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红色文化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路径探析

2020-10-12 14:16王会娟
理论观察 2020年8期
关键词:政治认同红色文化大学生

王会娟

关键词:红色文化;大学生;政治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8 — 0121 — 03

红色文化是形成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高度凝聚了党的领导、中国道路、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是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鲜活教材和重要资源。在新时代背景下,立足于红色文化与政治认同的内在逻辑,将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有机结合,探索以红色文化培育政治认同的实现路径,有助于不断地深化和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

一、红色文化与政治认同的内在联系

红色文化因打烙着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印记,具有丰富的政治教育价值。“红色文化的政治价值,具体表现为传播政治意识、引导政治行为、造就政治人才,促进政治发展等作用。”〔1〕红色文化隐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因子,凸显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与高校政治认同培育高度契合。

(一)红色文化是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优质资源

“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和发展的具有革命性和先进性的大众文化,其中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2〕红色文化承载的红色资源、红色精神、红色传统为大学生政治教育提供了广泛的内容和载体。红色文化承载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精神品质与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价值导向高度一致,是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优质资源。

第一,红色文化是培育大学生政治信仰的活教材。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政治信仰教育,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高度凝练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发挥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中的信念固化功能,有助于树立大学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政治信仰,增强政治认同。第二, 红色文化是培育大学生政党认同的活载体。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历史的真实写照,承载着厚重的党史和国史,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和政治本色,是政党认同的文化基础和精神支柱。发挥红色文化认知优化功能,有助于强化大学生对党的意识形态和执政理念的认同。第三,红色文化是塑造大学生政治人格的精神养料。红色文化渗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人格的形成有重要意义。红色文化承载着厚重的革命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为民的精神品质,是大学生政治教育的“活榜样”。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就是要用蕴含其中的精髓滋养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发挥红色文化的行为活化功能,潜移默化地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二)培育政治认同是弘扬红色文化的本质属性

政治认同是“一个人感觉它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地理区域和团体,即对政治身份和政治部属性的理性认知和行为自觉。”〔3〕在我国,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下,培养大学生对中国政党、道路、制度和文化等政治认同,从而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人格,做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政治认同的培育从本质上来讲属于意识形态工作,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政治认同的培育,政治认同的培育是弘扬红色文化的归旨。

红色文化的弘扬和政治认同的培育在本质、功能和内涵上高度一致。从本质上看,红色文化蕴含着鲜明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红色文化孕育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相结合的实践活动之中,天然的具有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从功能上看,红色文化诠释了共产党的合法性。红色文化奠定了党长期执政的思想基础,是党成为合法性执政党的源泉和动力,昭示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道路最有力的领导核心。从内涵上看,红色文化是中国道路认同的历史养料。“红色文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发展史,昭示了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4〕,充分展现了中国道路选择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诠释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二、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政治认同中的时代价值

(一)树立四个自信,站稳政治立场

红色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政治文化,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进程之中,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历史产物,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历史养料。红色文化清晰的展现了中国道路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旗帜鲜明的倡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道路的选择提供了正确的政治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夯实了信任基础。红色文化是党和国家革命理论在文化层面的集中反映,体现了共产党对科学理论的探索和追求,蕴含着党的价值判断和政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表达。红色文化在生成和演化的过程中建立了一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证了中国制度独特优势,坚定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制度选择,深化了人民的制度認同和制度自信。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展现共产党的政治立场,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凝聚力,是共产党人意识形态的结晶。红色文化在树立大学生“四个自信”中具有独特优势,只有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才能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中政治价值,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二)激发情 感共鸣,培育政治情感

“情感是人的主观态度体验,是激发人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的动机,也是追求真理性认识的持久、坚固的内在动力。”〔5〕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价值,对培育大学生政治情感有特殊作用。第一,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爱国主义精神。红色文化记载了仁人志士为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奋斗的过程,彰显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超越时空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的鲜活标本。高校应该利用红色资源激发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树立起当代大学生为国家服务的使命担当。第二,红色文化彰显着对人民的热爱。红色文化是党和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历史记忆,彰显了立党为公,忠诚为民,依靠群众求胜利的红色图景,始终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红色文化中对人民的热爱深深的感染大学生,激励大学生树立为人民谋幸福的崇高理想。第三,红色文化彰显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凭借着自强、乐观的精神情感,早期共产党人才能够敢为人先,干出开天辟地的大事;才能够绝处逢生,开启燎原之势;才能够攻坚克难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把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相结合,让大学生产生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情感共鸣,是激发大学生在攻坚克难中奋力前行的动力。

(三)抵制错误思潮,强化政治意志

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性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颠覆。”〔6〕积极推进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政治认同培育中,是抵制西方错误思潮的现实诉求。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文化对我国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企图通过对国家形象、党史国史以及英雄人物进行歪曲、丑化、否定,来改变我国革命理论和主流意识形态,以削弱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基础,消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政治认同。对此,必须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唱响主旋律,守护好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防线和价值观念的底线。文化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载体,意识形态的建设有赖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是党和国家发展的真实记忆,蕴含着丰富的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一方面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进程,深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时代性,自觉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另一方面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政治认同培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辨别能力,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做出科学的政治判断和正确的政治行为。

