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论“教育爱”

2020-10-26 02:31朱星宇肖菊梅
教师·上 2020年8期
关键词:赫尔巴特

朱星宇 肖菊梅

摘 要: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探讨了“教育爱”。在进行儿童管理方面,他提出必须给儿童心灵以帮助——权威与爱。他认为爱在教育儿童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爱也能帮教育者减轻身上的管理负担。当教育者用爱去对待儿童时,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和谐,一旦激发了儿童内心的情感,他们就愿意信赖教育者,管理工作也由此变得简单,这样就实现了赫尔巴特在书中写的“管理最好保留在那些自然地得到信赖的人手中”。赫尔巴特的“教育爱”观点在如今的教育活动中也很有意义,教育者应用爱与学生相处,在爱的基础上管理、教育学生。

关键词: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爱”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5-04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2-0007-02

爱与教育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爱是教育的基础与精髓。只有对学生充满热情,把爱分给每个学生,才能更好地管理、教育学生。本文拟将从以上三个维度出发,对赫尔巴特的“教育爱”观点进行阐述和评析。

一、“教育爱”的内涵

“教育爱”是什么?高德胜在《论爱与教育爱》中写道:“从广义说,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爱和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爱都属于教育爱。狭义的教育爱,即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爱。”[1]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提到的“教育爱”属于狭义的教育爱,因此本文所提到的“教育爱”也都属于狭义教育爱的范畴。“教育爱”是无条件的爱,是全身心地为孩子成长而付出的爱。“教育爱”是尊重,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和行为,尊重学生的个性,将学生视作与自身同等地位的存在。“教育爱”也是理解,理解学生幼稚、童真的行为和话语,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用他们能接受的方法教育他们。

赫尔巴特认为,“爱基于感情的和谐,同时基于适应”[2]。对教育者而言,“教育爱”的对象理应是全体学生,教育者要与他们培养和谐融洽的感情,这样才能用爱关怀他们。当然,对班级里那些优秀乖巧的学生,教育者爱他们是一件简单的事;然而,每个班都无法避免地存在着不那么优秀的学生,他们不爱学习、顽皮捣蛋,但教育者也应对他们态度温和、耐心教导,与他们慢慢培养感情,让这些学生信赖自己,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就如同赫尔巴特在书中所说“长的时间、温柔的爱抚、单独的交往均加强这种关系”[3]。这样的“教育爱”也许正是那些不那么优秀的学生一直都渴望得到的。总之,教育者要牢记,所有学生都是可爱的,所有学生都值得被爱,热爱每个学生是教书育人的前提。

从《普通教育学》中,我们也能读出赫尔巴特“教育爱”的特点。“教育爱”具有情感性,教育者要对学生有仁爱之心,用知识和爱心滋养学生,伴其成长;“教育爱”具有包容性,学生容易犯错,教育者需要用更大的包容心去宽容他们,耐心教导;“教育爱”具有理智性,教育者对学生的爱应是慈爱与严厉相结合的,而不是盲目冲动的,正因为是学生,所以更要用正确的爱对待他们,帮助他们改正错误;“教育爱”具有纯洁性,学生是世界上最纯真的存在,所以对他们的爱也应是纯粹的,这样才能让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二、“教育爱”的价值

赫尔巴特认为儿童心灵的培育不能忽视管理,而教育者对孩子的管理必须是有爱的,他还认为“只有当学生能够用某一种方式与教育者交往起来的时候,学生才能致力于他与教育者关系的发展”[4]。只有当教育者用爱关怀学生时,学生才能真诚地与之交往,才会更信任教育者,教育者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就是对孩子们的深沉的爱”[5]。

中国当代教育家孙云晓在《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一书中写到,“真爱是衡量一个教育者是否合格的标准”[6]。爱是人的本能,教育者要给学生营造充满爱的环境,让他们在爱里学习,在爱里成长。赫尔巴特认为,教育者对孩子的“教育爱”就如同母亲对孩子的爱;他还提到,这种用爱管理学生的方式并非想达到任何目的,而是要在他们心中创造一种秩序,为了防止他们对他人和自身产生伤害。用爱滋养学生,他们更能在心中建立属于自己的秩序,会懂得关爱他人,掌握各种分寸。在爱里,他们能看到自己的价值,提高道德水平,会更充满正能量,积极进取。尤其是在孩童阶段,教育者对学生的爱会对学生的一辈子起到举足轻重的教化作用。在教育者爱的影响下,学生也能学会如何爱别人,更好地成长。

