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基层社区管理问题探析

2020-10-12 13:02汤勤
科学与信息化 2020年20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

汤勤

摘 要 在“互联网+”环境下,诞生了“互联网+社区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对造就共治共享的新格局十分有利,同时也为目前社区管理面临的困境提供了启发。近些年来,国内基层地区对社区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为推进基层社区建设,提高基层社区居民生活品质,将基层社区管理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相结合,打造“互联网+”物业管理、“互联网+”养老以及“互联网+”家居等多种服务模式。然而,基层社区管理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以“互联网+”为背景,分析了基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了有关“互联网+社区管理”模式的实施建议。希望为提高基层社区管理的工作水平有所帮助。

关键词 “互联网+”;基层社区管理;基层社区建设

从国务院在2015年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开始,“互联网+”信息技术就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各级地方政府都在积极推进大数据建设,国家、省、市以及城区政府等层级均建立了信息化平台,在政治、经济以及社会领域中广泛应用大数据。但是,许多基层社区纪委会层级却长期缺乏一个信息化平台,来沉淀并管理社区各项数据。所以,有效利用“互联网+”建构基层社区管理新模式,以此有效提高基层社区服务能力,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对更好地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1“互联网+”基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工作方式固定化,社区网络化管理意识较弱

“互联网+社区管理”模式属于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大多数基层社区当前还是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基层政府对于“互联网+”社区管理规划缺乏支持与指导,地方政府对于“互联网+”社区管理只存在于某些顶层设计上,难以为基层社区管理提供更多服务。同时,地方政府还未针对具体的某基层社区和街道的具体规划与指导出台相关的政策。所以,基层政府与社区唯有自行探索“互联网+”社区管理,这使得“互联网+”基层社区管理容易在遇到问题时无法及时处理[1]。

1.2 基层社区管理主体相对单一,工作队伍存在问题

当前,基层社区管理缺少多元共治措施,重点表現为基层社区管理依然是政府过多参与,社区居民、组织及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到社区管理仅仅是在表面形式上,并没有发挥出多元共治的作用。并且,基层社区工作者作为基层社区的建设者、服务者以及实践者,其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社区工作者队伍性别与年龄结构缺乏合理性。社区工作者大多数是女性,并且年龄偏大,对基层社区治安管理有所不利。其次,基层社区工作者职业化程度不一,大多数基层社区工作者对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熟练程度不高。最后,基层社区工作者队伍缺乏稳定性。基层社区工作者薪资待遇不高,并且缺乏职业发展规划。由政府下发的资金通常只够维系基层社区的日常工作,无法满足“互联网+”社区管理模式的要求[1]。

1.3 基层社区互动平台较少,并且内容不完整

很少有基层社区建设属于自己的社区网络互动平台,并且已经存在的社区网络互动平台中的服务内容也还不够完整,并没有深入的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更多的是借助互联网进行办公或发布消息。互动平台服务内容单一,开设的栏目起不到作用;互动平台内容不能及时更新;互动平台缺少互动功能,这些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2]。

1.4 信息资源安全保护缺位

“互联网+”社区管理必须通过在政府、社区、居民等各主体之间将有关社区管理的信息进行公开并流转,以此实现信息资源的开放和共享。然而,当前出现了一些个人信息泄露,而使得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遭受威胁。唯有确保信息资源安全,才能让“互联网+”社区管理信息资源实现共享[2]。

2基层社区管理“互联网+”模式的相关建议

2.1 转变管理理念,对社区网络化管理加强认识

基层政府、社区以及居民都应该认识到“互联网+”社区管理模式不仅是提升社区管理质量、效率以及建设和谐社区的要求,还是今后基层社区管理的主要发展方向。基层政府应该端正态度,转变以往对基层社区的领导关系和工作指导及服务。基层政府需要加强对基层社区网络化管理建设规划工作指导,大力宣传实现网络化管理的重要意义,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网络化管理的认识,促使基层社区居民转变对互联网的传统观念。另外,帮助基层社区建立电子商务与政务平台,政府承担基础的设施建设。基层社区工作者应转变以往管好管坏的思想,推进基层社区管理向着科学化、智能化及规范化的层次发展,以此更好的改进基层社区管理与服务,将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作为工作出发点来进行互联网信息内容建设。另一方面,基层社区居民也应正确认识到“互联网+社区管理”的现实意义,进一步提高自我修养与素质,并积极参加社区网络化管理建设[3]。

