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2020-10-26 06:43王骁孙撼雷
语文教学之友 2020年10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大学语文渗透策略

王骁 孙撼雷

摘要:“非遗”是先辈通过日常生活的运用而留存到现代的文化财富。其寓意深邃、源远流长,蕴藏着传统文化最深的根源,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千百年来,无数有识之士以身口相传的形式传承非遗文化,非遗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大学语文教学是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途经,教师要善于将优秀非遗文化巧妙地嵌入到语文教学当中,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关键词:非遗文化;大学语文;渗透策略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强调“让文物说话”,指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要给予支持和扶持,保护好我们的国粹。”非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非物质的无形的文化遗产非常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饱含着深邃的意义、深厚的情感,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蕴藏着传统文化最深的根源,保留着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笔者以挖掘河北省廊坊市非遗文化价值内涵为重点,结合语文教学探讨其传承发展途径,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为打造廊坊市非遗文化品牌助力。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非遗文化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非遗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价值也得到了更大的肯定。在大学一年级(非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与非遗文化之间的密切的关系。语文学科是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优秀非遗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师更要意识到传承非遗文化的必要性,应结合大一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学习需求,将优秀非遗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实践当中,潜移默化地滋养学生的心灵。

在当代社会结构越来越复杂、精神空间被严重挤压的背景下,非遗文化受到多方的冲击,很多被“肢解”甚至濒临消亡,其现状不容乐观,急需挖掘、保护和传承。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非遗文化,不仅可以保护传承非遗文化,也可以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制有害文化,提升其人文情怀和道德素养。第一,提升學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习俗、音乐、灯谜、民族服饰等引入话题,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喜爱,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第二,优秀非遗文化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刚刚进入大学的大一学生,面临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其学习方法、思维观念、人生观念和生活态度都会发生变化,而非遗文化中蕴含的道德精髓、人生理念、为人处事态度等,不仅能够熏陶学生的心灵,还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有助于学生实现这些变化。以学习民间文学为例,可以结合廊坊市“杨家将传说”非遗项目,正确引导学生领略英雄顾全大局、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感受英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贵品格,学习杨家为官清廉、不谋私利的良好家风。第三,将非遗文化注入语文学习当中,也是促进大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途径。例如,讲授说明文《景泰蓝的制作》时,如果与廊坊市的非遗项目“景泰蓝的制作技艺”相结合,让学生参观非遗传人的现场制作,感受传人认真细致、耐心娴熟的工匠精神,了解景泰蓝制作的严谨工序和文章突出重点的说明方法,就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非遗文化也可与文言文学习相结合。比如,讲授明代学者魏学洢的《核舟记》一文,与廊坊永清的非遗项目“核雕”对比学习,从而了解我国从古至今工艺美术的巨大成就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当非遗文化与诗歌教学相交融时,《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琵琶行》中“昵昵儿女语”“空山凝云颓不流”“大珠小珠落玉盘”可以在廊坊固安“官庄诗赋弦”、文安“冀中笙管乐”中感悟其生动与形象,体会到传统音乐的美妙与震撼,从而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音乐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非遗文化的现状

(一)教师专业素养的欠缺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对于非遗文化的渗透与学习,各个地区和学校可能会呈现不同的状况。将优秀非遗文化渗透到语文学习当中,这是大学素质教育对学生和教师提出的共同要求。因此,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会影响非遗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程度,从而影响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常常满足于让学生去背一些名言警句,或者是分析文章表达的中心主旨,而不是带领学生走进作者的世界,引领学生感受非遗文化的真正内涵与魅力。比如,学习吴伯箫的《灯笼》这篇文章时,很多教师只是通过作者的回忆,让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同时结合当时的时事传达出“正能量”,并没有引领学生感受中国在旧时代特有的乡村风俗,以及“灯笼”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乡土气息。有的教师认为大学语文是公共课,没有专业课那么重要,教师不必深入讲解,所以放松了对自身语文素养的提升,这是造成非遗文化难以渗透到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因素。还有一些教师注意到了教学中优秀非遗文化的渗透,但仅仅停留在文言文与古诗文的教学上,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显然是教师自身在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知识与素养的欠缺,以及对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视不够。

(二)教学方式方法的局限

将优秀非遗文化渗透到语文学习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局限。第一,教师的教学手段往往过于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导致课堂氛围过于沉闷,尤其是文言文的学习,枯燥乏味的讲解难以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加之教师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很难深刻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文化常识。譬如,学习《核舟记》一文时,教师一般把重心放在文言文学习的“工具性”上,忽略了文章中所蕴涵的“人文性”,不能体味老一辈雕刻师精湛技艺、精巧构思。雕刻工艺从商代开始,发展到汉代达到高潮,目前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廊坊市类似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相子(固安纸雕)、烙画(廊坊市)、百宝嵌(广阳区)等,这些优秀的非遗文化都值得大学生去学习、去传承,让文化之火生生不息。第二,对于非遗文化的渗透,教师没有针对性较强的的教学体系。例如,在学习《安塞腰鼓》这篇散文时,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多是对美句进行解释和赏析,同时歌颂这片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并没有带领学生去欣赏黄土高原文化下孕育出的“绝活儿”,而这项“绝活儿”的雄浑粗犷,正与当地的地理风貌、风俗民情浑然一体。在这时候,教师应该顺理成章的引入身边的非遗文化,如廊坊三河的“燕山大板”、霸州的“大头舞”等,引导学生感受身边非遗文化的魅力,自觉传承非遗文化。可见,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也使得非遗文化与语文教学相融合看不到实际的教学成果。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非遗文化的措施

