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理念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2020-10-23 09:11周士印
教师·中 2020年7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教学改革高职

摘 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日趋向工学结合模式发展,在高职教学模式改革中,工学结合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是高职院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一条必经之路。文章重点探讨钟山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在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结合自身的特点所采取的应对措施,进而总结适合本地区行业特点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职;工学结合;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G43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4-16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0-0124-02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含义

工学结合本质上是以培养能力为导向,让学生在一线实践的过程中,将实践企业的实际工作模式或项目与学校所学的内容结合,在实际的工作中获取学习成果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致力于将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通过真实的工作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灵活多样的,比较常见的有“2+1”模式,是指学生先接受两年的学校理论教育,而后到企业顶岗实践一年;还有互相穿插的模式,即学习理论知识与企业顶岗实习交替进行,其间,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多次的轮换。无论学习与企业实践是“一次交替”,还是“多次交替”,其目的都是将从学校习得的理论知识有效地应用到企业实践中,更有效地融会贯通。

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就会融入工作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学习,并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检验理论知识学习的成果。

二、工学结合中的教学难点

目前,在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目标指引下,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将工学结合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式,其实现途径也是多样的,包括增设实训课程、创建校内实习基地,以及让学生至企业工作等。高职院校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立足学生的职业规划,将企业的招聘需求尽早融入学生的培养中,让学生切实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顺畅完成学生到专业工作者之间的角色转换。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依然有很多现实问题,使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依然存在差距,学校与职场的无缝对接依然难以有效实现。综合来看,以下两个问题较为普遍。

(一)工学结合课程设置不科学

理想状态下,科学的工学结合课程设置,应该是与企业需求结合紧密的科学课程设置,但是事实上,学校教学有诸多限制,实践课程的开设往往是零散的,学生所能学习到的只停留在初级技能层面,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而所谓的“任务教学”,也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完成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的目标,仅仅是将学校教学中的某些技能教学内容冠以“学习任务”的名称,这只是表象上的“任务教学”,并没有达到期望中的对学生的“学会工作”能力进行培养的目标。因此,这样的工学结合课程设置并不科学。

(二)顶岗实习无法实现专业技能实践

高职院校在教学中设置顶岗实习环节,其目的是希望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巩固并有效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而提升个人的实际专业技能。但是,在實际操作中,在校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往往比较浅显,无法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多数企业无法接受在校生在企业中到专业岗位上实践,往往只提供对专业技能没有要求的一般岗位,或是要求较低的初级岗位。这样一来,学生往往难以锻炼专业技能,自然也不可能在顶岗实习中提高专业就业能力。

三、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改革

综合以上两个问题,结合计算机专业的特征,尝试进行工学结合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一)完善课程设置

专业性、应用性、前沿性是计算机专业的显著特点,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紧跟时代的变化,立足专业特色,把握好实际应用的需求,体现企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切忌闭门造车,同时本着“技能+知识+修养”教育改革的原则,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在这一过程中,一线教师应首先与企业进行充分沟通交流,加深对行业标准、职业技能标准的了解,并针对社会对人才专业能力的需求状况,确定教育教学的目标和与实际专业能力培养相匹配的教学内容,在课程的开设上,充分体现出学生培养的针对性。例如,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不断加强课证结合,以及在寒暑假期间派出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学习深造,都是较为有效的尝试。通过促进专业教师和企业科技人员的交流,可以加深教师对计算机领域前沿知识的了解,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准。

(二)改革教学方法

高职计算机教学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不应被教材束缚,而应将教学大纲与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有效结合,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教学方法,将知识点有效整合并高效传导给学生,使得学生同时实现知识的获取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项目教学中,设置接近企业实际工作问题的项目,让学生在分组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实现“做中学”,这既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在项目教学中,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既不能事无巨细,影响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也不能不闻不问,降低教学效率。教师要把握好干预的时机和尺度,及时给予专业性指导意见,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提升教学效果。

(三)改革课程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对整个教学过程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传统模式下,多采用总结性评价,一般是通过期末考试的方式来实现。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考核评价应更注重过程,体现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表现的关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更加重视个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这一考核评价体系,既关注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付出,评价学生在团队中的合作能力,同时对学生的成品效果进行考量。例如,前端开发考核要求学生做网站或者系统,仅对包含的模块提出规范要求,具体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在学生完成后要求学生将成果发布至外网,可供他人自由访问。教师访问后,对作品质量做出鉴定,给予评分,学生则通过外界对作品的关注,获得成就感,有效提升学习兴趣。

四、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改革

在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中,应充分认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对企业的需求有充分的认知,并有效体现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首先,一线教师到合作企业中接受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并在企业实践中获取对专业前沿知识的进一步认知,提升职业资质,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或研究能力的支持。其次,企业与学校可共建实验平台,学校在实验平台上实现对学生的培养,企业在实验平台上实现对实际问题的模拟解决,最终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

(一)课程实训改革

实训的本质是模拟企业工作模式,以让学生完成预设的项目为教学任务,做好顶岗实习的前期准备。在这个阶段,实验平台将发挥作用,教师做好教学设计,从实验平台中精心选择一个现有项目,在学生开发项目时检验成效。教师不参与项目的实际开发过程,仅作有限的指导。

前端开发是计算机专业的一个就业方向,学生会在前四个学期完成所有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如网页设计、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等。学校一般将“工作任务”的实训环节放在第四学期课程中,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作”状态。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组就是一个前端开发项目组,以前端开发实际任务为依据,包括项目经理、App界面设计、后台设计及接口开发、程序员几个岗位。其中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的策划和协调整个项目组;界面设计负责软件的效果图设计及所有图标的设计制作;后台设计负责该软件与其他平台的接口;程序员主要负责代码设计及测试。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特长及爱好,选择其中的岗位参与。

(二)顶岗实习教学改革

工学结合的企业顶岗实训是学生深入企业内部通过实际项目开展实战,通过真实的项目提高实战技能。顶岗实习过程是一个校企合作的过程,在实习期间,学校同实习单位共同承担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教学,以及学生实习过程的管理和监控工作。每一个实习学生,都配有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导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校友邦实习管理软件)进行跟踪指导和管理。对此,学校可以与合作企业及其合作伙伴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这便于企业方对学生的技能实训、毕业实习与就业进行指导,同时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在学生中择优录取优秀的实习生。

五、结语

学校要培养合格的“技能+知识+修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要让毕业生与企业职场人无缝对接,就必须在教学改革方面下功夫,要结合计算机专业实际情况,开发符合学生实际的工学结合课程。这样才能让“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落到实处,發挥实效。

学校需要积极营造工学结合和实践教学环境,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加强课证结合,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将行业企业标准、职业技能标准融入课程建设标准,推进“技能+知识+修养”教育改革;坚持传授知识与提升素质和培养能力相结合;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重视知行转化;坚持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相结合,为培养“技能+知识+修养”的应用型人才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郑金胜,许 靖.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模块化教学研究[J].职教论坛,2017(9):85-89.

[2]闵 捷.民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实施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1-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校企融合工学结合的教学组织及人才培养体系研究”(2019SJA069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士印(1982—),男,江苏扬州人,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主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软件工程、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教学改革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