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油定向井重复改造技术优化研究

2020-10-17 01:44李凯凯杨凯澜郑艳芬景忠峰
石油化工应用 2020年9期
关键词:定向井液量单井

李凯凯,杨凯澜,韦 文,安 然,杨 帆,张 通,郑艳芬,景忠峰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六采油厂,陕西西安 710200)

1 XAB 区块概况

1.1 地质特征

XAB 区沉积环境主要为湖泊-三角洲前缘亚相,自生自储、分布稳定、储量大,主力含油层系为三叠系长72层,油层厚14.8 m(油层9.8 m,差油层5.0 m),油层连片性好,控制含油面积200 km2,地质储量1.0×108t。储层孔隙度平均为8.9 %,渗透率平均0.17 mD,属低孔-特低孔、致密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强[1-3]。定向井区域油藏平均埋深2 223 m,原始地层压力16.9 MPa,储层压力系数为0.75 MPa/100m~0.85 MPa/100m,自然能量不足。野外露头、取心观察等资料表明地层天然微裂缝发育,以东西向裂缝为主,发育北东45°,人工裂缝方位为NE75°左右。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其中长72储层石英含量26.1 %,长石含量42.4 %,岩屑含量15.9 %,其他成分占1.9 %,脆性成分比例较高,总体上表现为弱亲水-亲水(见表1)。

1.2 开发特征

XAB 区域自2010 年共投入了六套(五种)定向井开发井网,在生产过程中呈现出单井产量低与缝网系统复杂等特点[4]。定向井单井产量低,累产油少,低产低效井比例高,0.5 t 以下182 口,占比49 %(见图1、图2)。

裂缝发育,缝网系统复杂,天然裂缝以东西向裂缝为主,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形成复杂缝网系统,易形成水驱优势通道,动态表现为多方向性见水、井间干扰大,五套井网水驱效果均较差[5]。

1.3 开发现状

全区油井开井625 口,日产油水平600 t,综合含水58.9 %,单井产能1.0 t,动液面1 781 m。2020 年1~3 月自然递减2.1 %(剔除转采井自然递减9.6 %),含水上升率-2.1 %,压力保持水平低(37.6 %)。

表1 HJS 地区长7 段岩心样品润湿性试验分析结果

图1 定向井单井日产油和累产油对比柱状图

图2 定向井单井日产油分类图

2 历年实施情况及认识

2.1 前期实施工作量及效果

近年来,积极探索XAB 页岩油开发稳产模式,不断完善页岩油开发技术体系,2012-2018 年在定向井区共实施各类重复措施379 井次,先后试验了常规压裂、体积压裂、吞吐、空气泡沫驱等工艺,基本确定了以体积压裂为主的措施方式(见图3)。

2.1.1 体积压裂 2014-2015 年共实施体积压裂259口,对比前期体积压裂与常规压裂井生产曲线,措施后二者递减规律基本相同,初期体积压裂日产油3.6 t(常规1.5 t),生产两年后体积压裂日产油保持1.0 t(常规压裂0.5 t),体积压裂能大幅提高单井产量,阶段累产油是常规压裂2 倍以上,增油效果显著(见图4、图5)。

图3 历年措施工作量及方式对比图

图4 XAB 定向井常规压裂与体积压裂日产油对比

2.1.2 快速吞吐 定向井实施体积压裂后,产能递减较快,2015-2017 年开展快速注水吞吐试验,实施94井次,有效率为79.8 %,平均有效期205 d,单井增油169 t,单井费用65 万元,效果及效益较差。11 口井尝试少量砂吞吐(8 m3~10 m3),效果优于常规吞吐,二次吞吐效果变差(见表2)。

2.1.3 空气泡沫驱 为缓解水驱矛盾,2013 年4 月在区块北部AX-1 井组开展泡沫驱试验,累计注入泡沫3 631 m3,空气7 824 m3,井组整体含水由61.8 %下降到21.5 %,单井产能由0.55 t 上升到0.88 t,对应5 口油井均不同程度见效,平均有效期298 d,井组累增油659 t,增油控水效果明显,改为常规注水后含水上升失效。

