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理论下湘西土家民俗文化外宣资料英译策略研究

2020-10-14 02:36王丽丽常晖
视界观·下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接受美学

王丽丽 常晖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湘西土家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湘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得到“活态传承”。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情的发展变化,“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提升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以湖南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永顺老司域土司文化为例,结合接受美学理论对其外宣資料的英译进行探讨,并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所遵循的原则以及采用的适合民俗文化外宣资料英译的策略。旨在讲好“永顺老司城”故事,提高国内外对土司文化的认同感。

关键词:接受美学:土司文化:英译策略

少数民族文化是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湘西土家文化精彩纷呈、神秘卓绝。永顺老司城土司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经时代的洗礼与沉淀,在2015年7月永顺老司城土司文化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土司文化,探究土司文化的奥秘所在,推动其走向世界的舞台。在当今“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作为文化宣传的媒介,永顺老司城土司文化外宣资料的翻译工作尤为重要。而目前老司城土司文化的外宣翻译状况较为遗憾地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本文从接受美学理论的角度出发,探索土司文化外宣资料翻译的现状及翻译策略,并提出可供参考的翻译建议。

一、永顺老司城土司文化外宣资料梳理

湘西地处湘鄂黔渝四省市交界处,拥有2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土家族、苗族都有各自独特的语言、习俗、服饰、建筑、音乐、舞蹈等散发着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特有的魅力。但从目前所能搜集的材料来看,国内学者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并不多,对永顺老司城土司文化的外译所进行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老司城土司文化外宣资料主要有博物馆介绍解说词,导游解说词,景点介绍词等几大类,涵盖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风土民情及地域文化。

1.地域特色词

老司城遗址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灵溪河畔的崇山峻岭中,曾是我国古代民族自治的典范。土家族的祖先们曾居住在此处,在历经时代的洗礼与沉淀之后给后代留下了璀璨的民族特色文化。

2.文化负载词

土家民俗文化外宣资料中有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这些文化负载词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特性,反映少数民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在土老司城土司文化的外宣文本中包括有关于农耕劳作的词如:开秧门、糊仓等;还有关于狩猎的如:请神、敬神、催山、开山等;还有大量表现少数民族建筑特色的如:吊脚楼、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字屋等。还有许多承载了历史文化的词如:改土归流等。

3.特殊地名

历史是由人类书写的。土家族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的一支。走进历史,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土家族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属于自己绚丽多彩的文化,书写出属于自己灿烂辉煌的历史。在老司城土司文化的外宣资料中有许许多多的人名和地名,永顺土司城辖区土家地名随处可见,如:弄塔、洛塔坪、怕卡等。以上所述在老司城外宣资料翻译工作中难度较大,译者很难在信、达、雅三个方面完成语言的转换,并且难以做到使目标语读者与源语读者达到相同的反映。因此在处理民俗文化类外宣资料英译时,需要有合适的翻译理论进行指导, 并在翻译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以期达到读者创造的更好效果。

二、接受美学理论下土司文化英译策略

接受美学于20世纪六十年代产生于德国,沃夫尔冈·伊瑟尔( Wolfanglser)和汉斯·罗伯特·尧斯(Hans Robert Jauss)是接受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们创立了接受理论并研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接受与反应,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文学欣赏的地位和作用。此理论于八十年代为我国理论界所接受并逐渐成为令人瞩目的一种思潮。接受美学反对作者中心论和作品中心论,而是将读者与作品的关系作为主体,认为读者的阅读过程是一种积极的创造过程。笔者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对老司城土司文化外宣资料进行英译,探讨民俗文化外译工作过程中可供参考的翻译技巧。

1.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直译( literal translation)指的是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忠实于原文的内容,而且忠实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话句话而言, “直译是直接将原文恰当的表达出来即可,不需要改变原文的内容”(孙致礼,2013:64)。意译( liberal translation)则强调灵活再现原文的信息,无需太过注重原文的形式。只要能准确而恰当的传达原作的想法,译者可以改变原文的形式。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进行外译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因此在翻译工作当中,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使用习惯对源语文本进行必要的处理。

2.直译加注

每种语言都有其显性特征和隐性特征,显性特征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形式上。而隐性特征则主要表现在原作的思想内容方面,它隐含在文章的内容当中。为尽量重现原作的风格而又做到形神兼顾,译者经常需要对源语文本中特殊的背景知识等采用加注的翻译技巧用作补充说明。如:“改土归流”,若译者将其直接译为“gaituguiliu”,在没有相关背景知识情况下目标语读者定然会产生疑惑。但译者采用加注的方法进行补充为“ gaituguiliu (the

bureaucratization

of

nativeofficers)”,这样既保存了土家族文化的民族色彩,又能够让目标语读者对民俗文化有更好的理解。

3.分译与合译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使用习惯的不同,在进行翻译实践的过程中译者经常会面临源语句式过长,或形式复杂的情况,以读者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使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句子进行拆分,力求译文表达通畅、简洁。当然民俗文化作品中也有许多四字结构、短句和散句,为符合英文的行文习惯,需要将原句进行恰当地组合。在现有的老司城土司文化原文本中,有大量辞藻华丽的词汇和四字格词汇, 如古丈毛尖茶的特征是条索紧细圆直,锋苗挺秀,白毫披露,色泽翠绿,清香馥郁,味浓醇爽,回味生津。汉语的句式结构复杂多样,并列结构众多。而英语语言却完全不同,有严谨的主谓结构。在这样的情况下译者在进行翻译工作时要进行英汉两种语言间的完美转换则可借助分译与合译的翻译技巧对原文进行处理,将这类信息型文本呈现出上等的译作。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进行以老司城土司文化为代表的此类民俗文化外宣资料英译时,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理论框架赋予译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比较大的灵活处理空间,为译者提供了一个相对具体的翻译思路和翻译标准。因此在翻译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作品时,作者力求在主体上力求译文体现出原作的思想和风格,符合目标语读者的神阅读审美,且流畅易读、符合英文表达习惯, 同时也尽量在不影响译文读者理解的基础上,对具有中国特色的重点词汇和表达借助翻译技巧进行处理。以期达到传播中华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卢静.从目的论看中国外宣材料中民俗文化翻译的原则和方法[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9(03):48-51.

[2]王沛.美学视域下陕北民歌民俗文化翻译[J].音乐探索,2011 (04):94-97.

[3]岳贞,张爱辉,李渊.文化强国背景下的民俗文化翻译探究

以河北民俗资料为例[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19 (03):124-127.

[4]赵彩霞.归化异化视角下民俗文化中译法翻译实践研究报告[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5]周莉.目的论视角下老司城土司文化外宣翻译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3):85-86.

作者简介:王丽丽(1994-),女,汉族,江西宜春人,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方向: 民族文化与旅游翻译研究:

常晖(1970-).女,汉族,湖南常德人, 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应用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商标翻译浅析及本土化的推动力
商标翻译浅析及本土化的推动力
在接受美学的视角下看对文学作品翻译策略的影响因素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俄国形式主义的读者意识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美人鱼》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本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