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农业合作化争论的发展经济学分析

2020-10-20 13:09沈盼
青年生活 2020年25期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

沈盼

摘要:建国初期我国曾出现了关于农业合作化的争论,结合发展经济学家关于农业的观点能够发现,毛泽东与刘少奇关于农业合作化的争论焦点集中于“农业生产资料社会化”与“农业生产现代化”孰先孰后的问题。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探讨二者的不同争论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业合作化;发展经济学;农业现代化

一、建国初期农业合作化的争论

(一)“东北互助合作事件”

建国初期,毛泽东与刘少奇在“东北互助合作事件”与“山西农业合作社事件”中的不同态度,代表了当时争论的两种最主要的声音。1949年12月,东北局与东北人民政府召开座谈会,会议针对东北农村展现的新问题进行了探讨。时任东北书记的高岗在会议中总结到,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不坚持无产阶级的根本立场,而主张完全的自由竞争,这是一种资本主义路线。并且,他认为必须坚持和加强统一领导,才能使变工组的优越性大大增强,进而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其中。1950年,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刘少奇在得知了高岗的发言之后,作出了系列批示。刘少奇认为,在当时的农村真实的生产条件之下,由于生产要素以及个人能力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异的存在也是合理的,在这个时间段就开始考虑党员成为富农怎么办并没有抓住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并且,受苏联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他认为,今后由个体农庄发展到集体农庄是在具备大机器生产条件的基础上才会实现的。1951年,远在北京的毛泽东接见了这场争论的主角之一,高岗。高岗将双方不同的看法以及刘少奇的谈话记录告知毛泽东,获得了毛泽东的支持。不仅如此,毛泽东还表示不赞同刘少奇的这种想法。至此,关于东北土地改革后出现新情况的看法不同成为毛泽东、刘少奇之间的分歧。

(二)“山西农业合作社事件”

此外,1950年山西省在变工互助这种方式已经不太适应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仍然认为应当加强互助组织的管理以提高农业经济,并且在《把老区的互助组织提高一步》一文中提议将变工互助组发展为农业生产合作社,通过用公积金来解决当地某些互助组织内部涣散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华北局根据刘少奇与华北局常委的讨论结果批评了山西省的报告。在对待当时农村中的贫富差距情况,刘少奇仍然认为可以允许富农的存在,现在的分化不过是将来社会主义的基础。此事被毛泽东知晓后,毛泽东的处理意见与原先东北事件基本一致,也非常明确的摆明了自己支持山西省委的立场。

二、农业合作化争论的发展经济学分析

(一)发展经济学家的代表思想

农业问题可以作为发展经济学家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农业在国民经济体系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如何处理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是他们研究的重点领域。自发展经济学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兴起以来,涌现了一批在农业问题上具有代表性观点的经济家。刘易斯主要运用古典經济学方法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行研究。他认为国民经济结构具有二元性的特点,农业部门就是要通过廉价的劳动力以及转移劳动力来支持工业部门的快速发展。舒尔茨与刘易斯的观点不同在于,他认为贫困的国家想要发展经济必须更重视农业的发展,想要发展农业就必须通过改变传统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才能实现。缪尔达尔更甚,他认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好与坏取决于农业部门。他发现落后国家的农业总是呈现出一种过于传统的、低劳动生产率的状态,因此极易陷入大量人员与土地投入的粗放式土地经营中。只有率先发展农业,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生产率才能发展工业。

(二)争论的发展经济学分析

毛泽东和刘少奇关于农业合作化的争论焦点在于“农业生产资料社会化”与“农业生产现代化”孰先孰后的问题,用上述具有代表性的发展经济学家的观点可进行如下分析:首先,三位发展经济学家都认为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按照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经济就要支持工业部门的快速发展,农业部门是用来哺育工业部门的。刘少奇在争论中始终坚持目前出现的贫富差距是新民主主义的应有之义,建国初期必须在建立了充实的经济基础,完备的工业体系,才能具备动摇当时社会所有制的条件。其次,舒尔茨谈到,在贫困国家,农业的发展显得更为重要,要使经济增长,不发达国家就需要改变传统的农业格局,加快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对于不发达国家来说,要使农业从根本上带动经济增长,首先就要使传统农业发生改变,使其具有现代化的特点。在这一点上,毛泽东和刘少奇都意识到了,并且在初期都持相同的观点。但随着土地改革的深入,伴随着新出现的一些情况,毛泽东的注意力逐步转移到了农村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上。此外,缪尔达尔关于不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问题上也非常重视农业与工业的二者关系。他更加赞同先实现农业的脱贫,提高农业生产力再发展工业,因为他始终认为,农业部门兴衰与否是衡量一个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成败的重要因素。在这一点上,刘少奇当时受到了苏联的影响,认为需要优先发展工业,在具备良好的现代工业体系上发展农业,以此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三、结语

回顾历史,我们能够发现毛泽东与刘少奇在我国农业最终何去何从的问题上,看法是一致的。他们都坚定我国农业必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是在如何实现这个目标上持不同意见。前者主张先着手农村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后者主张先建立完备的工业体系,为农业的现代化添砖加瓦。通过对二者争论的发展经济学分析,我们能够发现,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复杂性、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典型性、农业现代化任务的艰巨性,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任重,道远。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我们必须把握我国通过改革开放奠定工业化基础,再利用市场机制,激发农业经济的活力,妥善处理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关系,最终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薄一波.围绕山西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问题的争论(二)[J].农村经营管理,1992(02):39-41.

[2]郑春慧.主要发展经济学家农业发展思想比较分析[J].中国物价,2018(05):65-67.

猜你喜欢
农业现代化
黑龙江垦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发展研究
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四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咸宁市农业现代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
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实证分析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