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特殊儿童康复机构现状调查

2020-10-14 13:25高少华周静王勇丽陈瑞佳潘婉莹卢红云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残疾儿童宁波市入学

高少华 周静 王勇丽 陈瑞佳 潘婉莹 卢红云

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报告[1]数据显示,我国有0~14岁残疾人387万,占残疾人总数的4.66%。中国残疾儿童数量庞大,具有较大的康复需求。康复教育是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特殊儿童自身健康发展有密切关系。康复机构是特殊儿童教育与安置的重要场所,承担特殊儿童照顾、教育等功能,构成特殊儿童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2]。目前,特殊儿童学前教育问题在我国仍面临较严峻现实,全国约有数十万有特殊需要的婴幼儿被拒于幼托机构之外[3],特殊儿童的入园率远远低于同龄普通儿童[4]。对现阶段特殊儿童康复现状及其完善措施的探究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宁波市政府高度重视特殊儿童筛查评估与教育工作。2019年出台了《宁波市残疾儿童入学评估与安置工作实施方案》[5],以保障残疾儿童在获得平等教育权利基础上享有更优质的教育,切实提升特殊教育水平,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推进医教康结合,全面实现宁波市第二轮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既定目标。当前,特殊儿童康复机构呈逐步探索与发展态势,仍存在较大挑战与多层面需求。本研究以宁波市特殊儿童康复机构为研究对象,从公共政策视角分析特殊儿童康复教育现状及其政策保障,结合宁波市市情,探讨提升特殊儿童康复水平的对策。

1 资料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宁波市鄞州区、海曙区、江北区、北仑区、象山县及宁海县共19家康复机构为调查对象,各机构均接收如自闭症、脑瘫、听障、构音障碍等特殊儿童。在各机构中随机选取165名自愿参与调查的康复教师与特殊教育教师完成问卷。

1.2 研究方法

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研法。调查工具为自编《宁波市特殊儿童康复现状调查问卷(康复教师与特殊教师用)》,问卷调查表是经走访宁波市5家康复机构,访谈各机构共计28名从业人员和28名残疾儿童家长,对残疾儿童基本情况、康复训练的认知情况、支付康复训练费用情况、康复机构收训能力及专业人员配备等情况进行了解,并采纳特殊教育专家、一线康复教师等专业人员建议,确保调查问卷的效度。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受调查者的基本信息,是否具有康复治疗师或特殊教育教师资格,所在机构的师生比及教师构成,收费标准,接收特殊儿童前评估情况,以及与儿童家长定期交流情况等。

2 研究结果

2.1 特殊儿童康复机构教师构成及资历

表1 特殊儿童康复机构教师构成及资历情况表(n=165)

由表1可知,被调查教师主要由特殊教育、学前教育、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康复治疗师构成。拥有治疗师或特殊教育教师资格的99人,占比超过60%。非康复治疗师或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专业63%为师范类,这些教师所接受过的康复师或特殊教育培训保证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并重,占比超过91.5%。特殊儿童康复教育教师的学历水平以专科和本科为主(分别为55.8%与42.4%,合计98.2%),说明特殊教育教师的整体学历水平符合国家要求,同时也有进一步提升学历的必要性。

2.2 特殊儿童康复机构教师教龄

表2 特殊儿童康复机构教师教龄情况表

由表2可知,宁波市特殊教育教师以新晋教师为主,任教1~3年的教师超过一半,教龄8年以下的教师近80%,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表明近年来宁波市康复教育与特殊教育的蓬勃发展,暗示在制定宁波市康复教师相关政策时,需要重点关注年资较低的新晋教师教育水平提升以及发展需要。

2.3 康复机构师生比与收费标准

康复机构的师生比为1:4~1:6的比例达90.3%,所在学校开设残疾儿童或特殊教育学前班的达90.0%。表明宁波市康复教育及特殊教育机构的教育资源相对合理,同时对0~6岁儿童的学龄前教育重视度较高。

特殊教育学校或康复机构对学生的的收费标准在2500~3500元/月的占78.8%,平均收费标准在4000元及以上占21.2%。宁波市残疾儿童家庭每月国家残疾补贴金额2000元有108人(65.5%),每月补贴2500元的22人(13.3%),每月补贴3000元的35人(21.2%)。同时每月用于康复训练支出5000元以下的占35.1%,超过5000元的占64.9%,其中支出为5500~6500元/月的占比超过57.4%。这说明宁波市在特殊教育行业的政府教育资金投入与特殊儿童家庭用于康复的支出略有差距,相关的福利政策有待优化改进。

