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导式智慧课堂”的建构与实践

2020-10-20 05:31蔡利永
中学生物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学导式建构实践

蔡利永

摘要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尝试建构高中生物“学导式智慧课堂”,阐述了“学导式智慧课堂”的涵义、基本特征和建构途径,并结合具体课堂教学实例加以实践与反思。

关键词 学导式 智慧 建构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 91

文献标志码B

1 “学导式智慧课堂”的涵义、基本特征和建构途径

1.1“学导式智慧课堂”的涵义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高中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的学科课程,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着眼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需要,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探究等方面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充分发挥生物学课程的学科特点和育人价值。很显然,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課堂主要由学生、教师、教学内容以及课堂文化等要素共同构成,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阵地。适时推进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及策略是当前课堂教学领域的重要任务。

学导式智慧课堂中的“学导式”指向学生和教师的活动方式。“学”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导”是教师的引领指导。学在先、导在后的排序,与教学活动中“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操作策略相对应。智慧本意是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英国教育学家怀特海说过,“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学导式智慧课堂中的智慧指向课堂文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强调思维方法,要让智慧充溢课堂,让课堂衍生智慧;②强调技术平台,要依托现代技术,实现多媒体、多感官、多角度的深度互动。学导式智慧课堂秉持以生为本的理念,是自主学习和生命成长的课堂,同时又是超越“优质高效”迈向“智慧迸发”的课堂。

1.2 学导式智慧课堂的基本特征

1.2.1 先学后教

“学”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和既定的目标所进行的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在课前也可以在课中,但一定是在“教”前。“教”不是教师的系统讲授,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所进行的相机引导,具体包括提示、点拨、释疑、解惑等形式。

1.2.2 因材施教

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自学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引导,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并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因材施教是以学定教、教与学统一、教为学服务等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

1.2.3 综合启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智慧灵活地采用多种启发式教学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教和学之间呈现高度的协调与和谐。

1.2.4 多感官并用

教师可依托现代技术,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全身感官共同参与,让他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味觉都充分活跃起来,从而使学生获得丰富而又生动的感性认识,以便通过思维加工实现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3 学导式智慧课堂的建构途径

学导式智慧课堂是基于现代技术,体现以学为先、以导为线、以活见长、以实为要的特点,通过任务导学、思维导行,实现能力导向的教学目标。学导式智慧课堂包括情境、任务、自学、互动、反馈等多个可供选择组合的基本环节以及对应的多样表征形式,如图1所示。其中,创设和生成有价值的情境与任务是前提,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基础,生生、师生间的互动以及教师的相机引导是核心;必要的练习等及时反馈是关键。

2“学导式智慧课堂”的教学实践

人教版教材《必修3.稳态与环境》的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从宏观、群体水平上分析了“种群”这一层次的生命系统特征,主要包括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和种群的数量特征两部分内容。其中,第1课时的教学任务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包括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为了使学生领悟这两种调查方法,教材安排了“模拟草地”的实践活动。传统的教学设计通常是用印在学案上的某植物的调查区域模拟样方法,用教师课前准备好的植物种子模拟标志重捕法。由于这些方法没有真实的背景,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大多数学生被动完成活动,不能积极参与。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有关调查方法的掌握和对科学方法本质的领悟。

基于学导式智慧课堂的理论和实践途径,笔者尝试设计了种群密度调查的学导式智慧课堂,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1 课堂建构

2.1.1 情景

教师展示与学生生活相关的3张图片,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学习。

图片1:国家5A级景区——南通濠河风景名胜区的经典图片。南通濠河风景名胜区是南通市民的骄傲,南通中学就处于景区的核心区域,学生每天生活和学习在其中,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环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气氛一下子被提升上来。

图片2:濠东绿地上种植的雏菊照片。每年秋季,南通濠河风景名胜区的濠东绿地上都会种植雏菊美化环境。去绿地休闲的市民都反映雏菊种植非常合理,很有层次感,这与雏菊的种植密度密切相关。

