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绞痛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应用效果探究

2020-10-20 08:44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第一人民医院475100王玉东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3期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第一人民医院(475100)王玉东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9月接收的88例冠心病心绞痛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44例。A组:25例男,19例女;年龄56~74岁,平均(63.6±5.2)岁;病程1~11年,平均(6.4±3.2)年;B组:27例男,17例女;年龄58~76岁,平均(63.9±5.3)岁;病程1~12年,平均(6.7±3.1)年。研究纳入对象经临床检查后,均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且都符合相关的医学伦理审核要求,并签有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需调整饮食及生活作息习惯,采取降压、调脂和扩冠等对症治疗。A组采用阿司匹林(江西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36020722)治疗,初始剂量为300mg/d,后100mg/d,1天1次。B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83)治疗,阿司匹林的用量及用法同A组,每次口服75mg氯吡格雷,1天1次。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间隔时间、持续时间及治疗总有效率。其中,疗效判定标准为: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30%,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且病情加重;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30%,<80%,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恢复至正常水平,偶尔出现心绞痛。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分析各项研究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对比差异用X2和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改善状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间隔时间、持续时间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B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少于A组,发作间隔时间明显长于A组,持续时间明显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附表。

2.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5%明显高于A组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附表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改善状况对比(n,±s)

附表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症状改善状况对比(n,±s)

组别(n=44)心绞痛发作次数(次/天) 心绞痛发作间隔天数 (天) 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分钟)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A组 5.21±0.13 3.41±0.46 1.18±0.17 3.12±0.17 10.31±0.16 8.26±1.17 B组 5.17±0.12 1.32±0.18 1.16±0.16 5.13±0.56 10.28±0.22 4.38±0.18 t 1.50 28.07 0.57 22.78 0.73 21.74 P 0.14 0.00 0.57 0.00 0.47 0.00

3 讨论

阿司匹林是临床中应用度较高的冠心病治疗药物,能有效阻断血栓素生成,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但部分患者存在阿司匹林抵抗作用,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阿司匹林的效果[1]。并且研究发现单独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需长时间用药,而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易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疗效与预后。氯吡格雷作为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通过抑制ADP与血小板表面ADP受体结合,导致血小板糖蛋白受体发生改变,从而起到防止血小板集聚的作用[2]。同时,氯吡格雷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对血小板ADP受体抑制作用是不可逆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冠心病心绞痛症状。另外,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时,可发挥两者的相互协同作用,增强药物治疗效果。因此,本次研究中,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B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少于采用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的A组,心绞痛发作间隔时间明显长于A组,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明显短于A组,治疗总有效率则明显高于A组,说明联合用药的方案显著优于单独用药的治疗效果。

总之,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能有效减轻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促使患者的心电图检查结果恢复正常,适合在临床上应用。

猜你喜欢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曲美他嗪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吃氯吡格雷最好测下基因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1例氢氯吡格雷致糖尿病肾病患者球结膜出血报告
氯吡格雷抵抗须防范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