图5 XAB 定向井常规压裂与体积压裂累产油对比

表2 XAB 不同轮次及吞吐方式措施效果统计

2.1.4 CO2吞吐 为补充地层能量,提升致密油的开发效果,2017 年在定向井区实施CO2吞吐试验1 口。注入压力10.0 MPa,注入速率3.0 t/h,累注入362.4 t。本井初期日增油0.42 t,有效仅13 d,邻井13 口井见气(CO2含量超3 %),邻井最高日增油6.8 t,有效期仅112 d,累增油350 t。因裂缝发育,气窜严重,未进行前置调驱,无法形成密闭焖井空间,能量未能充分有效利用,效果一般。

2.2 取得主要认识

2.2.1 体积压裂能有效解放致密油储层 体积压裂后,裂缝长、宽、高增加,流动半径增大,有效增大了泄油体积,提高动用程度。较常规压裂,A0 体积压裂后,整个储层改造体积(SRV)扩大4.7 倍,同时二级暂堵,加暂堵剂800 kg,有助于抑制缝长(仅增加1.2 倍),增加缝宽(增加2.3 倍),尽最大可能动用侧向剩余油。

2.2.2 体积压裂能提高局部地层压力 通过增大入地液量、压裂后不返排焖井扩压等“非注水方式”,补充地层能量,本井及邻井地层压力上升(见表3)。

2.2.3 体积压裂能重构渗流场 通过体积压裂,使油水两相渗流规律发生了改变;高含水油井(见水井)含水大幅下降,注水井转采后含水大幅下降,且与区块新井相当;体积压裂后,储层裂缝特征更明显,出现裂缝与基质间的串流现象,地层压力上升,促进了渗吸置换作用。

2.2.4 压前补能+提高改造强度是提高致密油稳产能力的关键 分两批进行试验探索,在第一批基础上加大措施规模,大幅增加入地液量,拉齐同期对比,第二批日产液保持平稳、液面高,稳产效果较好,生产20 d第二批日产油已超第一批(见图6)。

2.2.5 体积压裂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2014-2015 年压裂转采井生产1 402 d 后,平均单井累产油1 283 t,目前单井产能0.54 t/d,6 个月即实现效益增油。按油价60 美元/桶、单井措施费用80 万元、吨油成本637 元计算,考虑前期实施井递减规律,2019 年转采井生产3.3~5.6 个月即可实现盈利。

表3 XAB 区体积压裂井对应邻井压力监测数据对比表

图6 2019 年转采井分批次日产油拉齐曲线

3 重复改造工艺参数优化

3.1 支撑剂优化

室内评价试验证明,在达到一定铺置浓度下,石英砂可以满足致密油(闭合应力30 MPa)对裂缝导流能力的需求。

通过转采井效果对比(支撑剂量70 m3~80 m3),陶粒效果早期比石英砂好,但生产满一年,单井日产油相当,陶粒单井累增油570 t,石英砂单井累增油535 t,整体效果相近。石英砂单井降低费用25 万元,整体而言石英砂支撑剂能达到预期效果,且费用较低,已全面替代陶粒(见图7)。

图7 2014-2015 年体积压裂转采井不同支撑剂日产油拉齐对比曲线

3.2 加砂量优化

入地液量一定的条件下,加大砂量措施效果提升显著,以2019 年措施井为例,当年生产天数相近,加大加砂规模,有助于提高稳产水平,生产满300 d,单井日增油高0.33 t,累增油高100 t(见图8)。

加大支撑剂数量,有助于支撑更多裂缝开启,保持渗流通道,提高稳产水平。体积压裂改造井,尤其是泥质含量较高井,应适当提高加砂规模。

图8 2019 年不同加砂量效果对比(入地液1 600 m3)

3.3 入地液量优化

在一定范围内入地液量与措施增油效果呈正相关性:(1)注水量越大,增油效果越好。注水量>20 000 m3,增油效果明显较好,注水量<10 000 m3井增油效果明显较差。(2)单井滞留液量>1 500 m3井效果较好;年底单井增油在1.5 t 以上井占比75 %。(3)入地液量1 500 m3转采井较入地液量600 m3井稳产效果更好,高产持续时间更长,生产满一年,单井日增油高0.4 t,累增油高108 t。为提高稳产水平,应适当加大入地液量规模,综合考虑优化为1 500 m3左右。

3.4 施工排量优化

排量越大,改造强度越大,生产满一年后日产油和累增油越高。排量由6 m3/min 提高到8 m3/min,生产满一年,日产油高0.36 t,累增油提高69 t,效果较好。由于油井或注水井生产时间较长,为保护套管,一般不进行光套管压裂,整体排量一般很难超过8 m3/min。为提高措施效果,应在井口及套管等限压范围内尽可能提高措施排量。

