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诗学理论,巧读诗家语言

2020-10-26 06:43李群喜
语文教学之友 2020年10期
关键词:知人论世诗歌鉴赏

摘要:从高考诗歌鉴赏题目命制中不难看出诗学理论的渗透。从近几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诗歌鉴赏题目设置中能清晰地看到“诗贵理趣”“知人论世”“一切景语皆情语”“起承转合”等诗学理论的影子。针对诗歌鉴赏这块难啃的骨头,探讨借助具有代表意义的诗学理论以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方法,希望师生能够以理论指导实践,提高备考效率。

关键词:诗歌鉴赏;诗学理论;诗贵理趣;知人论世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的难度师生早有共识,虽多方设法破解,至今仍是一个困扰师生的难题。诗歌鉴赏,终究离不开理论的高度。历代文人在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对诗歌创作和鉴赏的理性认识,从严羽的《沧浪诗话》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从王安石的“诗家语”到王力的“诗词的语法特点”,都是对诗歌创作和鉴赏的理论总结。研究诗学理论在高考试题命制中的渗透,以指导诗歌教学,帮助学生读懂诗家语言,是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笔者以近几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为例,谈谈诗学理论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性。

一、詩贵理趣

以理入诗,发轫于晋人的玄思,发展于唐人的禅思,至宋朝而达顶峰,所以有“唐诗主情,宋诗主理”的说法。在“理”的基础上,“宋朝的士人把‘趣广泛地引入诗学”,形成“诗贵理趣”的创作风格。清代学者沈德潜认为“诗不能离理,然贵有理趣”,钱钟书对诗歌的理趣有更具体的阐述:“乃不泛说理,而状物态以明理;不空言道,而写器用之载道。拈形而下者,以明形而上……”以理入诗,却不流于空洞的说教,而借人、事、景、物等托兴,寓理于其中,让鉴赏者有“悟”的余味,大概就是诗歌的理趣之妙。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所选的诗歌作品可谓理趣盎然,这也提醒我们在诗歌教学中既要注重情趣的熏陶,也要兼顾理趣的培养。例如,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诗词鉴赏题:

读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15. 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古代高贤之士辛苦建功立业,其功过任由后世评说,本人不能自主。在王安石笔下,评说者或蒙昧糊涂、以讹传讹,或别有用心、以假乱真,这些人自然难写出高贤之士的“精神”,无奈后世之人想了解高贤之士只能独守史籍。这首诗亦情亦理,可谓深得情理之趣。

从情的角度,诗人借史抒怀,表面上替古代高贤之士抱屈,实际上抒己之抑郁、忧愤之情。此诗作于诗人晚年,当时轰轰烈烈的“变法”遭到重重阻碍,连对自己无比信任的神宗皇帝都产生了动摇,王安石只好无奈请辞。在孤立无援、进退两难的境地中,诗人感慨当时人们对自己的不公正评价,同时又忧虑后世对自己的误解。

在世无知音的孤独感笼罩之下,诗人隐隐地向读者传递一个道理:千秋功过任人评,蒙尘受垢总是难以避免,通过主客观差异启发读者要以思辨的精神去读书。本诗的理趣在于避免一味说教,而诉诸形象。尾联借“独守”这一细节把读史之人的惋惜、不平之气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寓理于形象的语言,正是诗歌的语言。粤教版语文选修1选唐代顾况的《子规》一诗:“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同样借形寓理,与《读史》有异曲同工之妙。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Ⅲ卷所选诗歌《苦笋》是陆游的一 首理趣诗。“借物兴起的作品,处处须分不出物和人来,咏物就是说人,说人仍是咏物。”(钱钟书《谈艺录》)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引出人才养成既需得到呵护照料,也要经受风雨磨炼的道理。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选陆龟蒙的《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一诗,既有想象与病愈之后的朋友共赏满枝江花的乐观,也有风雨之后见彩虹的常识。把理渗透于形象中,就有了理趣,就有了诗味。

二、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本指与古人交朋友的方法,后来与“以意逆志”并举,成为文学批评层面的理论术语。例如:

题许道宁画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陈与义,宋代诗人,诗歌风格属于江西诗派,师承陶渊明、杜甫等名家。江西诗派主张“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常袭用前人诗意而略改其词,务求争新出奇。因陈与义与杜甫一样遭受国家动荡,有着类似的人生经历与时代感慨,其诗歌风格呈现出雄浑悲壮的一面。“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登岳阳楼》)两句即是化用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一联。此外,陈与义多学陶渊明,其诗呈现简淡清远的风格。“惜无陶谢手,尽力破忧端”(《雨》)表达的正是对陶渊明、谢灵运的仰望。