图片3:濠河管理处的工作人员清理和检测水质。濠河水质是风景名胜区创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日常维护的一项重要工作。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会通过各种方法定期调查濠河的水质,如通过调查河中鲤鱼种群的数量来间接反映濠河的水质。

2.1.2 任务

基于情景,本堂课提出两个具体的活动任务,由学生分小组完成:①用“样方法”调查濠东绿地中雏菊的种群密度;②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濠河中鲤鱼种群的数量。学生利用教师课前制作好的濠东绿地实地模拟图开展雏菊种群密度的调查研究,利用绿皮大豆和黄皮大豆开展标志重捕法的模拟操作。每个活动的开始环节,教师均通过设置相关的问题自然而然引入活动。例如,开展用“样方法”调查濠东绿地中雏菊的种群密度时,先要求学生在2 min内直接准确地数出模拟图中雏菊的数量。学生一听,都很惊讶,觉得在2min内是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的。其实,教师就是要让学生体会这个低效、困难的过程,才能促进学生探求其他的解决方法。

2.1.3 自学

课堂中要学生自主完成这两个课堂任务,教师必须先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和操作技能,如种群及种群密度的概念、抽样调查的概念以及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操作要点、标志重捕法的概念以及调查种群密度的操作要点等。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也适时地提出问题,以提醒和点拨学生:能不能用样方法调查鲤鱼种群的密度?如果用样方法来调查,调查的困难有哪些?……这样从而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深入思维,帮助学生学会比较、归纳,提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等。

2.1.4互动

互动环节是本节课的高潮阶段,互动形式有组内互动、组间互动、全班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学生、小组、教师都尽情彼此分享想法和见解,课堂气氛高涨,激情四射。例如,在“调查濠东绿地雏菊种群密度”活动中,根据绿地的实际情况,笔者在实地模拟图上设计了小路和窨井盖等特殊区域,期望获得学生在调查时对这些特殊区域的处理方法。在互动环节,各小组积极主动表明各自观点。有的学生认为,应尊重取样方法的原则,如等距取样时,就严格按照相同的距离取样,有些样方正好在小路上也要计算在内。也有学生认为取样过程应该灵活一些,因为这些特殊区域的确对结果的影响较大,应该回避。在学生各抒己见的过程中,课堂气氛一下子达到了高潮,智慧的火花灿烂炫目。

2.1.5 反馈

课堂反馈主要包括:①各小组成员积极充分展示任务完成情况,是课堂反馈的主要内容。在课堂反馈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互动,其他小组的质疑和建议,比较差异,各小组总结原因和正确的方法。②课后反馈和延伸,教师在本节课的课后再次结合濠河风景名胜区的建设,提出深度思维的课题。例如,上网搜找论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湖泊中二龄河蟹的种群数量》,了解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湖泊中螃蟹的种群密度时要注意的特殊操作;利用假期,组织学生用样方法调查濠河风景名胜区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群密度,调查结果供濠河管理处专家参考,从而为专家采取治理措施提供依据。两个课题延续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

2.2 教学反思

经过多次实践,“学导式智慧课堂”符合新一轮课改的基本理念,对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学导式智慧课堂”5个基本环节不是截然分开的,也不是简单地顺次展开,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教师必须以整体的观点,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各个环节的精神实质与有机联系,并且结合学生、学科、教学内容以及自己的教學风格等具体情况,在教学活动中灵活组合和选择运用,才能真正体现学导式智慧课堂的智慧品格和价值追求,同时,“学导式智慧课堂”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新一轮课改浪潮中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学思想,不断变革和提升课堂教学水平,走在课改的前列。

参考文献:

[1]杨铭,刘恩山,生物学核心素养角度下科学探究[J]生物学通报,2017,(9):11-15.

[2]陆军,“学导式智慧课堂”及其教学实施[J].江苏教育,2018, (3):69-70.

猜你喜欢
学导式建构实践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学导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化学教学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学导式”教学法在中学短跑教学中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