2.4 康复机构评估情况

表3 特殊儿童康复机构中残疾儿童入学前评估接受评估情况

由表3可知,所在学校或康复机构接受残疾儿童入学前或进入机构前进行评估的比例超过98.8%,其中入学前进行较完备评估标准的超过79.4%。具体评估类型有视觉能力、听力、语言功能、认知功能、智力、肢体动作等,但精神状态评估较少(48.9%)。教师采用的康复训练任务包括听觉言语能力训练、言语矫治、手语指导、运动功能训练、生活自理训练、社会适应训练、感知能力训练、认知能力训练、作业治疗等,但心理治疗项目则比例较低(13.3%)。康复及特殊教育教师学习使用过认知图片、认知玩具以及阅读书写器具等康复训练设备或者系统,但是对现阶段最先进的线上语言言语康复训练、线上认知康复训练系统以及康复机器人等了解很少(9.2%)。结果表明,特殊教育学校或康复机构在儿童入学会进行评估,具体评估类型在精神心理评估方面略弱,在康复训练项目方面对心理治疗掌握程度较低,同时对最新的线上认知言语评估与康复系统以及先进的康复机器人等新技术新产品使用很少。

2.5 康复机构与家长定期交流情况

特殊教育学校或康复机构的儿童家长是否经常和教师就孩子教育问题进行交流方面,机构要求所有家长定期交流的有129人(78.2%),要求大部分家长交流的36人(21.8%),结果表明尚有1/5的特殊儿童康复机构没有做到与所有家长做定期交流。

3 讨论

3.1 特殊儿童康复机构教师的需求与建议

参与调研的教师普遍认为,特殊儿童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多关注生活技能、文化教育、社会适应和交往技能等。对于特殊儿童而言,社会环境文化价值、学科内容体系和儿童的潜能发展三者交叉是课程设置的最佳内容[6]。政府应在完善保障权利的法规、投入经费支持相关事业以及给予家庭补贴方面加大对特殊儿童的帮助。提升康复治疗师的学历水平,增加康复训练费用及康复知识培训,开设残疾儿童的公益活动。给予更多孩子家校融合机会,建立固定学校或幼儿园的特殊儿童融合课程。残疾儿童救助能从根本上改善残疾儿童群体障碍状况,实现功能恢复和减少残疾人群数量,是具有紧迫性和回报性的选择[7]。通过扩大救助范围、定点机构康复训练、完善康复救助体系等形式,由政府主导,残联牵头,康复机构多方配合参与,让残疾儿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同时,需加强针对省外特殊儿童的康复政策,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也应可以报销,减轻家庭负担。在加大对特殊儿童康复服务人员监督和培训的同时,加大对残疾儿童家长康复知识及技能支持。

3.2 提升特殊儿童康复机构发展质量的对策

3.2.1 探索建立部门间数据共享和比对长效机制 各新生儿疾病筛查是降低出生缺陷致残致死、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重要三级预防措施之一[8]。地应建立教育、残联两部门定期沟通、协调联动的数据比对机制,在此基础上指导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与卫生健康部门的沟通协调,将教育、残联部门的数据情况与卫生健康部门的新生儿筛查和疾病筛查数据进行共享和比对,逐步形成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基础台账,为做好“一人一案”教育安置,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

3.2.2 不断完善特殊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评估机制 为特殊儿童提供合适的转衔服务,能使其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和得以成长和发展[9]。推动各地按照《残疾人教育条例》《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和《关于做好2019年残疾儿童少年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快建立由教育、心理、康复、社会工作等方面专家组成的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对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身体状况、接受教育能力和适应学校学习生活能力进行评估,提出入学、转学建议。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评估结果和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提出的入学、转学建议,综合考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残疾儿童少年及其父母的意愿,对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转学安排做出决定,做好“一人一案”教育安置,努力使残疾儿童少年接受适宜的教育。

3.2.3 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特别是随班就读教师配备和职称评定 推动各区县结合当地实际为特殊教育学校和招收残疾学生较多的普通学校制定教职工编制标准。推动各地根据特殊教育的特点,在职称评聘体系中建立分类评价标准,将特教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纳入当地教师职务(职称)评聘规划,拓宽晋升渠道。

3.2.4 特殊儿童康复补助支持 康复补助对于儿童家庭的支持和康复教育的开展尤为重要。应当针对儿童的康复补助不能跨省跨区报销,解决来宁波务工的家长经济压力问题,促进与多地残联合作,为跨区域的特殊儿童提供政策支持。

猜你喜欢
残疾儿童宁波市入学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一图看懂2020年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
给这些孩子一个温馨的世界——宝鸡对残疾儿童“应救尽救”
残疾儿童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
入学面试
残疾儿童招生入学要“全覆盖、零拒绝”
入学第一天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宁波市中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