施“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制定了《沈阳市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的若干政策措施》,简称“人才新政24条”,出台59个人才新政配套细则,围绕落实省委《辽宁省人才服务全面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制定《沈阳市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的若干政策措施的补充意见》,简称“人才新9条”,形成了“1+N”人才政策体系,人才新政的覆盖面和吸引力显著提升。本文所指高层次人才为符合《沈阳市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所规定的各类人才。

一、沈阳市高层次人才现状

1.人才总量。2018年,沈阳全市人才总量约为200万人。其中:党政人才为8.4万人、专业技术人才为79.8万人、技能人才为71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为35万人、农村实用人才为5.8万人、社会工作人才为4.5万人。2019年,沈阳全市人才总量约为229.55万人,新增29.55万人。从前几年的情况看,沈阳市人才资源总量约占全省人才资源总量的35%左右。

2.高层次人才数量和质量。《沈阳市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及《沈阳市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将高层次人才划分为五个层次:一是顶尖人才;二是杰出人才;三是领军人才;四是拔尖人才;五是高级人才。2018年,沈阳全市共有高层次人才总量4618人,包括“两院”院士22人,“千人计划”专家71人,“万人计划”专家69人,长江学者46人。“省优秀专家”136人,省“兴辽英才”计划人才131人。高层次人才占人才总量比重为0.23%。2019年,沈陽市新认定高层次人才1282人,入选“兴辽英才计划”杰出人才2人,入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0人,入选青年拔尖人才105人,入选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17个。

3.高层次人才流动情况。沈阳市乃至辽宁省人才流动呈“总体增长”“低进高走”“南渡易北归难”的复杂局面。从总体看,人才流入大于流出,人才流出有增加趋势。人才流动主要有五种情况:一是高校人才。25所驻沈高校三年累计流入具有中、高级职称人才1654人,流出437人,流入、流出比为3.8∶1。流入人才以中级职称为主,流出的副高级以上职称人数接近总流出量的一半。具有中级职称人才三年累计流入1252人、流出249人,分别占流入、流出总量的75.7%和56.9%。具有副高级职称人才三年累计流入251人、流出110人,分别占流入、流出总量的15.2%和25.2%。具有正高级职称人才三年累计流入151人、流出78人,分别占流入、流出总量的9.1%和17.8%。二是科研院所。驻沈科研院所三年累计流入具有中、高级职称人才458人,流出465人,流入、流出比为1∶1.02。流入的高层次人才少,副高级以上职称人才流出量均超过流入量。具有中级职称的人才三年累计流入361人、流出273人,分别占流入、流出总量的78.8%和58.7%;具有副高级职称的人才三年累计流入77人、流出150人,分别占流入、流出总量的16.8%和32.3%;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人才三年累计流入20人、流出23人,分别占流入、流出总量的4.4%和4.9%。三是国有企业。人才流出大于流入。三年累计流入人才463人、流出547人,流入、流出比为1∶1.2。从专业技术人才看,人才流出数量呈递增趋势。专业技术人才三年累计流入91人、流出194人。从高技能人才看,通用性人才流失现象突出。专用性强的企业和工种高技能人才队伍稳定;通用性强的企业和工种高技能人才流出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四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通过深入落实招才引智、购房补贴、租房补贴、人才驿站等引才宜居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来沈发展,累计吸引储备高校毕业生来沈就业创业13.7万人。京东电商平台大数据显示,沈阳高校毕业生本地居留率已达49%,比前些年有了较大增长。但部属高校(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毕业生省内就业率基本保持在30%左右的水平,同前些年相比有下降的趋势。而省属高校省内就业率比较高,大多数高校超过了50%。五是地域流动。在同等薪酬条件和发展平台的前提下,普遍人才的首选工作区域并不是东北地区。如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近三年招聘的应届毕业生中东北籍人才占60%~70%、华北、西北籍人才占20%~30%,几乎招不到南方籍毕业生。我国南方一些普通高校在辽宁省招生分数线越来越高,不仅仅是一些名校的招生分数逐年在提升,就是一些普通院校在辽宁省的招生分数线也越来越高,远高于辽宁省同类院校的招生分数,这说明本省高中毕业生报考城市也逐年倾向于南方。

4.人才培养储备发展平台建设情况。沈阳市有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沈阳中德产业园、沈大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级产业园区和创新示范区。截至2015年,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237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88家,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6家。截止2018年底,共有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36个。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83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496家,21家新型研发机构,“中德国际智能创新园”和“工业物联网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一批国际研究中心获批建设。人才培养和发展的平台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二、沈阳市高层次人才政策措施制定及实施情况

1.政策体系渐趋完善。近年来,沈阳市陆续出台了“人才新政24条”“人才新9条”及相关配套文件出台,并逐步落实,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速打造人才创新创业新高地发挥了积极作用。加之沈阳作为辽宁省的人才集聚高地,又可享受省本级的政策红利,进一步释放了人才政策效能,优化了人才服务环境。在颁布的《沈阳市高层次人才认定补充办法》中,对高层次人才的认定范围进行了扩充。2020年,出台了《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沈阳市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的通知》,同时公布了《沈阳市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2020年版)》。对高层次人才按照类别和层次给予资金资助、配套奖励、购租房补贴、生活补贴,提供医疗服务、子女入学、配偶随迁、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解决住房问题,加大创新创业扶持力度,鼓励实施成果转化。

