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分析

2020-10-12 20:09郝兰
职业·中旬 2020年7期
关键词:自我意识健全人格幼儿

郝兰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大班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影响大班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因素,探讨大班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幼儿 自我意识 健全人格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意识是幼儿表现出来的本能的生理行为,这种行为是为了满足自我快乐。罗杰斯认为,自我意识主要受到真实的自己、社会对自我的要求以及理想我的影响,三者不能分割。我国多数学者认为,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意识、自我情感,即我们常说的知、情、意。由于自我意识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外界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对其进行正确指导,帮助大班幼儿加强对自我意识的认识,形成积极的思想,帮助其进一步完善自我。

一、大班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随着幼儿心理年龄的不断成熟,大班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渐强烈,对事物产生了自己的看法,不再随意服从成人的安排,这一时期的幼儿在自我意识发展阶段会表现出各种显著特点。

(一)自我评价依赖外界

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的前提。五六岁的幼儿能够表达自我喜好并作出是非判断,但是幼儿的自我评价仍然依赖于外界。当问大班幼儿什么是乖宝宝时,他可能回答“爸爸妈妈夸奖的宝宝是乖宝宝”,也可能回答“分享玩具给小朋友的宝宝是乖宝宝”。类似的回答实质上是对自身外部行为的评价,幼儿能够初步评价自己,但主要还是受家长和教师对自己评价的影响。

(二)自我体验能力差

自我体验是指幼儿能够根据对自己的评价分析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包括好的体验和不良体验。大班幼儿在这一时期能够对某些行为有一定情感认知,如害羞、骄傲、自信等,但他们很难准确表达出来。当幼儿进入一个新环境时,可以从其面部表情看出其不适与紧张,但当你与幼儿进行交流时,其只能简单表达“不喜欢”“想回家”等情感,很难准确说出自己紧张和焦虑的感受。

(三)自控和他控并举

大班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出现某种行为并非出于意志上的克制或支配,而是受到自我认知和他人影响。科尔伯格在阐述道德认知阶段时提到,幼儿的道德处于前习俗水平阶段,幼儿对行为的对错的认知主要取决于后果,如果受到惩罚则会避免该行为重复发生,若家长或教师未采取任何行为,则默认为行为可行,幼儿的自我意识在自我和他人的共同控制中不断发展。

二、影响大班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因素

大班幼儿的自我意识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受到同伴、教师、家长等外界因素对其评价的影响,这些评价及影响使幼儿的自我认知、自我行为和自我情感逐渐发展起来。

(一)同伴交往

众多研究表明,幼儿的自我意识发展与同伴交往的影响呈正相关关系,即常与同伴一起玩耍、分享甚至产生矛盾都可以帮助幼儿发展自我意识。幼儿与同伴交流不仅可以提升幼儿准确表达自我的能力,还能帮助幼儿认识到世界的多样性。幼儿时期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一切事物都属于自己,但当幼儿和同伴交往时,会意识到并非如此,幼儿会通过同伴对自己的态度、表情和评價来了解自己,减少或加强某种行为,实现自我意识的发展。同时,幼儿也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培养合作意识,通过与同伴的冲突来理解相互尊重和谦让的重要性,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学会换位思考,体验他人的感受,提高移情能力。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幼儿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幼儿行为的引导与评价都影响着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幼儿爱模仿,模仿的对象可以是现实中的人,也可以是虚拟人物,但幼儿还无法对自己所模仿的行为进行准确判断,只能通过家长的反馈处理结果来进行判断。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及长辈要注意尽可能给幼儿积极正面的评价,避免消极反馈,帮助幼儿建立自信。经常受到夸奖的幼儿会自信满满地面对各种问题,在苛责中长大的孩子则容易胆小怕事,甚至出现自卑心理。

(三)幼儿教师

幼儿教师与幼儿日常的接触和交流非常频繁,幼儿会模仿教师的行为,也会受到教师的影响,通过教师对自己反馈和态度发展自我意识。教师对幼儿的评价更影响着幼儿性格的塑造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可以纠正家庭教育中对幼儿溺爱造成的错误引导。

三、大班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策略氛围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幼儿增进同伴交往,通过给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等方式来培养大班幼儿的自我意识,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助其塑造完善的人格。

(一)增进同伴交往

“镜像自我”理论认为,幼儿把同伴当作一面镜子,通过他人对自身的表情、态度和评价来界定和了解自己,最终形成相应的自我意识。同伴交往可以促进幼儿自我概念、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发展。在同伴交往中,幼儿有更大的自主性、自由度,教师应让幼儿在各种社会活动中体验成功,培养合作意识。幼儿在交往中多以自我为中心,容易与同伴发生冲突,教师应抓住教育契机,不轻易将幼儿之间的冲突看作坏事,而是善用冲突,让他们理解相互尊重、互相谦让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幼儿之间会因为一个玩具而引起纷争,此时教师要做积极的引导者,而非问题的解决者,引导幼儿自己去解决问题,尝试让他们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能够说出“我……”“我觉得”等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去树立自我意识,由浅入深地帮助他们去自我中心化,获得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转变家长教育理念

当下有部分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不科学,阻碍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园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的方式,帮助家长更新教育理念,在双向交流中向家长传播科学培养幼儿自我意识的方法;就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定期开展教育咨询,帮助他们改进自身的教育方式。比如,有的家长过分关注孩子,总是愿意代劳幼儿本身可以完成的事情,导致幼儿本该发展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对该类型的家长应及时进行劝诫,让他们勇于放手,让幼儿学会独立自主等。针对寻求过度关注的幼儿,要给他们留出寻找自我价值的时间和空间。父母要避免对他们的过度关注和过度保护,让他们学会渐渐将焦点从寻求父母的关注转移到那些不需要父母参与的有趣事情上来。对于有叛逆心理且喜欢顶撞父母的幼儿,要理解他们寻求自我价值和渴望施展能力的愿望,并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施展能力的空间。

(三)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

幼儿教师应当对班级环境进行布置,轻松的班级环境能使幼儿放松心情。大班幼儿的动手能力较强,教师可以与幼儿通过手工制作等方式一起布置班级环境,营造温馨愉悦的班级氛围。班级墙上可以张贴幼儿的照片,照片的选取最好是幼儿开心的瞬间,让幼儿能够放松心情,愿意在这样的班级环境中表现自我。其次是心理环境的创设。幼儿教师要有人文精神,讲话语气温和,用微笑舒缓幼儿的焦虑感,更好地帮助幼儿认识和了解自己。幼儿的性格及气质不同,幼儿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自信心弱、胆小畏缩、缺乏上进心的幼儿以及存在交往问题的幼儿,幼儿教师要多给予一些的关心和爱,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多用肯定性的言语予以鼓励。

四、结语

大班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它会随着社会经济和人们道德观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客观条件的改变而变化,需要幼儿园和家庭进行不断探索,以期为社会培养更多自我意识健康、人格健全的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孙雪华.探讨促进大班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J].文化教育.2012(07).

[2]候秀坤.赵丽宏.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途径和方法[J].教育理论研究,2003(07).

[3]张倩.小班幼儿自我意识培养初探[J].天津市教科研学报,2007(05).

[4]许继红,渠静.中班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初探[J].学前教育研究,2001(4).

(作者单位:邢台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自我意识健全人格幼儿
如何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教给孩子尊重 培养健全人格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海男《关系》中人物情感关系分析
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嘉丽的性格特征与命运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