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影片《一夜风流》与《罗马假日》的异同

2020-10-20 05:46吴沛钰
传媒论坛 2020年21期

吴沛钰

摘 要:上映于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一夜风流》,作为爱情喜剧电影的开山之祖,为这一电影类型树立了一座丰碑。它无论在情节的设计,还是视听语言的运用,甚至是对细节的把控,在当时都是极为出色的。20世纪中期,一部与其有诸多相似之处的作品《罗马假日》问世,也同样受到观众的喜爱,成为爱情喜剧电影中又一抹浓重的色彩。本文主要从喜剧元素、画面、主题等方面比较了两部经典影片的异同,并试图从开创和继承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二者的相互作用以及分别在影史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爱情喜剧电影;开创和传承;经典好莱坞;造梦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21-0-02

一、引言

爱情喜剧,是好莱坞的一个特殊的电影类型。该类型中的两个重要代表分别是1934年哥伦比亚公司出品的影片《一夜风流》和19年后(1953年)派拉蒙公司的影片《罗马假日》。有太多太多耀眼的标签集中在《一夜风流》这部电影上:它是导演弗兰克·卡普拉的代表作,是爱情喜剧类型电影的鼻祖,同时它还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大满贯”(即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剧本)的作品,并使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从此跻身一线制片厂的行列。而就在《一夜风流》问世的19年后,导演威廉·惠勒以几乎与之完全相同的情节再次演绎经典,这部《罗马假日》作为一个继承者,亦获得了三项奥斯卡大奖(最佳女主角、最佳编剧和最佳服装设计),并缔造了永远的女神形象。二者故事相近,风格类似,主题略有不同,各有千秋。时至今日,他们都已成为影史上的绝对经典。

二、【同】特定空间发生的爱情童话

无论是《一夜风流》还是《罗马假日》,同样都构造了一个特定空间里的一对喜剧人物。电影《一夜风流》构建了一个不确定的、虚构的叙事空间,故事发生在女主人公爱莉逃跑的路途中;而《罗马假日》中男女主人公的邂逅、相爱则是在喧闹的罗马街头,在寻找公主的便衣警察的盲区里。两部电影里男女主人公的感情,也都是通过相处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悄然累积起来。

(一)喜剧元素:滑稽幽默

两部影片作为爱情喜剧片的代表,均使用了大量的喜剧元素,达到了很好的喜剧效果。

首先是人物设定的错位。《一夜风流》讲的是一个富家女在为爱奔逃的途中与潦倒的报社记者相爱的故事。这样的人物设定本身便与人们长期以来的认识发生了错位,我们习惯性接受的往往是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而影片则将男女双方颠倒过来,令生活拮据的记者遇上富裕的千金小姐,使观众倍感意外。《罗马假日》继承了这种错位,甚至将两个主人公的身份差距设置得更加悬殊:高高在上的公主与平民记者。这种人物设定上的错位,从开始便给观众带来惊喜,成功激发了其观影兴趣,同时也是经典好莱坞“造梦”理念的体现。

其次是滑稽的肢体语言。两部影片中都有很多镜头展示的是夸张滑稽的动作,惹人发笑。

在《一夜风流》的“搭便车”这一片段中,彼得欲向爱莉展示用大拇指拦车却接连失败,动作夸张搞笑,令人捧腹。还有谢普利遭到彼得威胁后在树林中仓皇而逃的动作,也产生了很好的喜剧效果。在《罗马假日》中,滑稽的肢体语言则更多。在影片开始公主会见使节和贵族们的片段里,公主在端庄地与人们握手问候的同时,裙底的脚却悄悄地从高跟鞋里伸出来转动放松,与庄严的氛围和公主表面上优雅得体的举止、言辞产生了强烈对比,显得更加有趣。之后,公主又不小心踢掉了鞋子,这些情节也表现出安妮公主的可爱和活泼,以及对自由的向往。第二个例子是布兰迪两次为让好友艾荣闭嘴而故意制造的一系列小事故,一次在艾荣于街边咖啡馆初见公主、不知其身份时,另一次是在布兰迪家中,布兰迪为使艾荣不在报社老板面前说出公主的私人报道一事而把水洒在了其裤子上。