2015年以来,高考语文全国卷突出了考查篇目与背诵篇目之间的比较阅读,如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从主观题到客观题,其考查形式灵活多样。

在诗歌创作方面,陈与义常有“得意忘筌”的思想流露,如“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落酒杯”“佳句忽堕前,追摹已难真”“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与其推崇陶渊明的诗风是分不开的。自2014年山东高考语文卷考查《寻诗两绝句》以来,陈与义开始进入师生高考备考视野,循着诗人“寻诗”的足迹,在教学中真正落实“知人论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勾勒诗人的形象,了解其诗歌主要风格,拓展阅读其代表作品,不失为有效备考之法。

三、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出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昔人论诗歌,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正如兴之所至,则有“鸭绿”波、“鹅黄”柳;心有戚戚,则有“寒蝉凄切”“暮霭沉沉”;又或者“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以乐写哀,更显其哀。在诗人笔下,一切景物都是情感的载体,对景的描绘,是为了辅助情感的表达,景是情的外化,情通过景而形象、具体、生动化。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的第14题的D选项“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因为“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更像是对画作景物的客观描绘。仔细品味,又不然。在暮色笼罩的天地中,众木苍茫,一片孤云挂在天边,终究不肯归去。这一片孤云,漂泊为哪般?归处在何方?正是通过这一景物描绘,画作的深邃意境得以呈现,予人无限遐想。以“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诗学眼光来看,即使是对画作景物的描绘,也打上了诗人深深的主观烙印,这正符合“艺术鉴赏本身便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的观点。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又有对“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区分,并认为“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无我之境”。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无我之境不是无感情、无个性的境界,而是一种对‘无利害之关系的外物静观而产生的物我浑化的‘优美之境。”可见“无我之境”与“一切景语皆情语”并不矛盾。

四、起承转合

“作用题”在诗歌鉴赏中的考查是高考语文全国卷的一大亮点,“作用题”离不开诗歌内容、谋篇布局和表情达意这几个方面,要答好“作用题”,首先得了解诗歌的创作特点。“起承转合”的诗歌创作理论最早出自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简单来说,“起”或定基调,或造氛围,或作铺垫;“承”可衔接,可拓展,可补充;“转”是转折,是变化,是出奇;“合”在概括,在升华,在启发。例如: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我们先从“起承转合”的角度分析一下这首诗。首联讲自己出身卑微,但能躬行正道,不去巴结权贵而拜谒像您这样的贤能之人。在不卑不亢中交代投诗拜谒之事,这是“起”。接着颔联作“承”,进一步点明投诗拜谒的目的,只希望您能读一下“我”的行卷,指导一下“我”,并不是求您向朝廷推荐“我”。颈联为“转”句,没有就投诗拜谒之事继续深入,而是转而讲自己。时至秋夜,西风吹紧,漂泊的“我”魂牵故里,想回故乡过隐居垂钓的生活。尾联综合前三联之意作“合”,点出无故不受恩,再次表明投诗拜谒非为求取功名之意。

起句、承句、合句的作用在前几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中已有所体现。如“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2015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诗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考查颈联的作用,颈联“转”的痕迹很明显,这在题干中已经有充分的提示:“两个具体的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即由直抒胸臆转向场景描写,这样把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形象的场景中,直接的告白变得含蓄委婉,强烈的情感表达节奏也得到舒缓。

《红楼梦》中,香菱学诗一章中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可見前人把“起承转合”看作是诗歌创作的基础。今人诗歌鉴赏时也不妨从这个角度审视诗歌的谋篇布局,进而理解诗人的写作思路,为鉴赏打下基础。

以上从浩瀚的诗学理论中选取在高中诗歌教学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几则,分析其在高考试题命制中的渗透作用,希望师生在备考过程中重视诗学理论,以理论指导备考,切实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1.

[3]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M].北京:中华书局,1957.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5]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李群喜(1985—),男,广东省梅县东山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知人论世诗歌鉴赏
知人论世——知杜甫其人,赏杜甫诗歌
浅析《长恨歌》译文中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知人吟咏悟人生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和阅读题的审题训练刍议
通过微课培养高中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古诗鉴赏“四步曲”
如何让诗歌教学策略更有效
散文教学要做到“知人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