3.5 压裂工艺组合优化

体积压裂过程中加入暂堵剂能大大提高储层改造体积,相同排量下,加入暂堵剂,当年单井累增油增加120 t,年底单井日增油高0.2 t;多级加入能使缝网更加复杂,增产效果显著提高。目前体积压裂改造井一般加入二级以上,暂堵剂800 kg 以上(见图9)。

图9 不同暂堵级数下效果对比(排量6.0 m3/min)

3.6 泵注程序及液体类型优化

排量过大时,暂堵剂不易起到封堵作用,不易形成新缝,因此在加入暂堵剂时,降低排量,使暂堵剂起到封堵作用后,再提高排量,使裂缝强制转向,确保形成复杂缝网。同时前置液用活性水或滑溜水代替,效果保持平稳,单井费用降低5.6 万元或2.5 万元。

3.7 焖井时间优化

页岩油具有低孔、渗流能力差的特征,同时属于弱亲水-亲水储层,注水井压裂转采在补充能量、渗吸排驱两方面均能发挥作用,理论上焖井时间越长,压裂液向基质渗流越充分,实现基质内油水置换,开抽后排液期越短。(1)结合2019 年实施49 口井数据,焖井时间越长,排液时间越短,有效期内增油越好;(2)入地液小于800 m3时,焖井时间15 d~20 d(根据压力变化情况);(3)入地液1 500 m3~1 800 m3后,焖井时间延长至20 d 以上(根据压力变化情况)。

4 下步建议

4.1 二次体积压裂需控制实施

XAB 定向井已基本完成一轮体积压裂,随着地层能量持续下降,单井日产油逐渐降低,目前单井产能仅0.6 t,采出程度仅5.08 %,2019 年优选3 口油井进行二次体积压裂试验,单井加砂80 m3,排量7 m3/min~8 m3/min,单井入地液量1 500 m3。二次压裂参数与第一次相当,含水普遍较高,生产9 个月,较第一次含水高17 %,日增油低0.3 t,累增油低110 t;整体效果比第一次差。在地层亏空较大的条件下,大部分压裂液及支撑剂只是充填原裂缝,新的储层改造体积较少,增油效果难保障。

4.2 可以继续试验连片蓄能压裂

目前XAB 区已基本完成一次体积压裂,二次压裂要开启新裂缝达到预期效果,理论需更大规模的改造强度,但存在费用高、效益难保障等问题;实践证明蓄能压裂可通过提高地层压力,用较小压裂规模,即可实现一次压裂有效改造体积,达到提质增效目的。

转注井A8 二次体积压裂效果较好,该井2014 年体积压裂,效果一般,含水较高,2016 年转注,2019 年二次体积压裂前已注水1.6×104m3,周边油井未见水,能量保存较好,压裂后效果较好。以及2019 年在XAB边部优选3 口边部低产水平井,实施补能+段间加密布缝+原层复压连片蓄能压裂,持续探索水平井提单产技术。平均单井加砂1 280 m3,单井滞留液量2.2×104m3,目前单井日增油8.5 t(初期前三个月平均单井日产油8.7 t),增油效果较好。因此蓄能压裂能有效提高单井产量,延长有效期,同时降低单井费用,是目前页岩油二次改造提质增效有效手段。

4.3 泡沫驱试验

在低油价下,二次体积压裂费用高,效益难保障,蓄能压裂也难以规模推广。2013 年在XAB 区A9 井组试验空气泡沫驱,累计注入泡沫3 631 m3,注入空气7 824 m3,井组整体单井产能由0.55 t 上升到0.88 t,相对于其他井组单井产能0.39 t,有明显提高,对应5 口油井均不同程度见效,井组高含水得到控制,平均含水由61.8 %下降到21.5 %,平均有效期298 d,井组累增油659 t。XAB 区目前人工缝网非常发育,剩余油丰富,泡沫驱或许可以成为一种较好的增产方式。

猜你喜欢
定向井液量单井
TAP阀压开地层解决方案及其在苏南的应用
提高定向井钻井速度技术分析
工程因素对页岩气井产水的影响分析
石油定向井钻进工艺研究
采油“一井一策”全员效益目标的构建与实施
单井成本核算分析
汽车制动钳所需液量检测系统设计*
复合钻具打定向井的新工艺探讨
特高含水期油藏层系优化技术经济界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