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写作如何选择角度

2020-10-20 05:46刘培军
传媒论坛 2020年21期
关键词:报纸编辑时评

刘培军

摘 要:时评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本质上也属于新闻,可以理解为是对新闻信息的延伸、解读和升华。对于新闻从业人员和写作爱好者来说,时评写作是一门技术活,包含一定的技巧与学问。正因为此,时评写作并不容易,有的写作者虽然几经努力,往往存在不得要领、难以出彩等问题。本文作者通过实践经验,总结出时评写出的几个技巧,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讲解,力求深入浅出,易于操作。

关键词:时评;报纸编辑;评论价值;角度选择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21-00-02

时评即时事评论,它有两层内涵,一是时效性,即针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社会现象或热门问题及时进行评说。二是这种评说并非简单地重复事实,而是要有观点、见地、思想或道理,能够给人以启迪或思索,有一种拨云见雾、茅塞顿开之感。

目前国内活跃着一大批时评写作爱好者,经常往时政类报刊、网络媒体投稿。笔者在一家地级市晚报担任时评编辑多年,每天收到的来稿少则几十篇,多则数百。对于如此众多的稿件,需要及时判断出哪些是优秀稿件、有采用价值,哪些稿件可以舍弃。

这种判断基于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作者的观点。观点是一篇评论文章的灵魂。那些观点新颖、视角独特的文章能让人眼前一亮,在众多稿件中脱颖而出,激发阅读欲望。

而有些稿件,观点平平,缺乏新意,或者是重复别人已经表达过的观点,人云亦云,是很难吸引编辑目光的。这就牵涉到一个困扰许多时评作者的问题:怎样选择角度切入新闻事件,提炼出新颖、独特、让人眼前一亮的观点。

我们拿到一个需要评论的新闻事件,一般需要进行如下操作:分析事实,找出可以切入的角度,判断某个角度的可操作性和价值,提炼观点,展开论述。其中选好角度非常关键,找出新闻价值最高或者没被别人发掘的那个角度,就等于给稿件找到了灵魂[1]。

怎样选好评论的角度呢?笔者总结了以下几个方法。

一、深挖背景

这是时评写作中最常用的方法,可以解决大多数新闻选题不好找角度的问题。

在各类新闻事件中,有的信息是显性的,揭示问题、展示矛盾或冲突,无论是激起评论欲望还是切入评论角度方面,都容易下手。碰到这样的选题,作者可以轻易地发掘出评论价值,展开评述。

但有时候,我们看到的信息处于客观中立状态,就是一则普通的消息,或者自身延展性不足,难以找出可以评说的切口。这时候,就需要进入这则信息的背后,深挖一下它的背景、隐含的关系和逻辑,从中找到突破。

几年前,网上流行一个热贴:10元钱可以在你的城市吃到什么,激发全国网友讨论,纷纷发贴阐述10元钱在各地的购买力。用通常的眼光看,这就是一起普通的网络事件,并没有什么矛盾冲突在里面,很多作者也觉得这件事没什么可评论的。

但有位作者却对这起事件进行深挖,通过分析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各地网友的答案,参与者的身份和态度等,写了一篇《从“10元钱能吃到什么”看民生多艰》,指出由于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等因素,10元钱在各地的实际购买力较以前大幅下降,“民以食为天。10元钱虽小,反映的却是民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以小见大,令人耳目一新。这就是从新闻背后找突破的体现。

深入事件背后,除了能够拓展信息量,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信息、找不到的答案,还能帮助作者开阔思路,提炼出更为理性、独到的观点。

不久前,本地有一则报道:在城郊一所新建的公园内,游人留下大量垃圾。网友纷纷发表意见,有的称“公园应加强管理、针对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处罚”,还有的网友发现乱扔垃圾者多为附近农村居民,为此感叹“农村居民素质亟待提高”。

笔者并没有停留在事件表面,而是对其背景进行深入了解,形成自己的结论:公园建设用地,本来就属于这些农村居民的房前屋后,在“自留地”扔垃圾曾是他们的习惯。环境可以很快变化,但习惯的改变却需要时间。忽视这一客观因素,让农村居民凭空拔高素质是不现实的。相关部门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美化环境的同时,也应在引导农村居民文明习惯的养成方面多下功夫。

这篇时评由于角度新颖,论述客观,发出后获得读者肯定。

二、展开联系

一个新闻事件的形成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其他事件存在关联。这种关联有的是事件本身是连续的、延展的,犹如“连续报道”;有的则是相似事件,存在共性。还有的虽然表面看不出关联,但隐含的信息却能和别的事件产生共鸣,或存在相同的规律。

我们面对一起单独的新闻事件,找不到评论价值,就可以把它和别的事件连接起来,由此及彼,通过分析、对比,找出切入点。[2]

前些年,“农民工讨工资”事件成为热点。为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总是利用年关将至、农民工面临结算工资时,集中开展行动,帮农民工维权讨要工资。作为媒体,也往往在这个时候推出相关报道,助推问题解决。

如果单从某一年的行动看,这属于常规动作,缺乏典型性。一些作者在評论时,往往把着力点放在“连农民兄弟的钱都拖欠,这些老板太不地道” “用法律为农民工讨要工资行为护航”等方面,属于老生常谈,缺乏新意。

有位作者就是利用联系的眼光发现,相关部门“年年清欠”,年年都在年关时,为此写了一篇评论《“清欠”何必总要待年终》,提出“欠薪现象一年365天都有,不必集中在年关清理”。从这个角度切入,新闻性增强,评论价值也得到凸现。[3]

本地有个叫曹庄的地方,村民种植的萝卜滞销,向媒体求助。这本是一起普通事件,但本报一位记者通过梳理发现,曹庄萝卜此前已多次遇到滞销问题,都是通过媒体的呼吁、爱心人士的帮助才得以解决。

“年年滞销,年年求助媒体”,把一起滞销事件和往年的滞销事件关联起来,就能找出规律、发现问题。随后,这位记者写了一篇名为《曹庄萝卜,还要爱心帮几次》的评论,对曹庄萝卜滞销事件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受到社会关注。

猜你喜欢
报纸编辑时评
新媒体视域下报纸编辑的角色转型探析
新形势下报纸新闻编辑的素质要求
新媒体时代报纸编辑的角色定位
微传播视角下的报纸编辑工作的创新研究
把新闻时评做成报纸的亮点
为铸造媒体灵魂造势
漫画·时评
漫画·时评
漫画·时评
试论网络时评的特长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