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

2020-10-12 14:14李少华
商场现代化 2020年16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互联网+互联网

李少华

摘 要: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互联网是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助推力,而“互联网+”已经融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引起了各行业的巨大变革。在“互联网+”视域下,不断对创新创业型人才进行培养,借助互联网发展的红利,促进国家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与提升。本文主要讨论在“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以及现状,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解决对策,以期为相关研究贡献有益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转型,互联网带来了各行各业的迅速变化,“互联网+”已经成为一股世界不可忽视的技术力量。在当今时代中,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科学技术推动整个社会转向智能化时代,人才培养机制出现了急速化转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和要求难以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而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新的要求。实际上,“互聯网+”并不是一个新兴行业,而是将互联网技术和传统行业进行有效整合,以提升生产要素使用效益、改善业务水平、转变生产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从而带动经济朝着纵深方向前进。将“互联网+”运用到各个领域,主要是为了充分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将特定行业进行更深、更宽领域的拓展,以提高经济利益,获取更多的社会财富。在“互联网+”视域下,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能够重塑国家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就业,从而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以有效缓解社会矛盾,推动中国经济朝着高质量方向转变。

一、“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特征与重要性

1.“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特征

“互联网+”运用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工作中,主要是对于传统人才培养方式的颠覆与改革,坚持以互联网思维为中心,通过对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充分运用,以实现对人才的多方面培养,从而实现互联网和各行业的深度融合。当前“互联网+”视域下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主要有四点特征。首先,开放性。“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不同层面开放的综合体系,主要是指资源开放、平台开放、教育内容开放、师生关系开放等。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自身的学习与发展,教学资源充分开放融合,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开放性。其次,规模化。“互联网+”视域下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并非专注于精英人才能力的提升,而是注重于普通大众创新创业能力的塑造,从而形成新型规模化的创新创业能力带动,以形成“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再者,主体多元性。在“互联网+”视域下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并非集中于个体与学校,而是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充分参与,以国家为牵头者、全社会保证实施、学校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形成互相依存与相互促进的多主体机制,以培养良好的社会创新创业人才,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最后,教育生态化。通过对互联网技术的有效运用,能够更好地突出人才的主体地位,从而加强每个个体间的相互融合,以达到良好的生态化效果;同时,在“互联网+”视域下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能够实现高校、国家和企业间的良好联合,以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流动,帮助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有自身施展的舞台,实现自身价值,以助力“中国梦”。

2.“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是社会全面进步和国家良好发展的要求。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输送创新创业型人才,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实际发展中,通过国家政策保证实施,借助“互联网+”的红利对创新创业型人才进行培养,已不再是简单的人才培养,而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中的关键性内容。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到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中,以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性参与,从而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智力支持。

二是人才培养的需求和社会认知的根本出发点。人的任何思想都必须付诸实践,实践是检验问题的唯一标准,而将创新创业意识诉诸于实践,就必须亲身参与到社会中,要在社会锻炼中锻炼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才能真正达到最佳的教育目的。为有效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提高全社会对创新创业的正确认知,必须要形成国家、学校、企业三者间的良好融合,以在创新创业实践中产生新的理论、认知和观念,从而帮助创新创业教育达到更好成效。

三是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人是社会性的产物,人的本质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得到充分显现。在当前社会中,将“互联网+”的发展优势融入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能够有效激发社会活力,提高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从而指引人才培养方向;再者,将人的理论认知融合到创新创业中,有助于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而形成最优教育情况,以更好地实现对人才的培养,以促进国家人才培养效益的提升,帮助社会个体实现自我价值,为新时代国家建设贡献良策。

二、“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实际状况

首先,忽视“互联网+”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当今资源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究其根本,唯有人才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性要素。在“互联网+”视域下,社会各界依然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存在理解误区,甚至未能在思想意识上和行动上对此重视,仅仅注重对于专业型人才的塑造,将就业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再者,社会未能及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的学科体系中缺乏对创新创业相关知识的阐述与传授。同时,部分高校难以真正抓住“互联网+”所带来的产业红利,导致人才在实际就业过程中缺乏主动权而丧失了发展的机会,甚至很多人才难以有效就业,而出现就业难的局面。最后,即使一部分企业和高校已经认识到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性作用,对此构建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无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益,严重阻碍了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推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国家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其次,“互联网+”创新创业型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支撑。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坚持不断的长期行为,因此在这一行动中,师资力量是决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关键。通过实际调研发现,对于“互联网+”视域下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主要包括三种方式:一是借助猎头或者社会性招聘。通过该渠道所招聘的教师本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强,且对现实有着扎实而丰富的把握,自身的从业经验较为厚重,然而却因为未能受到专业的教师技能培训,仅仅在上岗前开展“急救式”培训,导致难以将自身经验和认识教授给学生,更是难以拥有足够的科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科研认知。二是学校选聘毕业生。在高校人才选拔中,很多学校都会选择那些成绩优异、社会实践丰富且有着较强创新思维的学生进入到高校中工作,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人才结构,然而因为自身的思维较难转变,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导致遵从课本开展教学,而使理论脱离于实际。再者,选聘优秀的退休师资。通过对退休教师的返聘,能够有效提升学校的师资科研力量,他们能够将自身所掌握的理论良性地进行传播,但是由于年龄的限制,导致这些教师缺乏足够创新能力,从而阻碍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再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较弱。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充分参与到社会实践中。然而,伴随着“互联网+”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在进行人才创新创业培养时,仅仅关注专业能力的塑造,而缺乏让学生参与到实践工作中,特别是对于一些财务类、工商管理等专业的学生而言,因为其具体工作内容较为特殊,如果仅仅进行理论教授,很难真正让学生具备相关的水平。同时,基本上高校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课程设置存在问题,难以实现实践和理论间的充分粘合,甚至缺乏足够的实践平台搭建,因此严重阻碍了人才的实际创新创业能力塑造。

