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人才振兴之路的分析与研究
——以阜阳市临泉县为例

2020-10-29 09:45张国飞卢二坡刘杨万亚军王小涵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
营销界 2020年29期
关键词:人才农村建设

张国飞 卢二坡 刘杨 万亚军 王小涵(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经济实力及人民生活质量已实现巨大的飞跃。但农村发展缓慢,在科教、文化、卫生等方面远落后于城市,农村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啃的“硬骨头”。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是完成小康建设的艰巨任务。

■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基层人才的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内在需求。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农耕文化早已被历史发展的巨轮搁置在书本里,农村落后的生产力同农民的日常生活需求的矛盾急需引进先进的生产力,而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需要人才作为载体。人才振兴是减少农村人口外流的必要保障。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中心在城市,城市掌握了物质生产的后天建设之优,交通物流之便,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投入到城市的建设,拉大城乡差距,只有加强农村的基层人才建设,吸引、留住人才并使之为农村建设提供知识与技能,才能改善农村落后的面貌,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人才振兴更是发展农业经济与建设精神文明的有效途径。《管子·牧民》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提高农村生产力、消除贫困,利于农村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设,这离不开人才的参与。

■ 农村人才建设落后原因的探索

(一)落后的乡村教育与素质偏低的人才队伍

教育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农村教育的落后要求政府更大的作为。目前,乡村教育的发展中心还主要停留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国大多数乡村没有进行除义务教育以外的建设,政府财政的支持和政策的扶持是其发展的主要推力。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央和省级政府对乡村教育的支持相对有限。相关数据显示,2006 年以前,中央和省级政府仅承担了10%左右的资金,剩余的近90%主要由县级政府和乡镇共同承担。直到2006 年以后,中央政府才调高了对乡村教育经费支持。

落后的乡村教育是农村人才队伍素质偏低的主要原因。据2016 年农业普查数据,在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比为91.7%,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8.3%[1]。大部分乡村人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没有接触过良好的技术培训导致乡村人民系统知识薄弱,对科技信息的了解与掌握不够,难以运用先进技术提高生产,创造财富。

(二)人才外流致使乡村人才结构不断恶化

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使相当多的人才涌向城市,留下老人和儿童,农村面临“空壳化”“老龄化”等问题。经济萧条、位置偏僻、教育落后的农村难以为人才提供满意的生活环境,单一、落后的生产力限制了生产岗位的供给宽度。“窄就业”和“苦日子”让人才不得已离开故土。而另一面,城市的就业岗位多、公共服务好,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才流入城市。

造成农村人才流失的另一主要原因是教育问题。经济的繁荣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使人们更加重视教育,但经济萧条的农村显然难以提供较多的资金在教育方面,导致农村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环境恶劣。因此更多的人选择在城市定居,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

(三)保障制度与激励机制不健全难以留住人才

近年来,城乡差距不断拉大,使国家越来越重视乡村的建设,制定了很多帮扶政策。如每年从高校里选择一批大学生服务农村建设,“苏北计划”“三支一扶”等为农村的建设提供了人才资源和智力保障,但这些都有服务期限限制,期限一到,很少有人愿意继续留下。其原因一方面是在乡村工作没有社会保障,看不到未来前景,多数人只是利用国家政策的利好作为跳板为将来考公或跳槽等做准备。另一方面原因是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人才薪酬待遇偏低,而业务又较为繁重,人才考核机制不健全,考核导向存在偏差,乡村生活和工作环境艰苦等这些都降低了人才在农村工作、服务建设的积极性。

■ 推进临泉人才振兴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基层队伍建设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中,基层组织和干部发挥着协调指导的重要作用,是乡村经济、文化建设的载体,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对乡村的持续发展是重要且急需的。加强基层队伍建设首先要提高基层工作者投身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建立考核与奖惩机制,对尸位素餐、在其位不谋其政等思想消极的基层干部进行严厉的惩戒,同时对积极工作,业绩优异的干部予以表彰奖励。其次,要科学选拔基层干部,结合农村建设实际需求,按岗选配专业人员。最后要建立严格监督机制,谨慎工作出现的不足和漏洞,防微杜渐,提高基层工作者的自我约束能力。

(二)创新乡村人才培养机制

提高农村生产力必须创新乡村人才培养机制,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发挥规模生产的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需要开办职业技能培训班对农民进行培训,提倡农村合作社,发挥规模生产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的特点,同时又能够简化生产技术指导工作。培养农村生产带头人队伍,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等特色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民就业和致富增收方面发挥带动效应[2]。创新培育模式,发挥“互联网+”在农业技术,农民创业创收的作用,要将互联网技术与实现农民职业教育成果转化相结合。

(三)优化乡村发展环境,吸引人才回流

与高楼林立的城市不同,乡村拥有更加宜人的自然景观,拥有浓厚的乡村“根”文化。宁静祥和的自然生活圈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自然无害的土特产是乡村生产线上的重要标签。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乡村特色,打造自然宜居,生活便利的乡村生活境,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文化,农家乐体验,用文化宣传推动农家产品畅销,以产品宣传乡村特色文化,将乡村特色文化领向城市消费市场。加强乡村整体规划和布局的合理性,增加公共配套设施,提高文娱生活质量。加强乡民文化道德建设,彻底摆脱“穷山恶水出刁民”的不良印象,应将乡村的治理环境从传统差序格局中的熟人社会转向以“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的有效性[3]。

(四)完善保障制度,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乡村的振兴之路不是靠一朝一夕,而是要经年累月的持续创造完成。在漫长实践过程中,完善保障制度,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持续服务乡村建设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健全人才薪酬待遇体系。给予人才不低于劳动市场平均薪酬的待遇,缩小城乡技术型人才劳动报酬的差距,并制定一套合理的技能型人才绩效考核方案,根据岗位职责、技能水平评级、劳动贡献大小等确定结构性工资。其次,发展优秀人才的鉴定晋升制度。劳动管理者要根据部门劳动情况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和程序,用多频次、多阶段的持续考核代替单一考核制度,对于有管理能力的人才予以提升,为人才劳动的积极性持续注入能量。最后,要实行多元的人才奖励机制。对在工作中成绩卓越的技术型人才,应当视情况给予更多的物质奖励,提供优厚的补贴基金,养老待遇等。企业管理者甚至可以通过股权或者技术入股等形式奖励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才。构建服务乡村人才奖励机制,对返乡创业予以政策上的便利,经济上的帮扶;对高校大学生返乡工作在劳动薪酬的基础上予以一定的政策性补助;对科研院所和高校工作者下乡服务提供便利,鼓励各类人才推动农业发展。

■ 结语

乡村振兴是中国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迫在眉睫的任务,是拉小城乡差距,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至关重要的环节,而实施人才振兴战略是通往乡村振兴的必要途径,新型农村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改变传统乡村落后的发展,必须打破传统束缚,优化乡村环境,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与人才激励机制,才能有更多的人才投入到乡村的建设中去。

猜你喜欢
人才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人才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