三、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实现路径

充分释放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有效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中的育人功能,必须着力丰富实现路径。以红色文化构建为起点,培育政治认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融入内容的系统性和时代性,综合运用多种教育载体渠道,全面加强制度设计和政策保障。

(一)系统整合融入内容,深化红色文化融入的时代性

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中,就是让红色文化引领大学生价值取向和行为导向,从根本上来讲就是用党史国史来教育当代大学生,实现红色文化与政治认同培育的相得益彰。

首先,要对融入的红色文化进行有效地整合。理论教学是大学生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政治理论课中,关键在于把红色文化转化为一种富有特色的优质教学资源。一方面,要深刻了解红色文化具有内在的发展规律和逻辑系统,是集英雄人物、名人事迹、红色遗址于一体,需要从整体上对其表现形态、独特价值和作用机制进行把握和了解。另一方面,要清楚了解大学生政治教育现有的教材和课程安排,把握大学生政治培育的规律和教育方法。在此基础上,挖掘红色文化与大学生四门主要课程之间的关联和相通之处,找到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切入点与重难点,以专题教学的方式,使得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浑然一体、紧密融合。

其次,红色文化要与时代相结合,深化红色文化融入的时代性。红色文化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推动红色文化理论的与时俱进。将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理想信念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市场经济下大学生意识形态相结合,实现红色文化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师生发展需求相符合,有的放矢,从而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二)畅通红色文化融入渠道,搭建大学生政治实践平台

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高校要坚持以思政课为主要载体、红色实践为核心环节,依托网络媒体传播,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网络传媒等维度发力,畅通高校建构红色记忆与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主渠道。

首先,畅通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堂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始终坚持灌输与学生自主教育相统一,把红色资源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必须重教育的方法与手段,强化政治教育的艺术性,打造红色精品课堂,为红色文化走进思政课堂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课堂中,深入挖掘地方红色文化,将思政课堂与红色文化兴趣课堂相结合,实现红色情景感染人,红色精神激励人的育人效果;发挥思政教师主体作用,解读红色文化的内涵,以激发大学生政治情感,规范其政治行为。

其次,搭建好红色文化融入实践活动的平台。实践是将理论转化为行为中介,政治实践是大学生认同心理外化为政治行为重要体现,是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最终目标。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把红色文化实践活动纳入学校实践教育教学总体规划,紧密结合大学生发展需求,积极打造以红色文化为引领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当地品牌红色项目,设计红色文化课题研究,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在的政治认同价值,让大学生在实践中磨炼政治意志、锻炼政治人格。加强校地合作,利用好本土红色资源打造稳定共享的文化教育基地。使得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精彩政治教育的课堂。

再次,发挥网络信息媒介传播渠道。在信息化发展的新时代,网络是思想工作宣传的重要途径。政治認同教育要借助新型网络技术,坚持正面宣传,创新红色文化传播的渠道,构建新媒体时代宣传工作的大平台,在继续发挥校报、广播、宣传栏等传统媒体的作用的同时,打造红色经典网站,开展红色VR展演,发挥微信微博通信,促进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深度融合。

(三)健全红色文化融入机制,强化实施保障

高校被视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做好红色文化融入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畅通融入红色文化的渠道、搭建好实践平台,还要健全融入机制,强化实施保障。

一是,举旗定向,筑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基。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多措并举抓好思想学习教育。高校要将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精心策划各级教师和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展专题研究和理论研讨,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建设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养一批真学、真懂、真信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

二是,齐抓共管,健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高校党委要强化政治和领导责任,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协同推进、院系具体实施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同时,系统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做好高校红色文化建设的路径图和时间表,营造高校文化氛围,培育良好的校风校纪,科学构建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注重建立健全融入机制的制度安排,用系统科学的制度体系保障和推进红色文化融入政治认同教育的科学化发展。

三是,建立科学有效的多元评估体系。学校要秉持公平和民主的原则,关注学生的满意度和获得感评价,综合考察学生的政治意识和实践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量化指标,将学生政治理论学习和政治实践成果纳入到评价体系之中,在评价反馈中不断提高评价的信度、效度和精准度。

结语

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红色资源、红色传统、红色基因,是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优质资源。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涵养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文化根基,利用红色资源解决好用什么培育大学生政治认同,发扬好红色传统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传承红色基因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大力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对引领大学生政治价值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有助于强化大学生政治意志,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

〔参 考 文 献〕

〔1〕宋江峰,衡连伟.安微红色文化的时代教育价值〔J〕.科教文汇,2019,(04):33-35.

〔2〕王亚军.新时代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挖掘和实现〔J〕.智库时代,2019,(31).

〔3〕威尔特·A·罗森堡姆.政治文化〔M〕.陈红瑜,译.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84.

〔4〕王振,红色文化与政党认同〔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2017,(04):41-43.

〔5〕曾杰.论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代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8):48-50.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政治认同红色文化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