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型天疱疮22例及大疱性类天疱疮13例白细胞介素-29水平检测分析

2020-10-29 14:28付丽新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角质皮肤病抗炎

曹 凯,陈 涛,付丽新

寻常型天疱疮(pemphigus vulgaris,PV)、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均属大疱性皮肤病,在发病机制上除了已经明确的抗原抗体反应外,还涉及细胞免疫、补体系统、固有免疫等方面[1]。2003年首次发现白细胞介素(IL)-29,它是IL-10家族中的一种细胞因子。国内外研究发现,IL-29与类风湿关节炎[2]、系统性红斑狼疮[3]、系统性硬化[4]、过敏性紫癜[5]、银屑病[6]、骨关节炎[7]等发病有关。笔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PV、BP患者血清IL-29水平,并探讨IL-29与PV和BP发病的关系,其发病机制在生物学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 病例资料 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6月就诊于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及住院部的患者。纳入标准:经过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和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最终确诊的PV、BP患者。排除标准:①患有肿瘤;②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③急性感染的患者。共收集PV患者22例,男10例,女12例,年龄28~88岁,平均(54.45±14.78)岁;BP患者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38~84岁,平均(69.64±12.87)岁。本院同期健康体检部正常人健康对照组14例,男7例,女7例,年龄18~78岁,平均(39.64±19.16)岁。

1.1.2 试剂与仪器 IL-29 ELISA试剂盒(博士德EK0964),酶标仪(BIO-RAD 680)。

1.2 方法

1.2.1 血清IL-29检测 抽取所研究对象外周血 5 ml,肝素钠抗凝,低温离心后取血清保存于-70℃冻存。待标本收齐后,用ELISA法检测标本IL-29的表达水平,步骤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2.2 观察指标 观察PV、BP患者血清标本通过ELISA法所测得的IL-29浓度。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PV组、BP组、健康对照组分别经正态性检验,P<0.05,不符合正态分布,故选用非参数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V、BP组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V与BP组比较,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PV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L-29水平显著升高(u=45,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P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L-29水平显著升高(u=16,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V组与BP组比较(u=9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表1 3组患者血清IL-29水平比较 (x¯ ±s)

3 讨论

PV是一种表皮内棘层松解性大疱性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其基本发病机制为Dsg1、Dsg3导致角质形成细胞失去细胞间的黏附。除自身抗体外,细胞因子和炎症递质可能参与天疱疮的水疱形成,包括FasL、肿瘤坏死因子-α、IL-1β、IL-4、IL-6、IL-17、IL-22、IL-35等[8-11]。BP表现为表皮下紧张性大疱,其基本发病机制为BP抗原(bullous pemphigoid antigen,BPAG)导致细胞膜半桥粒和锚丝等断裂及消失[12]。此外,角质形成细胞可能独立于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通过与BP-IgG/E结合,分泌IL-6和IL-8,诱发水疱的形成[11]。

IL-29属于III型干扰素(IFN),也称为IFN-λ1。在受到某些病毒感染或者细菌及其分泌物刺激时,有核细胞均可低水平产生IL-29。单核细胞来源的成熟树突状细胞[13]、肥大细胞[14]、Th17细胞[15]均可高表达产生IL-29。IL-29的生物学作用主要为抗病毒[16]、抗肿瘤[17]、免疫调节活性[18]和通过诱导效应改变细胞前类型[19]等。IL-29在炎症、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中,如银屑病[15]、慢性自发性荨麻疹[20]等发挥着重要的抗炎、调节免疫的作用。

笔者的研究结果显示,PV组和BP组分别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L-29水平显著升高,其具体机制不明。Wolk等[15]关于IL-29与银屑病的相关研究表明IL-29在表皮中高表达,主要影响角质形成细胞,IL-29上调病毒和微生物传感细胞受体的表达,包括Toll样受体2、Toll样受体3和黑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在未感染的皮肤中,IL-29增强角质形成细胞与病毒和微生物产物反应的能力,并间接地上调抗炎潜能和先天免疫[13]。PV、BP与银屑病同属炎症性皮肤病,由此推测IL-29在PV和BP患者血清升高的原因为IL-29参与了抗炎及免疫调节过程。

笔者的研究结果显示,PV组与BP组IL-29检测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角质形成细胞均参与PV、BP的发病机制[11]。由此推测,本文的研究结果和既往IL-29与炎症性皮肤病实验研究[15,20]结果相吻合,即IL-29影响角质形成细胞,参与了抗炎反应。

目前临床上治疗PV常用的生物制剂包括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抗CD20单克隆抗体、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T淋巴细胞免疫疗法等。近年来,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与糖皮质激素被推荐为PV的一线治疗药物[21]。RTX是一种以B淋巴细胞表面的CD20抗原为靶点的单克隆抗体, 通过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以及诱导细胞凋亡使B淋巴细胞清除[22]。Ahmed和Shetty[23]等分析了500例使用RTX治疗的顽固性PV患者,在使用不到6周内,有90%~95%的患者临床缓解。临床缓解期后,有5例患者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最重要的是感染并发败血症,与RTX有关的死亡为2例。RTX是目前可用于治疗顽固性天疱疮的最佳生物制剂之一。虽然RTX疗效显著,但缺乏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其安全性有待提高。此外,一些其他生物制剂,如BAFF、P13K、BTK抑制剂,逐渐在大疱性皮肤病治疗中使用[24]。因此,针对不同治疗靶点的新型生物制剂亟待研究。

综上,笔者的检测发现PV和BP患者的血清IL-29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目前国内外鲜见PV、BP患者血清IL-29水平及其机制的相关研究报道。虽纳入本研究的患者排除了急性感染,但是否存在潜在微小感染还不能排除,因此IL-29是否也同时参与了抗感染过程尚不能除外。受限于本研究收集的病例数过少,部分为已经治疗的患者,仅对患者血清水平的分析,并未对皮损、疱液中的IL-29进行分析,并不能阐明IL-29与PV和BP的具体发病机制。IL-29可能参与了PV、BP的发病过程,在PV、BP中的生物学作用可能表现为抗炎、免疫调节,存在潜在的靶向治疗方向,需后续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角质皮肤病抗炎
中药复方提取物对IBDV感染SPF鸡抗氧化和抗炎能力的影响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控措施
运用中药对药治疗皮肤病瘙痒症状浅析
两种血竭凝胶抗炎抗菌效果比较
鲸吞
翻新肤色“角质”大扫除
你想不到的“椎”魁祸首:皮肤病可能与脊椎有关
美洲大蠊提取物CⅡ—3对家兔血常规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角质攻防战即刻拥有完美肤色
保肺定喘汤镇咳、祛痰、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