2.2 丰富各项需求,推进基层社区全面化管理

基层社区管理应从民生类、民主类以及文明类对“互联网+社区管理”模式要求加以丰富。其一,丰富民生类需求,主要是丰富社区环境、社区教育需求、社区养老需求、社区医疗需求社区就业需求等物质层面的需求,因为这都是社区管理的基本需求,而实施“互联网+社区管理”模式,首先需求确保居民的基本需求。其二,丰富民主类需求,主要是居民权利与利益的实现需求,因为这是社区管理的主要需求,实施“互联网+社区管理”模式必须确保主要需求的实现。其三,丰富文明类需求,主要是心理、文化、认可以及社交等精神层面的需求,因为这是社区管理最高层次的需求,实施“互联网+社区管理”模式必须同时实现最高层次的需求。通过对这三大类社区需求加以丰富,来提高基层社区管理全面化水平[4]。

2.3 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基层社区管理科学化水平

基层社区管理应从运行前、运行中以及运行后对“互联网+社区管理”模式流程加以优化。第一,模式运行前,确定基层社区管理基本导向和管理主客体,做好管理宣传相关工作。第二,模式运行前,保证基层社区管理利益表达机制、社区协作管理机制、社区监督与协调机制以及社区风险管理机制等机制的有效性,通过“互联网+社区管理”模式真正发挥出社区管理各项机制的作用。第三,模式运行后,科学评估社区管理绩效,构建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另外,还需要对“互联网+社区管理”模式加强后续开发研究,优化系统功能,更新网络终端设施,让“互联网+”能更好、更深入地融入基层社区管理,以此提高基层社区管理科学化水平[4]。

2.4 整合数据信息,促使基层社区管理信息化发展

基层社区管理需要从处理数据的原则、方法及分析来整合模式信息。第一,遵循合适的数据处理原则,也就是根据社区管理的逻辑顺序来分类分级对“互联网+社区管理”模式进行分析。第二,采取科学的数据处理方法。产生的各项数据需要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同时应用统计软件与各种工具。第三,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以此促使基层社区管理信息化发展[5]。

2.5 加强综合保障,加速基层社区管理现代化发展

针对“互联网+社区管理”模式加强法律、制度、思想、政策、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保障。法律是基层社区管理的主要法律依据,健全相关法律是确保“互联网+社区管理”模式效能的最好选择;制度是基层社区管理的关键保障,构建“互联网+社区管理”模式的管理制度是一个重要环节;现代化管理理念對社区管理效果具有一定影响,因此,应对管理主体加强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宣传与教育,以此有效发挥该模式的管理作用;政策是推进社区管理科学、有序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制定有效的基层社区管理政策的同时,还要求政策制定的流程规范化;人力是基层社区管理的实践者,不断增强有关人力的现代化管理素质与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资源是实现基层社区管理的重要基础,需要在现有的社区管理资源基础上,提升各项资源利用率,以此加速基层社区管理现代化发展[5]。

3结束语

综上,打造“互联网+社区管理”模式,有助于增强基层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为社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并且还能进一步推进我国管理体系与管理管理趋向现代化发展。当前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互联网+”融入社区管理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所以,应把握科技赋能机遇,对“互联网+社区管理”模式进行深入探索,进而实现社区“善治”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熠,戴沁迪.互联网社区管理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7(6):116-117.

[2] 于欢,高昆,田晶晶.“互联网+”时代下社区管理中网格化模式的探讨[J].青年时代,2016(30):66.

[3] 李解生.互联网+时代下社区管理创新模式[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5,2(19):78-80.

[4] 张佳慧.从“网格化”到“互联网+”:社区管理与服务模式的重构——以海宁市西山社区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17(2):46-50.

[5] 刘艳华.“互联网+”与城市社区治理创新[J].人民论坛,2017 (14):72-73.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