2.政策措施成效显著。在“兴辽英才计划”带动下,沈阳市开展高精尖优才集聚工程、中青年科技英才培养工程等七大人才工程,实现高层次人才加速集聚,新增落户人才1万余人。深化“三引三回”活动,累计达成签约项目1200亿元,储备人才3700人;2018年评选表彰首批25名“盛京大工匠”;培养中青年科技英才33名,其中包括新增院士3名,奖励33名中青年科技英才和6家培养单位共7910万元;评选出13个推动产业升级、产财融合的代表性创新创业团队,奖励资助4300万元,带动项目投资4.43亿元,聚集高层次人才60余人;全市全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名、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5名;全市共有40099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副高级与高级职称人员分别为3159人和229人;技能人才培育力度持续增加,共有3.5万名技能人才,其中新增8794名高技能人才。创新探索开展高层次人才税收补贴工作,惠及高层次人才767人,补贴资金1624万元。积极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宣传力度,扩大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知曉度,提升政策惠及面,2019年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56笔,共计1.88亿元。

3.人才发展环境一定程度优化。出台《沈阳市高层次人才服务指南》等政策,为高层次人才开辟各类“绿色通道”,共有包括高层次人才认定、落户、子女就学、医疗保健、咨询、税务登记等17个服务事项,集成在一个政策文件中,为有意于来沈阳发展的高层次人才提供集成、便捷的服务。为900余名高层次人才提供专用健康证,在沈阳地区21家定点医院推行高层次人才优先挂号、优先就诊、优先住院服务。

三、高层次人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人才流失的各种形式叠加出现。人才流失分为人才数量净流失、低水平人才进入高水平人才流失的相对流失、人才老龄化带来的劳动人才不足和发展创新活力不足的隐性流失等方面。近年来,人才流失成为制约东北振兴的主要问题。根据人口普查资料,东北三省常住人口在2014年开始急速下滑,三年间减少了101.6万人。另一份数据是,在对2017年东北地区公布的高校就业质量报告整理统计发现,东北三省高校毕业生中,来自东北区域生源所占比例56.8%,而选择在东北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仅为37.5%。高层次人才流失则更为严峻,具体数据由于无相关统计,暂时没有全面的数据,但已形成共识,社会感受明显。仅以辽宁省高学历人才流动情况为例,2015年跨省流入人口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4.22%,流出人口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15.42%。在人才区域流动中,辽宁省是人才净流入地区,吉林省和黑龙江省是人才净流出地区,沈阳由于“人才新政24条”,近年来人才有所回流。沈阳老年化问题极为严重,按照国际上对老年型社会的四个标准判断,沈阳老年化程度排在全国一二线城市的第二位,仅次于南通市,这将在今后较长时间制约经济发展。

2.高层次人才结构布局不适应产业发展。从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评公布的2019年高层次人才结构来看,2019年认定沈阳市高层次人才1282人。其中:高校433人,医院257人,科研企事业单位217人,其他企业375人,占本年度新增高层次人才的比例依次为33.78%、20.05%、16.92%和29.25%。不难看出,沈阳市高层次人才分布结构主要集中在高校、医院和科研企事业单位,涉及其他企业领域较少,不足三分之一。占机构数量较少的高校、医院和科研企事业单位集聚了大部分的高层次人才,而作为产业端的其他企业高层次人才数量相比较少。从2019年“兴辽英才计划”入选人才情况看,主要在集中在东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中科院驻沈分所等少数机构,少数企业入选人才所属行业也多为重化工业,人才过于集聚在少数高校和科研院所,有高地高峰,没有形成高原。对拥有“东方鲁尔”美誉以高端装备制造业著称的沈阳而言,企业所属的经济发展、产业创新及转型升级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依然不足,仍存在供需矛盾,难以支撑产业发展和地区振兴。从《2019—2020年度沈阳市紧缺急需人才目录》不难看出,沈阳市最紧缺急需人才的行业仍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包括先进装备制造、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

3.经济发展缓慢导致人才培养、支持和激励不足。因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发展环境的不同,给予人才的政策支持力度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不但在软硬件环境上能够吸引高层次人才,而且给予的政策支持特别是资助奖励额度也较高。两者叠加后,发达地区人才集聚的“马太效应”逐渐显现。欠发达地区因在环境和经济条件上均不具有吸引力,陷入了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恶性循环,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虹吸现象”已经形成。而沈阳等东北地区因营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处于更加不利的处境,在社会上形成了“唱衰东北”的论调,对吸引人才来沈负面效应明显。如人才激励方面,目前人才激励政策惠及范围和力度向外来引进成熟型、体制内高学历的人才倾斜,忽视本土、正在成长中、体制外、技能高的人才,而且激励力度偏弱,2017年R&D经费内部支出140亿元,排名全国城市第29位。现有人才引进中,辽宁省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已连续三年没有大规模招录,对于倾向于稳定的体制内工作的东北年轻人来说无疑是外流的主要原因,也间接导致了高层次人才政策的落地见效。据了解,近三年来,部分高校引进了一些高层次人才,科研院所引进人才明显不足。以辽宁省农科院为例,近三年仅一次性招录50余人,再未引进。从人才培养平台扶持政策看,沈阳市一次性给予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单位15万元建设经费资助,一次性给予获批设立辽宁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0万元建设经费资助。而深圳市将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的设站单位资助标准提高至80万元,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资助标准提高至50万元。

