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特色学科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培养模式研究

2020-10-21 06:38李苗张冬有张玉红刘玉琴
高教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国际化研究生学科

李苗 张冬有 张玉红 刘玉琴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我国教育市场的开放,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也伴随着新的问題。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强的研究生已经成为研究生培养单位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以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学科为例,探讨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特色学科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模式,以期提高地理学特色学科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我国经济建设输送更多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关键词:研究生;国际合作与交流;培养模式;地理学特色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5-0016-03

Abstract: 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opening of China's education marke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has been further developed with new problems. How to cultivate postgraduates with international vision and strong innovation ability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for graduate training institutions. Therefore, taking the geography discipline of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od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of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cartography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characteristic subje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of geography characteristic subject and to provide more high-level international talents for China's economic construction.

Keywords: postgraduate student;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training mode;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 discipline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是归属于地理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集测绘、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空间信息技术等为一体的学科[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土地利用管理、交通建设、城市区域规划等部门的技术支撑,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实践型、交叉型和技术性很强的学科[2]。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要想建成一流的师资队伍,完成一流的科研成果,培养一流的人才,国际化是一个关键性因素[3-4]。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5]。近些年来,我国教育政策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以及教育市场的需求和开放,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方面仍有待解决的新问题。如何提高地理学特色学科研究生教育质量,为社会和经济建设输送更多国际化高层次人才是本文主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哈尔滨师范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为例,以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为目标,对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分析,通过确定培养目标、增强师资队伍建设、联合培养以及推进国际化教学课程建设,使地理学学科在研究生国际合作与交流模式上得到整体提升,推动地理学学科向国际化、科学化的方向快速发展。

一、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现状

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是充分有效的利用国际研究生教育资源,按国际化标准以及时代发展和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尊重他国文化和他人权利、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高层次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中国教育市场的打开,全球研究生教育理念相互吸收和相互渗透,中国研究生教育形成了自己的规模和理念。在目前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的国际研究生教育呈现出规模扩大化、生源国际化、目标多样化和模式多元化的突出特点和发展趋势,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在这一局势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路线[6]。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对于学生的国际化能力培养严重不足,研究生层次不同,也有众多学生不具备国际化学习和研究能力。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国际化逐渐成为学校提高研究能力的重要前提,所以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在开展国际化教育,在国内形成了一个浪潮。但是总体来说,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仍较为注重学科取向研究即研究具有学科特性,重视不同分类和学科的建设,以培养学生成为某一学科的专业性人才为培养目标。尤其在地理学的高等教育中,存在明显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机构背景单一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地理学发展国际化教育[7]。

二、地理学特色学科开展国际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培养方案的针对性不足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教育市场的打开,社会需求、自我提升需求的提高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得到更高的学历,报考研究生的人数越来越多。2015~2019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分别为164.9万、177万、201万、238万、290万,人数在不断的攀升,据预测未来报考人数还会增加[8]。但是随着报考人数的增长,如果师资力量和教学方法不发生根本的改变,就不能跟上教育需求的增长速度。在原有的指导方式下,一个指导教师需要同时指导多个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导师有限的精力在分配的过程中必然对部分研究生的指导有所欠缺。一些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过于笼统,很少能做到根据研究生个人情况制定详细可行的个人培养规划,严重阻碍了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生个人的研究。“因材施教”是教育界的普遍共识,但是要真正达到因材施教:一方面需要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也需要地理学教育改变教学思维,逐渐注重针对个人特征建立培养方案。

(二)研究生科研主动性、创新意识不足

培养国际化的研究生,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国际发展的需要。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必要条件是个体的主动性,如果没有主动就无法创新,学科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研究生阶段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阶段,培养研究生的科研主动性对于科学研究十分重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学科的分化和交叉越发深化,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未来的研究和创造需要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目前,大部分研究生具备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和项目的能力,但对于各自学科发展、当前研究热点以及研究创新点并不了解,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不懂得如何主动获取这些知识,发现科研创新点的往往还是指导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科研主动性、创新意识的薄弱似乎影响并不大,但是在开展国际化教育的背景下,要突出在全球环境下对比科研能力,这一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这一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我国传统教学方式普遍存在的弊病积累造成的,在各类学科的科研中都有体现;另一方面是受到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影响,地理学不同于基础学科,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都依赖于其他学科的发展情况,所以造成部分学生错误地认为地理学不能或是很难创新,但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三)国际语言交流能力薄弱

