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校体育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思考

2020-10-26 06:58陈忠丽张燕
卷宗 2020年19期
关键词:学校体育德育教育高校

陈忠丽 张燕

摘 要:学校体育在德性培育方面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性和德行的渗透。本文根据学校体育在磨练意志、提升心理健康、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培育体育道德等方面的德育价值,提出高校学校体育可以从五方面挖掘德育元素、融入德育教育,具体内容为:承担生命教育的责任,开展生命健康教育;重视竞赛与团队活动,培养拼搏与合作的精神;利用体育的规则、秩序,塑造学生体育道德;加强挫折教育与群体意识,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发掘学生的爱国情怀、文化自信,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学校体育;德育教育;高校

党的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中指出: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并有机地将之融入到课程教学中。[2]纲要中还对特别体育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提出指导意见:要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帮助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能够“享受乐趣、健全人格、锤炼意志”。[2]如此高校学校体育应当在注重“育体”的同时坚持“育人”,在对学生的技术技能培养与健康教育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有意识、有目的地在体育教育中融入德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

1 学校体育的德育价值

学校体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落实德育教育上任务上具有显著、独特的作用,相较于其他学科的“道德说教”,以身体练习为媒介的体育教育在德性培育方面的凸显出学科优势。通过大学体育课、体育活动、体育社团、体育比赛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性和德行的渗透与互动,从而形成良好习惯,塑造健康阳光的个性和人格特质。德育价值在学校体育中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学生在身体练习过程中会出现疲劳、酸痛,挑战生理极限等,克服这些生理上的困难有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二是学生在身体练习过程中会有恐惧、害怕、退缩、受挫感等各种心理,需要运用意志力克服这些困难来完成持续性学习任务,有助于提升心理健康;三是在体育活动中,很多身体练习需要进行合作才能完成,在这过程中团队合作意识与精神就得到了充分体现;四是在体育运动竞赛之中包含了大量的“育德”内容[3],运动竞赛制定了各种规则,并且每一个参与者都需要遵守,这些竞赛规则有助于培育学生公平公正、遵守规范等体育道德等。

2 高校学校体育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具体内容

2.1 承担生命教育的责任,开展生命健康教育

教育是对每一个鲜活的个体开展的,没有生命存在,也就不可能有身体更无从谈及行动、心灵,更无法开展教育,体育、道德也就不再有意义。而“身體”是学校体育进行教育的载体,所以生命教育应当是放于体育德育的第一位。首先,要从学生的意识形态入手,在高校学校体育中融入生命、健康、卫生方面的理论知识,使学生领会生命教育与体育实践,提高大学生对生命的认知,能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重视健康。通过线下理论课、线上课程教学或者开办讲座的方式,传授生理学、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人体解剖学、运动人体解剖学、运动损伤与预防、健康安全急救等基本知识,以及讲解生命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还可以为学生分享生命意义的名人故事来积极引导,或者适时利用反面教材去启发学生。其次,心理问题是现在大学生面临的重大问题,许多令人痛心的事件都源于此。高校学校体育需要利用学科特点,在实践中使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体育课堂中设置比赛或游戏情景,或者开展校园运动会、体育联赛等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体验失败、打击、落后等困难和挫折的经历,增强挫折耐受力与心理承受能力,也同时可以感受到通过努力克服困难并获得成功的快感。第三,教授自救的技能技巧,培养大学生求生自救能力。例如:游泳、定向越野、攀岩等运动项目,通过这些技能的学习,可以在提高身陷悬崖、荒野中逃生的概率,可以在落水时不慌乱及时自救,这类技能教学都应当在高校体育中得到实现。

2.2 重视竞赛与团队活动,培养拼搏与合作的精神

体育除了增强年轻一代体质外,体育运动能够有效地培养青年人积极向上的精神,其中蕴含的体育精神更是青年人塑造团结合作、拼搏进取等品质的导向力之一。具备体育精神的年轻人在面对工作与生活中的压力、挑战时,能够以更好的状态应对,并很少表现出消极情绪。高校学校体育应当在课程与课外活动中正面引导学生在参与时奋力拼搏、团结合作。课堂中多设置分组类的体育活动,让学生们体会紧密团结、协调配合才能完成运动目标;也应安排有一定难度的练习,让学生在艰苦磨砺中坚持不懈地去追求;更应融入运动竞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积极进取、勇于拼搏。课外活动中应当开展丰富的运动竞赛,比如校运会、体育联赛、体育文化节等,使学生能够在备赛时坚持训练,在比赛时奋力拼搏,在篮球、足球、拔河等团队比赛中发挥成员力量、注重团队合力。正如“中国女排精神”的核心就是奋勇拼搏、决不放弃,这一精神已经成为激励国人砥砺前行的一种力量。在每一次的胜利光环背后,无不充斥着中国女排队员勤学苦练、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同甘共苦、团结协作、永不言弃的体育精神,为了实现梦想开展“魔鬼训练”,即使遍体鳞伤也从不抛弃、不放弃,一直坚持训练与比赛。所以,高校学校体育也要善于利用中国体育故事使学生产生启发、共鸣,从而引导学生勇于拼搏、善于合作。