赫尔巴特相信,用爱去教育学生,学生一定会给最好的回报。教育者給他们鼓励,他们就会回报以自信;教育者给他们赞美,他们就会回报以感恩;教育者对他们充满爱,他们同样也会回以毫无保留的爱。学生往往最细心、敏感,能感受到教育者一举一动中流露的情感并给予回应;他们会无条件地相信教育者,用自己的信赖回报教育者的爱。教育者的爱是不求回报的,但学生总会用最好的方式把爱“还给”教育者,这应该也是“教育爱”的价值了。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需要付出,而支撑教育者不求回报、默默付出的便是对学生炽热的爱了。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曾经说道:“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7]“教育爱”的现实意义其实就是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管理与教育。教育者用爱包容学生的一切,用爱教会学生人生的道理,让每个学生都能沐浴在爱里,健康地成长。

三、“教育爱”的实施方式

教育者应用自己毫无保留的爱去亲近学生,树立权威形象,获得信任,受到爱戴。在赫尔巴特看来,树立权威的关键在于卓越的智慧,而教育者受到学生爱戴的关键就在于要有“教育爱”,与学生保持亲密关系。因此,在学生中受欢迎的教育者必然是拥有“教育爱”的人,他必然有很好的实施方式。赫尔巴特也在《普通教育学》中讲了两种大致方法:第一种是教育者深入学生的感情中去并巧妙融入;第二种是努力使学生的感情以某种方式贴合自己的。而后者又必须与前者结合运用才能达到效果。

“教育爱”的实施应是公正的,要在平常管理、教学中体现出平等的爱。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说过,“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8]。这也告诉教育者不仅要爱成绩突出的学生,还要关爱成绩落后的学生,不能只凭借成绩来决定爱。成绩不那么优秀的学生身上也有闪光点,也许他们在其他方面更优秀,所以教育者不能因成绩而否定他们,这样会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伤害,甚至会毁了一个学生。

“教育爱”的实施应是严格的,教育者除了要温柔、慈爱地对待他们,也应该在某些方面严厉对待。比如,严格要求学生的学习,由于学生的职责是努力学习,因此教育目的也是让他们更好地学习知识;在品德培养上也要严格,品德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而教育者在学生的品德培养方面也起着非凡的作用。当然,这个严格不仅是针对学生,也是对教育者自身而言的。赫尔巴特就认为教育者需要有卓越的智慧,要不断充实内心,学习新东西,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树立权威,同时在品德方面做榜样。

“教育爱”不仅体现在教学管理中,也从各种不经意的小细节中流露。教育者要有细腻的内心去观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在平时可以多夸奖、鼓励学生,学生都是渴望得到赞美和激励的,一些不经意的行为、言语在学生看来也许是莫大的鼓舞。

赫尔巴特提出,儿童管理和国家管理一样都不能对恶的意志進行惩罚,教育要做的事情,就是给予恶的意志深刻否定。[9]对处于孩童时期的学生,宽容或许比处罚更有力量,更能被学生接受,让他们意识到错误并改正。学生心智发展不成熟,很容易犯下错误,但学生犯错时恰恰就是教育者最好的教育机会。教育者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到其犯错的原因,对他们的错误进行批评教育,借此达到帮助改正的目的。当然,并非所有的错误都能用宽容来化解,也不是所有情况都允许被宽厚对待。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提到,假若孩子产生了邪恶的意向,只要这种意图已经或可能变为事实,就要受到惩罚。“教育爱”的实施是对不同程度、性质的错误不同对待,以使学生意识到错误并改正,决不能纵容。

在管理与教育班上的学生时,一定要尊重和理解学生,他们都有很强的自尊心,都渴望得到重视。同时,教育者也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同一个班上的学生有不同的家庭背景、成长氛围和性格,也有不同的内心世界,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发现每个人身上的优点并给予鼓励,帮助他们实现内心的想法。

总之,教育者要对学生付出最大程度的爱,让学生时刻都感受到“教育爱”,要在学校给他们创造温暖、有爱的学习氛围和成长环境,让他们在爱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高德胜.论爱与教育爱[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3):1-6.

[2][3][4][9]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李其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5]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唐其慈,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6]孙云晓.教育的秘诀是真爱[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4.

[7]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夏丐尊,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8]JI.B.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赫尔巴特
康德的统觉理论及其价值一文补正
教育性教学:从赫尔巴特到本纳
对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再认识
赫尔巴特:教育科学之父
感悟分享
论赫尔巴特的伦理学思想体系
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观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