我国是普遍推行英语教育的国家,研究生都经历了十余年的英语教育,但是受到我国英语教育模式的限制,目前大多数学生的英语还处在一个应对考试的阶段,口语表达和交流能力相对薄弱,克服交流障碍也是地理学特色学科国际化教育当前存在的阻碍。现在只有少部分研究生能流利的和国外友人顺利交流。大部分研究生觉得自己口语不好,不能克服心理障碍开口交流。英语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不能听”就很难学习英文教师的课程、“不能说”就很难进行国际化学术交流、“不能读”就意味着要失去众多值得学习的优秀外文文献中的知识、“不能写”就造成很多的优秀研究成果无法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也无法与国际学术圈进行交流成长。在地理学科上,有很多优秀外文文献值得研究生学习和借鉴,而对学科专有名词等较晦涩的单词和语法不够了解,使得在精读外文文献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此期间研究生可能会因为枯燥难懂而放弃继续深入理解知识。如何提高研究生英语听、说、读、寫的能力,确保研究生在学习培养期间科研不受语言阻碍,也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科研团队氛围与学术知识共享不足

团队氛围对于任何一个集体的成长和进步来说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子,科学研究的成功不是一个人努力就能取得进步的,需要不断的与他人交流学习经验,共同学习和进步。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需要增强学生的科研兴趣,端正科研态度,鼓励学生认真负责的进行科学研究,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目前仍有少部分研究生不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担心他人剽窃。而科研需要知识共享,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研究生可以学习其他成员在其学术领域经过长期实践获得的知识和研究技巧等,地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需要学习更多的相关内容,而知识共享恰恰可以促进个人和集体的知识储备,完善自己在学科各个方面的认识,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为国际化培养奠定基础。

三、国际化培养模式实施计划和方案

(一)明确地理学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目标

随着全球研究生教育理念的相互吸收和渗透,我国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开始逐渐和国际研究生教育同行进行交流与合作,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在逐渐的走出去。在地理学科上,培养国际化地理研究生的意义与传统教育有着巨大的差异,我国的地理学者能够在重要的国际课题中代表中国发声有着重大意义。在国际化大背景的今天,我们要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通过认真的研讨和论证,首先确定地理学特色学科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培养目标,规划未来本学科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方案,明确教学任务。教师开设研究生课程时在内容上、方法上和评价体系上都要尽可能达到国际化水平[9]。

(二)国际化教学课程的推进与建设

拥有完整的课程体系才能更好的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激发学习热情,所以应该适应国际化的教育需求,并改善地理学科的课程设置与内容。教学方面,摒弃传统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教师在教授教材内容的同时多将最新的地理学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或者国际方面的内容与学生分享,让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国内外学科发展情况;教材和课程方面,在引进和借鉴国外名牌大学的材料作为参考的同时,开设研究生双语课程,教师依据本校学生情况编写符合本校实际的优秀“双语教材”;为学生聘请海外知名学者到校讲学,并为学生提供交流项目,高度重视课程国际化。

(三)联合培养学生与国际交流合作

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活动在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学术交流不仅能丰富研究生的课余生活,还能促进院校与院校、导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可为研究生提供一个直接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的平台,这是了解学科发展动态的捷径。因此为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展研究生学术国际化视野,筹划并鼓励研究生每年组团选择性的参加一些国际会议,让学生走出去,并将国外的优秀教师和留学生引进来,互相交流学习经验。尽可能多地让研究生参与和接触国际项目,开阔研究生国际视野并锻炼其科学研究能力,积极支持教师与研究生参加其他高校的国际科研计划,加强合作关系,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并与国外高校建立起稳定的科研合作及研究生合作培养的关系[11]。积极争取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并鼓励双方共同承担教学、管理工作。

(四)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实施

师资力量的国际化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关键[10]。要培养国际化的学生,首先要有国际化的教师团队,教师在国外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国际化的前沿知识、国际化的教学方式、明确国际化人才需求,把这些应用到日常的教学中,可使研究生感受不同的教育理念。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方式送骨干教师出国深造,开阔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培养优秀的国际化师资队伍。

猜你喜欢
国际化研究生学科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