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2020-10-21 01:38李鹏飞
科学与财富 2020年8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渗透传统文化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在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大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促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继承与弘扬,彰显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本文从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教育价值入手,深入进行分析,明确现阶段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存在的不足,针对实际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发展策略,为学生营造优质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渗透;传统文化

引言:我国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的考验与积淀中形成独特的文化体系,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逐渐加快,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导致我国部分传统文化消散,不仅是我国的损失,也是全人类的损失,因此应积极进行合理的传统文化发展,将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发展的主要阵地,强化学生的能力水平,实现全面发展。

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教育价值

(一)促使中华传统文化得到弘扬

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瑰宝,对于我国乃至全人类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例如传统文化中不仅仅蕴含着技巧与技术,更重要的是蕴含的精神与思想,如坚毅的品格、持之以恒的决心、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源不断的动力等,对于当代的人类发展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当代大学生应肩负起自身的使命,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的精神传递至世界各地,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实现中国梦。与此同时,积极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与思想,实现精神的生化,构建良好的信念,如和谐社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拼搏精神等,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在日常学习与发展过程中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二)发挥出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合理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有效的实现教学的育人功能,践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精神,通过思政课程促使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水平,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对学生进行熏陶,优化其品格修养,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素养,实现全方面发展。对于学生来说,在思政学习过程中深入探索传统文化有助于健全自身的人格,丰富思想内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思想,学会抵制不良的思想与风气,优化情感态度,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降低西方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产生的影响,实现全方面发展。

(三)培养学生建立国家信仰与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可以说是民族的灵魂,而民族精神则是一个国家的信仰,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存在大量的民族精神与优秀的国家信仰。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合理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建立国家信仰,产生爱国思想与民族气节,在发展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民族凝聚力,逐渐热爱中华传统文化,提升高校思政课程的影响,建设文化强国理念,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

二、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未能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环境

传统教学过程中,部分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不足,未能将传统文化渗透在校园环境中,造成传统文化氛围不浓厚,缺乏传统文化的教育意识,影响整体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受此因素影响,当代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认知出现缺失,文化理解还不够深入,影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二)思政课程与传统文化融合不足

在发展过程中,现阶段高校思政课程与传统文化融合不足,高校重视程度不高,造成现有的课程很少与传统文化相互渗透,降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相关的思政课程设计不足,教学内容不合理,未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造成现阶段思政教师难以通过传统文化内容渗透思想,降低教学效果。

(三)思政教师的职业综合素养较低

部分教师的综合素养水平较低,对传统文化内容涉猎较少,在日常思政教学过程中,难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渗透传统文化内容,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在学习过程中难以主动进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身的道德思想素养发展。

(四)现有的教学方法与模式较传统

现阶段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传统也是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选择传统的教学理念开展思政课程,学生对知识兴趣不高,难以理解渗透的传统文化与思想,降低教学质量[1]。

三、高校思政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营造优质的校园环境渗透传统化文化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创新,合理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以新课改理念为基础,将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构建全新的发展环境,优化当前的教学思想,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促使思政课程有效开展。例如,高校应加强重视力度,积极进行传统文化宣传,以现代的多媒体平台为基础,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在校园中,广泛进行文化传播,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意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传统文化产生学习兴趣,完成教学。定期在校园期刊中宣传传统文化内容,如诗词歌赋、名人传记、传统节日等,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扩大高校思政课程范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逐渐将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渗透在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灵活构建优质的校园环境氛围,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思政教育中将传统文化渗透给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与此同时,高校还可以积极举办相关的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类别的名胜古迹游览,促使学生更加爱深入的了解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渗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构建更为优质的校园文化,培养综合素质人才。

(二)积极在思政课程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

高校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以实際情况为基础,从多个角度进行创新,明确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融合的重要性,以实际情况为基础,构建优质的高校课堂,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例如,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搜集相关的传统文化素材,将其与课堂相融合,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适当在课堂中引入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寻找到思政课程与传统文化中的契合点,发挥出思政教育的价值功能,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水平,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搜集部分名人事迹或者相关仁人志士的爱国案例,向学生讲解其蕴含的文化精神与思想,适当融入全新的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精神渗透,设计合理的思政课程,以满足现阶段的发展需求,实现全面发展。思政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引导,始终以积极正能量的精神为基础,深化学生的思想情感,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与价值观念,优化学生的思想能力与价值观,实现针对性引导,遵循现有的人本思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人生启迪,坚定自身的信念,利用传统文化磨练学生的意志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形成多种能力与素养,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提升高校思政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

积极提升高校思政教师的专业素养能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营造优质的教育环境,保证教师综合素养水平较高,具有良好的责任心,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的渗透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进一步深化思政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例如,高校可以定期开展培训计划,对思政教师进行合理的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水平,树立良好的教学意识,以当前的新课改理念为基础,从多个角度进行创新,为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满足现阶段的发展需求。积极开展教师交流会,促使思政教师合理进行交流,相互进行学习,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以保证教学质量。

(四)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模式与方法

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优化传统的教学思想,以实际的需求为基础,从多个角度创新,为学生营造优质的学习环境,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水平。例如,可以灵活应用现阶段的多媒体进行教学,创新教育手段,增加思政课堂的趣味性,将知识内容形象化与具体化,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思政教师可以灵活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各种诗歌,促使学生真正感受中华的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与思想道德之间的关联性,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进行教学创新,帮助学生成长。教师还可以靈活引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方法进行教学创新,创建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思政相结合的课堂,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成长,向学生传递优秀的传统文化,建立优秀的教师队伍,强化高校思政教育水平,打造全新的教学观念,培养综合型素质人才[2]。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不断凸显,提升了思政教育的效能,因此教师应加强重视力度,从多个角度进行创新,完善现阶段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丰富校园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3]。

参考文献:

[1]张帅.高校思政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分析[J].科技风,2020(09):72.

[2]陈阳.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渗透策略分析[J].现代交际,2019(23):1-2.

[3]陈阳.新媒体时代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究[J].传播力研究,2019,3(33):205-206.

作者简介:

李鹏飞 (1986-) ,女 ,汉族,河南济源人 ,助教,教育硕士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渗透传统文化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