此外,情节的突转是《一夜风流》中一个独特的喜剧元素,在《罗马假日》中并无明显的沿用。《一夜风流》中有多次情节上的突转,第一次是彼得在电话亭里与报社老板通电话的时候:彼得被老板痛骂一顿并开除,按正常的逻辑发展应该是他垂头丧气地走出电话亭,旁人一阵哄笑,但影片却意外的安排彼得在被挂掉电话后继续假装受到老板的挽留,然后在人群的簇拥中走向巴士。欢笑背后,暴露的是彼得的虚荣心,而这正是普通人对事业的无奈,反映出当时美国的社会现状,包含着对社会的讽刺。这是《一夜风流》优于《罗马假日》的一处,然而这也是由当时的时代背景所造就的。

(二)精致画面:梦幻浪漫

两部电影精雕细琢的画面都有经典好莱坞的鲜明特点,给人以仅属于电影的童话感,使人沉浸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一夜风流》的用光和《罗马假日》的古城风光。

影片《一夜风流》的极致用光可谓古典好莱坞时期的典范。这一时期的好莱坞电影力求制造与现实有一定距离的“银幕神话”,通过光线等艺术手段在银幕上呈现唯美的画面,让观众沉浸在电影构造的梦幻空间里,从而忘记现实的烦恼。例如,每当给女主角特写或近景镜头时,均采用三点布光法并在其脸部铺上柔光。尤其是爱莉和彼得在稻草堆里的夜戏:理应为当个光源的月光铺满了画面,两人脸靠近时,打在爱莉侧脸上的高光像羽绒般勾勒出轮廓。场景如梦境般,令人如痴如醉。

影片《罗马假日》则完全采用实地拍摄,其中涉及了古城罗马的大量名胜风光。男女主人公在24小时的假日里途经了西班牙广场、真理之嘴、罗马竞技场等著名景点。由于拍摄地点大多在罗马街头,故使电影有着浓浓的异域风情,让观众感到无比新奇。

在这两部电影中,精致的画面营造出亦梦亦幻的氛围,使观众得以暂时脱离现实,进入电影中的理想境遇。

三、【异】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精神

虽然,这两部影片试图传达给观众的都有:有钱、有地位的人失去了很多平凡人的快乐,受到诸多约束,无法肆意享受人生,但它们二者给出的结局却因时代不同、背景不同而完全不同。

《一夜风流》的结尾是爱莉逃婚,与彼得“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即“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式的童话结局。但《罗马假日》的结尾却带有一种明媚的伤感:公主孑然一身回到大使馆,准备执行第二天的公务,其与布兰迪的非凡经历和短暂感情成为一段难忘的回忆。

电影作为一种拥有广泛受众的重要艺术形式,必定是依托于时代创作和拍摄,记录和反映时代,并反过来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一定影响的。

影片《一夜风流》发行时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人们大量失业,社会处于崩溃的边缘,因此电影需要用圆满的、幸福的故事将民众的视线从经济危机中转移,对生活向好重燃希望,同时起到好莱坞主旋律电影的宣教作用:即便失业,人们仍愿意相信美好,保持快乐和善良。

《罗马假日》出现的时间,美国已从那场经济危机中逐渐恢复过来,社会转好。所以相比之下,其结局更为理性和现实,但也缺少一点人文关怀。整部影片所要讲的,是自由、美和爱。但与之共存的,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肩负的责任:公主须对人民和国家负责,记者则要继续为生计奔忙,人们都要牺牲一部分个人幸福去履行自己的职责。

四、结语

导演陈凯歌曾说,“电影是给人家圆梦的”,这两部电影无疑给世界造了两个经典的梦。考尔白的可爱,赫本的高贵,盖博的儒雅,派克的绅士,也均成为影史上永远的印记。这一个创造者和一个继承者,一个是完美童话,一个是惊世未了情,都被后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创造者被视作永恒的经典,继承者则被人们评价为“天下有罗马,卻再无那样的假日”。

参考文献:

[1]黄文达.外国电影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2]唐金莲.电影片名翻译的得体性[J].海外英语(上),2011,000(012): 185-186.

[3]唐金莲.电影片名翻译的得体性[J].海外英语,2011,(012):185-186.

[4]谢晓婷.浅析《一夜风流》中的蒙太奇理论[J].戏剧之家,2017, (002):123-124.

[5]何玲.《罗马假日》经典台词在英语口语中的应用[J].电影文学, 2010(13):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