(一)教师要不断学习传统文化,提升自身文化修养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须有一桶水。”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一定要比学生丰富很多,这样才能有资格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但是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要想将优秀非遗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只靠原来的“一桶水”来浇灌学生显然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秉承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非遗文化知识,促进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成为源源不断的“活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每周分享一个有意义的非遗文化常识,大家一起学习、交流,拉近语文课堂与非遗文化的距离,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教师要热爱非遗文化传承,对学生言传身教,使非遗文化自然而然地渗透到语文学习当中去,实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讲授鲁迅的《故乡》这一短篇小说时,可以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家乡的自然风光、风俗习惯以及自己对家乡的独特情怀等。教师对家乡非遗文化的喜爱和热情会在一定程度上感染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要深度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非遗文化

大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经过专家学者层层筛选,加之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材中非遗文化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师深度挖掘教材,将非遗文化渗透到教学实践当中。一方面,要对作者本身和所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比如整本书阅读《杨家府演义》,北宋初年开始,金兵入侵,杨家将三代男女老少英雄为国出征、为抵抗外敌而忍辱负重、浴血奋战,塑造了杨业、杨六郎、杨宗保、佘太君、穆桂英等英雄人物,鞭挞了潘仁美、王钦等仅为一已私利而妒贤忌能、出卖民族和国家利益的奸臣、贪官的丑恶行为,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感染学生,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另一方面,推敲和学习古人的足智多谋和逻辑思维。譬如,学习韩愈的议论文《师说》,可以结合廊坊胜芳古镇非遗项目音乐、杂技、戏曲等文化形式的师徒之间传带教诲,融合阐述的求学道理,引领学生体会韩文论点鲜明,正反说理、层层对比、反复论证、结构严谨的行文特点,感受其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篇文章对于大一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启发和现实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为人处世,学会合作探究,学会独立生存,将古人的智慧传承下去。

(三)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文化渗透的针对性

目前,将传统非遗文化渗透到大学语文教学当中,有一个很大的阻碍就是教学模式的单一、落后。因此在研究文化渗透途径的时候,提出教师要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来提高文化渗透的针对性。第一,在网络十分发达的今天,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比如,在学习《核舟记》《灯笼》等文章时,教师要充分發挥多媒体的作用,为学生播放相关音频、视频,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中国手工技艺之美,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同时,使学生了解我国手工技艺的特点,工匠的精湛技艺以及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匠人精神。第二,在班级开展“我是非遗达人”活动。将非遗文化渗透到语文学习当中,除了在课堂上,课外活动也很重要。讲杨家将故事,学习“燕山大板”创作反映学习生活的快板,用文安的“哈哈腔”唱一唱发生在大清河的故事,这里面蕴含了非遗文化中的历史、文学、哲学、礼仪孝悌、天文地理等,活动形式多样,内容通俗易懂,学生可自行交流探讨。结合语文教学,有计划地坚持下来,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让非遗文化每天陪伴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其对非遗文化的兴趣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开展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大学特别是大学一年级是提升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的关键时期,因此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实现对优秀非遗文化的渗透。第一,要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以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来激发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譬如学习《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教师可以从“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长妈妈入手,让学生来谈谈自己认知里有哪些传统礼节。还可以从《山海经》这部古老的富于神话传说的奇书中引出中国神话,渗透非遗文化的同时引起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兴趣。第二,借助我国传统节日辅助语文教学。譬如,学习老舍的《北京的春节》一文,以元宵节“灯”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以及习俗的兴趣,联系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的胜芳元宵灯会,学生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在元宵节这天,全国各地都举行什么活动,吃什么食物,这些都是学生愿意探讨的,这样就使非遗文化顺其自然地渗透到了语文教学当中。

总之,非遗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既是教育改革的要求,也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努力探索非遗文化教育的方法途径,将非遗文化有效地渗透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喜爱,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引领当代大学生主动承担起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与义务,让非遗文化亘古不绝、发扬光大,为增强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创建文明校园、文明城市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邵荣伟.非遗视域下的廊坊传统手工艺[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8(3).

[2]王骁.戏曲中杨家将爱国主义精神新探[J].中国戏剧,2012(12).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基于打造廊坊文明城市品牌的‘非遗文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2020024)】

作者简介:王骁(1990—),女,廊坊师范学院讲师,主研方向为非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大学语文渗透策略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探析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非遗文化进驻职校社团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