最后,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机制建设不完善。当前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工作进行了较多尝试,然而在课程设置上依然出现了部分问题。一是创新创业型课程设置较少,很多高校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学生专业课的补充内容,仅仅是在短时间内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却难以在长期上为学生答疑解惑,造成一些学生在实际创新创业过程中阻碍重重却得不到有效解决。二是根据实际调研发现,大多数毕业生很难一走出校门就开展创新创业工作,基本上都是先进入公司进行经验积累再开展创新创业,导致学校实际专业课程难以满足社会实践的要求,直接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挥。三是创新创业课程所涉及的种类较多,内容丰富,但是却未能充分融入互联网的相关知识,缺乏相关教材进行理论讲解,知识面上较为狭窄,甚至很多学校仅仅在宣传“互联网+”的相关内容,而未能在课程知识上进行讲解,无法实现互联网和课程知识的良性融合,造成学生对此部分知识始终难以深入了解。

三、“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优化对策

新时代“互联网+”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对人才培养机制和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与发展,以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

1.政策上给予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以支持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而系统性工程,需要以政府作为牵头保证实施。政府要在“互联网+”视域下积极承担起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职能和责任,以国家利益为基准,不断提高宏观调控能力。首先,对于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要进行资金和物力上的保证,以促进产学研工作的完善化发展,构建起高校、社会和个人三者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在企业和高校中设立创新创业开发中心,实现技术成果的顺利转化,并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保证人才有机会充分融入到其中。同时,要基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对社会零散和优质资源进行深度整合,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并按期引导高校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和讲座,以拓展学生知识面,开拓眼界,从而有效选择创新创业领域,避免无效的创新创业。再者,政府要加大网络信息建设力度,通过相关的信息查询能够便捷、快速、准确地为学生提供网络创新创业知识,并将一些先进的技术产品进行模拟展示,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现创新创业思维的稳固培养。最后,政府要健全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政策法规,通过开展线上线下工作,以有效普及和弘扬相关法律知识,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以让学生守法、合规地开展相关创新创业工作。

2.深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改革

高校是“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阵地,是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优秀智力的重要场所,因此高校可以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等三个方面开展工作。首先,改革“互联网+”课程体系。在“互联网+”课程体系改革中,要充分借助互联网的技术力量进行资料整合,使课程资源朝着数字化、信息化等方向发展,比如通过整合网络化的创新创业教学资源库,对中国教育信息资源网、高等教育教学资源网等平台上的优质资料进行优质整合;设置符合学生发展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网络课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為学生搭建模拟仿真实践平台、工作岗位模拟平台等,让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工作实际内容,提升实践能力。其次,改革“互联网+”教学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对于传统教学理念和方式进行革新与完善,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养成乐于创新、热爱创业的好习惯;借助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数字图书馆、多媒体教学平台等,实现教学方式的改革,以QQ、微信等多种形式进行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播与教育,以实现专业性的问题解答。最后,改革“互联网+”学习方法。对于学习方法的改革,主要集中于学生身上,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以让学生享受充分的自主权,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和职业规划进行课程学习;同时学校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互联网平来进行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补充创新创业型师资力量以搭建新实践平台

师资是人才培养与发展的关键力量,因此要做好创新创业型师资力量的保证。首先,要在教师选拔上狠下功夫,全面考核教师质量与水平,通过对教学经历、教育程度、社会阅历、科研成果、创新创业经历等内容进行深入性审核。其次,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定期举办培训与交流会,为教师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并对于从外界招聘的教师群体进行教学方法和思维等方面的训练,以促进理论和实践的良好结合。再者,为促进成果转换,对于表现优秀的师资团队,要加强人力、物力、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和帮助,让教师能够在创新创业上施展起来无后顾之忧,可以带领学生亲身参与实践。

同时,要搭建创新创业新实践平台,将课堂教学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因此可以科学合理规划理论和实践课程,以充分把握企业人才需求和市场实际情况,培养出高质量的优秀人才;利用孵化基地、产业园、科技园等实践平台,以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有效落实保障,并安排专门的教师进行指导和帮助;组织和举办创新创业类比赛,并鼓励学生多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自身的学习成果。借助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能够将学生内在潜力进行充分挖掘,并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结语

在“互联网+”视域下进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主要是对当前国家立德树人目标的积极响应,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从而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红利,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按照“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特征和重要意义,并针对当前“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把握住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如社会对该类人才的忽视、师资力量的缺乏、人才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差、课程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针对性地探寻解决之道,如在政策上予以保证、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培养有效师资力量、构建实践新基地等,以厚植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效缓解就业难题,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有效解决社会矛盾,为国家良好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徐晓阳.“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分析[J].才智,2017(28):19.

[2]张娅琼,郝香.“互联网+教育”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与建设路径[J].创新,2020,14(03):108-116.

[3]李艳,段智敏,何雪利.“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9(22):179-180.

[4]申华.互联网+视域下高职跨境电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20):292-293.

[5]黄璀.“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究——以新媒体人才培养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27):23-26.

[6]张佑春,徐涛,王勇,朱炼.“互联网+”视域下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探究——以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6(04):82-85.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互联网+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