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迁移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思考

2020-10-30 03:30彭清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6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彭清

摘  要:小学数学中的很多知识学习都需要数学思维的迁移,而教师在教学中在教授小学生应知应会的数学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应当注重培养他们数学迁移思维的培养和锻炼,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好有益的平台,让学生们的思维能够沿着既定的路径进行拓展和发散,最终促进他们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本文重点从教师在小学数学中思维迁移法的应用策略入手来分析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思维迁移法;小学数学;教学

一、利用生活化教学实现小学生的思维迁移

美国专家的一项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实施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更能让学生将思维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最终实现生活经验到思维迁移再到知识迁移的过程。生活化的道具很多,日常生活、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可以成为数学教学的道具。这样的道具真实、普遍,在数学学习中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学生运用,让学生感受到学中玩、玩中学,效果事半功倍。,笔者有意识地常让学生们注意在跟着家长到超市购物付款的细节,也在开家长会的时候,经常性地告诉家长们在付款前,先让学生们自己思考。比如,某家长买了5根火腿肠每支1块五,3袋方便面每袋两块五元,付给超市20元,让学生计算应当找回多少钱。在小数的初步认识一章节的教学中,学生们就能够结合自身日常生活中普遍常见的事例,不知不觉中将这些生活中的经验和思维迁移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笔者发现学生们以较快的速度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对于知识的学习和认知也非常深入。通过这样的生活化教学,实现了小学生数学思维的迁移,学生们不仅养成了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同时通过课堂知识内容的学习形成知识的概念和框架,最终指导好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做到活学活用。而且这也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下注重让生活经验充满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的要求。

二、运用情境创设实现小学生的思维迁移

创设情景的核心目的就是最大程度地对学生开展深入思考进行必要的启发和诱导。在小学数学重点和难点的教学上,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将规定的教学内容转化为课堂上的活动,让学生更加真切地看到,更加真实地体会到,让学生们更清晰直观地感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为思维迁移打下坚实基础。比如,在日期时间的学习上,我拿出日历和学校的作息时间表,随机说出某年某月某日,让学生们逐个从日历中找出对应的日期,随便标出某一节的上课或下课时间,让学生们用石英钟调出来,这样生活化的场景,不仅让学生们准确地理解了时间的含义,同时做到了活学活用。在两位数乘法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大都有着让家长给自己买玩具的经历,笔者创设了“家长买七仔玩具”的情景,买一个七仔玩具需要24元,让学生分别计算买2个、买10个、买12个分别需要花多少钱,这样学生学生们就会认识到教师情景创设的意图在于让自己认识到买12个其实可以先买2个再买10个,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解决两位数相乘的问题,进而笔者再通过分析48+240=248其中的个位数、十位数、百位数是如何得出的,将两位数乘法的法则教授给学生,学生们很快就能够将自身的经历、教师创设的情景等思维迁移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中,结果对知识掌握得异常牢固。

三、通过分组探讨教学实现小学生的思维迁移

在面积一章节的教学中,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是其中的核心,在教给小学生们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常见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之后,笔者让学生们计算一些相对简单的不规则图形面积,学生都犯愁了,这个怎么计算呢,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笔者就像学生们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们进行分组的讨论和研究,意在让他们在思维的碰撞和思想的交流中实现思维的迁移。通过探讨,有两个小组的学生认识到我们是否可以像10+2=12,将不规则的图形划分为两半呢,这样不就能够计算出来吗?这就是思维的迁移,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们的积极讨论,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将上述的分割思维迁移到不规则图形的计算中,也就是每一个不规则图形都可以分割成几个规则图形,分别计算出结果之后再相加起来就能够得出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中,学生们也能够自觉地将这种分割的思维运用到结果的求解中。在一位数除法教学内容完成之后,笔者先让学生们思考198-9可以连续减多少个9,学生们大多感到比较茫然,这是减法呢,还是除法呢?不知从何入手破题。笔者就让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小组探讨,学生们在思想的交换中,很好地将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思维运用到这道题目的计算中,意识到这道题的实质就是198中应当包含多少个9,具体计算起来就应当是198/9=22。通过小组探讨学生们实现了数学思维的正确迁移,寻找到了问题的实质及其具体的解决办法。

四、强化新旧知识的联系整合中实现小学生的思维迁移

在加法的运算过程中,笔者曾经在组织全班同学参加夏令营活动中,要求学生们站队的每一行要有不同人数,告诉大家某位同学身前有6人,身后有8人,让同学们计算这一行有多少人,让大家计算。很多同学都没有这种抽象立体感,不知道该怎么计算。但通过实际站队数,大家很快清楚了应当是“6+8+1”的算法。在计算队列总人数的内容学习前,笔者先让学生们做了一个游戏。即从班级内随机叫出若干学生站成一排,然后让大家依次报数,报到某位学生时,教师突然让学生们停下来,然后从后面向前报数,依旧到这位同学时停下来,让学生们计算队列的总人数。比如,这位同学从前面报数,自己是11,从后面报数自己是9,很多同学简单计算11+9=20。其实,是错误的。笔者提问学生们,如果这样计算的话,这位同学难道不是报了两次数吗?结果学生们一下子就明白了,算法应当是(11-1)+9=19。在这一问题上,有一小部分同学就很好地将夏令营中的队列思维有效地迁移到了这道题目的计算中,在他们思想的深处能够基于自身的想象认识到应当减去这位报数的同学,于是得出了正确的计算结果。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迁移思维的培养目的正在于此,让小学生们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实现思维的迁移,通过旧知识学习中的部分经验,将其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及相似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们就理解得很快并且非常透彻。

参考文献

[1]  于正军.从有效遷移走向数学思维方法[J].小学数学教师,2016(5)

[2]  黄仁华.迁移思维 灵活解题——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转化思想”之我见[J].小学数学研究(教学版),2015(4)

[3]  于春华.运用转化思想,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迁移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2)

[4]  赵艳艳.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上下旬),2016(13)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