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中班幼儿自主学习的科学区材料投放的策略研究

2020-10-28 15:08王管芳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4期
关键词:中班幼儿支架式教学

王管芳

摘  要:材料是幼儿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材料的投放对于幼儿在活动中能力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对待材料的投放,我们需要从幼儿的兴趣爱好、最近发展区出发,让幼儿真正材料的操作中获得真实的发展。本文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开展科学活动的过程中,研究材料的投放对于幼儿不断靠近“最近发展区”,进一步促成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开展研究,通过具体的实践探究有力支持和触发幼儿积极主动与材料互动,进而激发幼儿探究兴趣,提升幼儿科学素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中班幼儿;科学区材料投放

“支架式教学”又称“脚手架教学”是将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方式作为概念框架,形象地比喻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这种脚手架的建筑方式引导学习者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善于运用框架模式,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需要的,使学习者更容易理解新知识,将新旧知识连贯起来,促使学习者更好地解决问题,从而更高效率地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习者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基于这种教学方法,教学者应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逐步把学习者的理解引向深入。也就是说,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架作用”,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逐渐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所以,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这种教学思想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茨基的思想出发,运用框架中的概念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问题,该框架要按照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建立。

而在幼儿园中“支架式教学”是指为幼儿提供有力地支持,使幼儿在现在水平的基础之上不断达到“最近发展区”,并在此基础之上,促成幼儿自主与合作学习的品质,使幼儿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清晰地建构已经掌握的知识。新《纲要》中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在开展科学区活动中,材料是重要的载体,也是触发幼儿探究兴趣的重要工具,材料投放对于科学活动的效果和作用不容忽视,利用支架式教学理念探究科学区材料的投放,可以更好地促成教师对幼儿的有力支持,通过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支架,帮助幼儿“跳一跳摘到果子”,使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呈现螺旋式的发展。因此在中班的科学活动中,教师应考虑如何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趣味性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尽可能让幼儿在适宜的活动材料中努力构建自身的科学知识。

一、“量”多料足,變被动为主动

多样性的材料可以为幼儿提供多样性的选择,在不同材料的操作与对比中,也可以更好地促成幼儿对科学实验或者科学现象的认知。在每一次开展科学活动前,教师首先应对幼儿的现在水平进行预判,了解幼儿现阶段的学习经验和操作经验,并且深入挖掘幼儿的兴趣与爱好,在此基础上结合开展过的主题教学活动的内容来选择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难易程度预判,为幼儿提前准备可以辅助幼儿完成任务的材料,要确保这些材料是能够促成幼儿成功探索有效工具。

例如我们在开展中班科学活动下落实验时,教师在活动前准备了碎纸屑、笔、纸、毛线、羽毛等丰富的材料,在活动开始时,教师鼓励幼儿尝试让这些物体“自由下落”,看看哪个物体下落的速度最快,哪些物体下落的速度最慢,通过对比引导幼儿思考这些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办法让这些物体同时落地呢?幼儿的兴趣一下被激发出来,随后的活动中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情绪,积极探这自由下落的现象,并主动尝试寻找其他的材料来进行实验。

教师通过投放丰富的材料,促成了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也为幼儿的科学探究带来了更多的乐趣。

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可以将科学实验材料投放到区角活动中,引导有兴趣的幼儿进一步的探究。并且不断扩大实验材料选择的范围,结合日常生活中或活动室的现有材料来不断扩大科学实验。

二、一“趣”当先,化枯燥为神奇

“趣”那么肯定是材料要有趣,好玩,有吸引力。而材料的投放光凭量多,也不能完全促成幼儿对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有趣味性的材料肯定自然会先抓住幼儿的眼球,吸引幼儿的兴趣。之后幼儿会自发地投入到科学探究当中。趣味性的材料让枯燥的科学活动变得充满神奇色彩,为幼儿打开了一扇扇五光十色的探究大门。为了更好地促成科学活动的生动性和趣味性,需要教师在提供丰富材料的基础之上,再对材料进行细致的选择。从多元化的材料投放入手,在材料的种类、材质、颜色、用途上下功夫。另外,在活动中,教师也要观察幼儿的兴趣,促成幼儿参与到材料的搜集与投放过程中,让幼儿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平凡事物的有趣之处。有时候通过幼儿自己寻找到的材料来进行科学活动,能够更大程度的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例如在开展中班科学探究活动“沉与浮”时,教师通过投放“主料”——可以沉下去的石头和“辅料”——不能沉下去的材料,由幼儿自主探究沉浮的现象,并引导幼儿搜集和运用材料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让浮上来的物体沉下去。在活动中,教师没有限制幼儿对科学材料的使用空间,支持幼儿什么材料有趣就用什么材料。这样不但使材料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也让幼儿在不同活动中感受到材料的共通性,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材料投放方式,幼儿感受到来自科学领域的神奇魅力,对这些有趣的现象兴趣昂然,有趣的材料使教学活动出现新的转机,并进一步引发新的探索活动。

三、渐入佳境,由学会到会学

在《指南》中指出,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促成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使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形成科学思维,进一步促成幼儿灵活的学习思路,开拓的学习思维。因此在材料的投放中,教师要不断通过层次性和挑战性的材料投放,促成幼儿不断“跳一跳”获得能力的提升。在这个过程,幼儿对材料的把握和摸索也会逐步渐入佳境,对于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知识经验也逐渐由模糊到清晰,由粗浅了解到深刻理解。幼儿在材料的挑战中,变被动为主动,由“学会”某种科学现象到能够自主利用材料进行操作,变得更“会学”,而会学,才是开展教育活动的最高境界。而在学会学习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幼儿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在做中学,做中教,做种求进步,只有操作了,动手了幼儿才能更好的学会学习。

例如在开展《趣味复制》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多组具有层次性的工具,包括拓模复制(泥油及模具)、印蓝纸复制(印蓝纸及白纸)、印章复制(印章及白纸)、透明纸复制(透明纸及图书),幼儿可以根据的兴趣选择复制的材料,当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运用的得心应手后,教师鼓励幼儿用其他的材料进行复制,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可能会出现错误或者遇到困难,但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也是幼儿累积经验,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过程。在活动开展完成后,幼儿结合自己的观察,主动寻找新的复制方法,有的幼儿发现将两支笔的中间用一只竹棍固定起来,用一支笔画画,另外一支笔也会跟着画出一样的图案,在幼儿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下,不断探究着复制的更多办法。

总之,幼儿是喜欢“跳”的,他们的天性中充满好奇心,且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的,在科学探究活动的材料投放上我们需要为幼儿提供更多更有力的支架,帮助幼儿跳得更高更远,实现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不断上升,也促成幼儿学习品质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冠娇. 支持幼儿自主学习的科学区材料及投放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2]  丁紫薇. 幼儿园科学区活动材料投放及使用现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3]  徐文. 幼儿园科学区活动材料的现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

猜你喜欢
中班幼儿支架式教学
挑战性学习课程的提出与实践
在游戏中培养中班幼儿合作意识
从中班球类游戏中探究师幼互动
大学英语听力中支架式教学模式探索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灵动指尖的艺术
“支架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的讨论型课堂模式研究
基于概念图的语文支架式教学策略
多维并举,激发“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