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静脉瘘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0-10-21 04:05刘焕亮
健康之友·下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

刘焕亮

【摘 要】目的:探索介入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静脉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静脉瘘患者为试验对象,选择抓阄随机化分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先化疗后堵塞治疗,观察组采用先堵塞后介入栓塞。结果:观察组ALT(59.68±3.62)U/L、AST(41.02±4.26)U/L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静脉瘘患者实施介入栓塞效果显著。

【关键词】介入栓塞;原发性肝癌;肝动脉静脉瘘

【中图分类号】R735.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7-0054-01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第三大恶性肿瘤,属于临床好发的疾病,早期可出现黄疸、消瘦、乏力、肝区疼痛,随着病情恶化,可出现癌变,且呈扩散性发展,此外有研究表明原发性肝癌的常见并发症为肝动脉静脉瘘,不仅可加重肾功能损伤,还可增加治疗难度,为了降低病死率,还需合理选择一项治疗措施 [1]。其中以介入栓塞效果最为显著,能够闭塞肿瘤的靶动脉,促使肿瘤组织缺血坏死,及时挽救患者生命安全 [2]。而本文进一步探索介入栓塞优势性以及在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静脉瘘中疗效,如下文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0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静脉瘘患者为试验对象,选择抓阄随机化分组,分为两组,此次试验均在2018年6月20日至2019年6月20日期间完成。入选标准:(1)患者经临床体征评估、影像学、病理活检,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静脉瘘;(2)患者预计生存期≥3个月;(3)患者腫瘤无法手术切除。排除标准:(1)排除合并造血系统疾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2)排除肿瘤广泛远处转移患者;(3)排除严重感染、合并活动性肝炎患者;(4)排除癌栓完全堵塞门静脉主干患者;(5)排除肝肾综合征、难治性腹腔积液、肝性脑病、黄疸

患者。

观察组平均年龄(62.47±3.26)岁,平均病程(15.19±2.65)个月;性别:男性31例,女性29例;肝功能分级:26例B级,34例A级。对照组平均年龄(62.52±3.78)岁,平均病程(15.23±2.74)个月;性别:男性33例,女性27例;肝功能分级:25例B级,35例A级。两组资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Seldinger技术,在腹腔动脉插入股动脉穿刺,造影显示肿瘤部位、动静脉瘘、血供等情况,了解门静脉主干和其分支有无侧支循环、癌栓,间接进行门静脉造影,同时治疗动静脉瘘和肝内原发病灶,先进行栓塞后,再实施碘油乳剂。

对照组采用先化疗后堵塞治疗,首先灌注化疗药物后,随后在瘘口附近进行PVA颗粒堵瘘或明胶海绵颗粒。

观察组采用先堵塞后介入栓塞,首先进行堵瘘,随后进行超液化碘油栓塞或动脉灌注化疗。

两组患者在堵塞瘘口时,需根据大小选择不同规格的800~1500umPVA颗粒或800~1000um明胶海绵颗粒填堵,在介入栓塞时,选择40~100mg顺铂+20~40mg表阿霉素+5~25mL超液态碘油进行灌注。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实施SPSS22.0软件统计学处理,当P<0.05时代表统计存在差异。

2 结果

观察组ALT、AST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发病因素与遗传因素、黄曲霉毒素污染、肝硬化、病毒性肝炎有关,属于第三大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食管癌和胃癌,具有发病隐匿、并发症高、病死率高、进展快等特点,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黄疸、肝脏肿大、肝区疼痛等并发症,其中最为常见的一项为肝动脉静脉瘘。而随着相关研究深入,可发现肝癌患者合并肝动脉静脉瘘主要因素为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泌增加,肿瘤直接侵犯门静脉主干和其分支,可促使门静脉和肿瘤周围肝动脉血管网开放,治疗不及时,可加重肝功能损伤,影响整体预后效果,为了降低病死率,还需合理选择一项治疗方式 [3]。

介入栓塞能够及时改善当前肝动脉缺血缺氧、坏死状态,阻断癌组织的血供,减轻对正常肝组织的血流灌注影响。分析本次结果,观察组肝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由此说明,先堵塞后介入栓塞治疗更能够充分发挥介入、栓塞等双重作用,缓慢释放药物在体内滞留时间,控制癌细胞扩散和发展,有效杀伤残留肿瘤细胞。其中介入栓塞中运用明胶海绵颗粒可发挥操作简便、安全性高、治疗效果显著等优势,能够在短时间内阻塞血管,避免后期复发。虽然介入栓塞具有显著作用,但需注意以下治疗原则:(1)术前仔细查找肿瘤供血动脉和瘘口位置,以免操作错误影响预后;(2)根据患者生存期、病情复杂程度、肝功能储存情况,合理选择治疗流程和方案;(3)明确瘘口位置和流量,拟定个体化栓塞策略。

参考文献

[1] 彭齐荣,肖必,谭永才等.肝癌肝动脉-门静脉瘘致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介入治疗[J].海南医学,2015,34(17):2590-2591,2592.

[2] 丁丽娜.合并肝动静脉瘘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5):161-162.

[3] 蔡舒.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6,23(2):71-72.

猜你喜欢
原发性肝癌
三维适形半野轮照放疗技术治疗局部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
消癌平片联合TACE术治疗老年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生命质量的临床观察
贝伐单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36例晚期原发性肝癌生存预后的影响分析
TACE序贯3D—CRT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探析介入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安全性观察
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不同血流阻断法在原发性肝癌手术中的效果分析
腹腔镜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观察
介入治疗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