四、高层次人才发展潜力、机遇和优势

1.相对地域优势。虽然沈阳市在人才发展中面临许多劣势、问题和挑战,但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新一线城市,以及辽宁省双核心城市之一,加上连接东北和南方的交通枢纽的加持,沈阳对东三省及辽宁省具有相当吸引力,而且由于人才新政的实施,这一效应会逐渐放大。

2.科技教育文化卫生资源丰富。沈阳拥有普通高等学校47座,其中双一流大学有东北大学、辽宁大学,卫生类高校有中国医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等,文化类高校有鲁迅美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等,中科院金属所、应用生态研究所、自动化所三个研究所坐落沈阳,加之上文所述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沈阳拥有丰富的科技和教育资源,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门类齐全。

3.产业转型升级空间优势。沈阳工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在工业4.0浪潮和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沈阳拥有中德产业园、沈抚改革示范区、新松机器人等工业大平台,有东软等互联网企业,如果能够牢牢把握机遇,则可逆势而上,利用轉型升级空间释放万亿级的市场需求和成长。

4.生活成本优势。沈阳市在新一线城市中房价偏低,库存去化周期较长,土地供应充足,对房产作为主要支出的中国人来说,沈阳生活成本无疑是很低的。沈阳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相对充沛,成本也可接受。如果利用好这些优势,再能提高人才收入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则可大大提高在沈阳居住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五、对策建议

1.靠政策引人留人,稳定预期和信心。支持人才长期在沈创新创业。有恒产有恒心,对在沈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按人才类别(层次)和工作居住年限(以签订劳动合同和落户为依据)给予个人所得税、房产税、车辆购置税等进行减免,直至给予补贴。人才类别越高,工作居住年限越长,税收减免幅度越大,而且人才类别和居住年限的折扣可以叠加使用。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收益不缴纳个人所得税;高层次人才子女(不限户籍)在沈签订劳动合同后,购房可享受父母(任意一方)工作居住年限的税收减免政策;对高层次人才按类别分别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降低贷款利率,5套以内不受限购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在沈注册年限和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可作为企业减税的途径,注册年限越长、吸引高层次人才数量和质量越高,税收减免幅度越大。高新技术企业投资建厂需要购买土地的,按注册资本、注册年限、高层次人才数量和质量、近年来创新成果、利税额度等综合考虑给予相应折扣。利用上述政策,增强人才在沈创新创业的稳定预期和信心,避免政策的短期有效影响预期。试行电子市民卡,按照人才类别和工作居住年限生成不同电子市民卡,在住院看病、公共交通、景点旅游、观影观剧、文娱演出等各方面公共服务中给予不同优惠。

2.靠产业育人用人,优化干事创业平台。沈阳地处东北,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已然不能改变,产业结构单一化、重工业化、初级化、同质化,短期内也无法调整到位。因此,应利用现有条件发挥原有比较优势,重视科技和教育,不再追逐GDP总量增长。一是加大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医疗健康、环境保护、文旅产业等领域的投入,把投资驱动的短期效益转化为创新驱动、要素驱动的发展后劲和升级空间,更加关注人均GDP增速和人民获得感提高,减少人才背负的教育、医疗和养老负担,打造宜居城市,吸引各类人才。二是厚植已有基础的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电子信息、医药化工、航空航天等行业,抓住工业4.0浪潮和工业互联网机遇,利用东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和中科院驻沈分所的人才优势、教育优势、创新优势,以及华晨宝马、东软集团、新松机器人、东北制药等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大力培养、吸引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产业吸纳人才,为人才创造平台。在市场需求旺盛时,我们抓生产;在市场需求低迷时,我们搞研发。

3.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凡是与高层次人才引育留用不相适应的体制制度均要及时修正。全面放开编制对吸引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体制机制限制,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引进拔尖人才以上的人才不受编制限制,即引即聘即扩编;全面放开对义务教育机构编制限制,按生源比例控制教师编制,增加生源就增加编制。允许全省各类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引进高层次人才,机关和事业单位引进领军人才以上的,若编制或岗位已满的,允许超编超岗聘用,或在主管部门调剂解决。

(作者单位:辽宁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

责任编辑:宋 爽

猜你喜欢
人才管理人才流失沈阳
最小和最大
Women in Dilemma—Analysis of Janie’s frustrations in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
铁路局站段青年人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家族企业社会化的瓶颈研究
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激发煤炭企业人才活力
如何有效防止人才流失
试论企业海归人才的管理
我国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现状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