2.3 利用体育的规则、秩序,塑造学生体育道德

从体育课上讲,由于体育课所处的环境一般为开阔的室外,需要许多的设备、设施、器材,保证安全情况下顺利进行体育练习,必须设定严格的要求,同时每一项体育运动都设有一些规则,在学习时学生就会被动地去要求自己遵守,久而久之会养成主动遵守的习惯,并内化为对自身的要求。而在体育竞赛方面,一直强调其公平性、公正性、公开性,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要求所有的运动员、裁判员、观众都要遵守各种竞赛规则、遵循各种体育道德、遵守比赛的管理秩序,学生需要了解并理解相关的规则、准则,经常参加体育竞赛活动有助于学生养成遵守体育道德规范与准则的习惯,并能够迁移到社会生活中,能认同并遵循社会道德与行为规范。在竞赛面前,大学生要有正确的胜负观,学会承担、接受竞赛的结果,要克服困难、越挫越勇、坚持忍耐,正确面对竞争对手,具备宽大的胸襟与平常心,通过多次胜负的历练领悟处事的态度。同时能够在面对对手时,不弄虚作假,诚实、真诚相待,相互尊重、公平竞争、不断进取。学校体育要通过体育竞赛活动要秉承公开、公正、公平的理念,特别是在制定竞赛规则与裁判执裁方面,使学生体验竞赛的公正性,培养学生公平公正的意识,养成正直、诚实、守信的品德,培养遵守体育道德规范与准则的习惯。

2.4 加强挫折教育与群体意识,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体育的各项活动以群体性为主,对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重要作用,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关注体育锻炼的乐趣时,同学之间的陌生感逐渐减轻,个人能够很好融入集体,乐于相互交流交往,可以发展学生真诚、热情、开朗的性格。在进行体育游戏和分组活动时,多设置促进学生团结互助的项目,比如两人三足、接力比赛、分组表演等,让他们在体验团结协作的过程中,明白团队建设的基础性与重要性,就算自己再厉害,独自前行是完全行不通的,对其步入社会后对社会关系的处理产生积极的影响,提升其在为人处事中的合作能力与交往能力。同时,体育一方面充满着乐趣,另一方面又融合着许多的艰辛。就像国家的各个项目代表队的成员在进行训练与比赛的过程中,训练运动负荷和强度较大,伤病更是常见,同时重复的训练过程枯燥,加上赛前的高度压力,这些都是对他们的挑战,使得饱经风霜的他们总能比任何人都坚强,面对困难总能寻找办法去解决。体育也可以说是体验式的教育,是一种患难、挫折教育,使得他们在整个过程中百折不挠、意志力更坚强。所以,高校体育在教学与训练上,要严格要求、认真训练,让他们在体会到疼痛、劳累、艰苦的基础上,学会坚忍不拔、奋起拼搏,培养不怕苦、迎难而上的意志品质,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能够很快适应充满挑战、压力的环境,能够很好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2.5 发掘学生的爱国情怀、文化自信,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要有浓烈的爱国情怀,具备强烈责任意识,勇担建设祖国的重任,这就需要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渗透。高校学校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爱国主义教育上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一方面,因为“体育強国”建设是提升我国综合实力的重要环节,其中我国的竞技体育在世界体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彰显了我国的强大。但这离不开每一位优秀运动员的责任心、意志力与对祖国的热爱,他们为国顽强拼搏,中国五星红旗在一次次的国际比赛中冉冉升起,为中国体育赢得了胜利。高校体育要运用体育教学平台传播体育文化,让学生感受我国竞技体育的强大与竞技体育的精神,为祖国感到骄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给学生分享优秀运动员的事迹,他们以壮大我国竞技体育为己任,坚持为国增光添彩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奋勇拼搏,使学生了解到胜利背后的艰辛历程,学习他们的拼搏、爱国精神,做一个热爱祖国、乐于奉献的新时代青年,同时能够形成为建设祖国提升自身身体素质的责任感。另一方面,体育文化中的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学生通过学习并了解其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可以增加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与继承,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据此,高校学校体育可以根据学校条件适时开展武术、舞龙、舞狮、传统射箭、划龙舟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从身体运动与心理感知两方面去体会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年11月06日 01版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2020-5-28].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006/t20200605_334183.html

[3]邵天逸.“立德树人”背景下学校体育的育人价值[J].体育学刊,2017,24(4):63-67.

[4]蔡广,龚正伟.伦理语境下大学体育德育一体化的理路探析[J].体育学刊,2017,24(1):101-104.

[5]翟会珍.试论体育教学中德育的缺失与回归[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4):14-125.

作者简介

陈忠丽(1993-),女,汉族,湖北南漳,硕士研究生,重庆城市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猜你喜欢
学校体育德育教育高校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